郝珍珠
网球運动已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视野当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体育运动项目。随着我国网球课程的建设和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网球课程已经成为高校体育项目中的常规课程,受到国民和校方的高度重视,因此,对网球课程进行研究,对我国网球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高校的网球课程体系已经建立,而教学理念不断发展,成为本文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基于这些理论学说,本文首先探讨了高校网球选修课程的特点,其次寻找适合网球教学应用的教学方法,并提出相关的策略,以供参考。
在国际体育项目当中,网球被称为高雅且富有魅力的项目,享有极高的美誉和影响力。在近年来,网球运动被网球爱好者推广,而随着网球爱好者的人数越来越多,高校也相继开设的网球教学课程。由于我国的网球教学课程的起步较晚,导致教学过程中存有许多的问题。对高校网球教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升网球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进而获得学生对高校的认可,并实现人才输出的育人目的。
1 高校网球选项课的特点
网球运动是一项观赏性与技击性为一体的对抗型运动项目。在比赛的过程中,运动员需要采用进攻和防守的战术,对战局进行控制,这一过程即是体力对抗的过程,又是智慧对抗的过程。高校网球选项课的开展,是以提升学生网球技术为目的的活动,包含了时间、场地、计划、内容等元素组成,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习课程。高校网球教学可以根据场地不同分为室内教学和室外教学,针对不同的学习难度和强度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因此,高校网球的选修课开展即包含了网球项目的竞技特点,又具有目的性、教育性、针对性、科学性等带有教学特征的特点。
2 高校网球选项课的教学方法
2.1 教学工具使用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某种先进的教学工具的使用,可以转变教学的方法、内容和环境。在网球教学当中,网球墙、玲珑球等辅助训练工具的使用,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网球墙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墙壁法进行网球教学,借助墙壁完成网球动作的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当前的网球水平控制击球的力道和角度,从而转变网球训练的难度。但是这一方法主要使用在学生的动作技术已经成熟的情况下,如果学生盲目进行自学,可能由于缺乏专业动作指导而导致动作变形。同时,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训练过程,及时指导学生控制训练难度,从而提升课堂的利用率,达到网球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2.2 比赛教学方法
利用比赛环境可以刺激学生的身体,并且利用比赛规则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其网球动作适应比赛行为的要求。遵守比赛规则同样反映了学生的体育素养。在比赛教学法的渗透下,不仅能够在比赛的过程中快速提升学生的网球技术,还能够以比赛规则的约束来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同时,比赛教学法要重视竞技精神、体育精神和奥运精神的传递,来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在长时间的比赛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帮助学生树立起对网球学习的兴趣,进而提升网球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大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比赛过程中学生的体能会快速消耗,因此,在课程结束以后应该配合放松训练,缓解他们的运动疲劳。
2.3 小群体教学法
通过笔者对“大学生运动队伍”的观察发现,大学中的体育运动队队员之间的水平相差不大,其根本的原因在于队员之间经常进行动作技术的讨论,形成了互相交流、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学习小组,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有兴趣对网球课程进行学习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同学们进行学习小组的创建,并促进学生交流意识和竞争意识,继而提升高校网球教学的效率。在小群体教学和分组时,教师可以对小组成员进行有效地指导,完成网球教学的过程。学习小组的成员可以通过课后学习和交流的方式,实现课堂的有效延伸,继而提升网球教学的效率。
2.4 异步教学方法
异步教学法能够针对不同学习极端的学生的不同技术,分成水平相近的特定教学小组,实施差异化教学。异步教学法的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动态分组的方式,帮助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升其体育素质,动作技术不娴熟的学生也可以得到有效地指导。另外,异步教学法可以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进行方法的改良和创新。例如,针对一些体育高校的人数较多,同一班级的学生的体育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可以采用联合教学的方式,对两个班级进行整合,然后再根据学生的体育水平进行分组,对不同组别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内容,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教学工作。
3 结束语
总结来说,高校网球课程的开展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竞争意识,锻炼各项能力,推动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和素质教学工作开展。在网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的成长需要和体育课程开展的原则为依据,并结合课程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才能保持高校网球选项课程开展的有效性。本文主要探究了四种教学方法的作用,提出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思路。另外,高校网球教学不仅局限于技能和知识的传递的一个方面,还要重视学生的各项体育素质的培养,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体育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