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连静 陈国荣 徐琳君 马佳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文化环境多样,其村庄更是具有地理环境和文化特征的异质性,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很难 “一刀切”,必须分类推进。大都市农业区的农业农村特征不同于一般农业区,本研究以典型的大都市农业区上海金山区为例,基于覆盖所有行政村的问卷调查,以产业发展为标准,构建乡村类型分类矩阵,划分乡村类型,并结合不同类型村庄自身发展特色,识别共性和个性需求,探索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结果表明,上海市金山区乡村可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第一产业较强与第二、三产业较弱型(Ⅰ类),一、二、三产业均较强型(Ⅱ类),一、二、三产业均较弱型(Ⅲ类),第一产业较弱与第二、三产业较强型(Ⅳ类)。Ⅰ类村庄乡村振兴路径主要从提升农业产业能级、强化实用人才支撑、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实施;Ⅱ类村庄则从加速农产品产销对接、持续引进复合型人才、创新融合发展用地机制等方面实施;Ⅲ类村庄和Ⅳ类村庄分别从平安乡村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方面实施。本研究为全国其他农业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分类推进;大都市农业区;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13-0007-06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城乡差距缩小,我国农村在全面改革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新时代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反映在农业和乡村发展的滞后上,“新三农”问题也日益突出[1-2]。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指导。之后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自然地理和城乡分布的差异性决定了我国乡村具有复杂多样性的特征[3]。因此要想健康有序的实施乡村振兴,就要避免“一刀切”的乡村发展模式,科学把握各村差异和特点,做好顶层分类设计,突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避免统一模式[4]。
不同规模城市的乡村发展水平、城乡关系存在差异性,其乡村振兴的需求和推进路径也不相同。一般而言,大都市农业区的“三农”比重小、乡村类型及人口结构较复杂、城乡关系处于融合共生发展阶段[5],但同时乡村振兴的条件也更加成熟,经济支撑力和市场需求拉动力也更强,因此大都市农业区的乡村振兴路径有别于一般农业区[6]。
当前,上海市作为整建制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做出了积极探索,而作为上海市重要农业区之一的金山区还是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上具有先进示范水平。因此,上海市尤其是金山区作为大都市农业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经验对其他都市农业区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上海市金山区各村庄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进行分析,将村庄划分为不同类型,探索差异化需求,设计乡村振兴分类推进的行动路径,为上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大都市农业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借鉴经验。
1 文献综述
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后,已有研究将分类推进作为顶层设计[7],依据产业GDP比重、乡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征将乡村分成了不同类型[8-9],并根据差异化需求,实施分类推进。也有研究通过构建乡村振兴村庄类型识别指标体系[10]、主成分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方法[11]对乡村进行分类划分以避免同质化施策。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乡村发展条件、资源禀赋、现有发展模式和发展产业等不同视角上的乡村分类[7,9,12-13],这些分类标准虽然都深入了解乡村差异性,但大都针对一般农业区。而大都市农业区乡村具有农业专业化程度高、乡村社会复杂性强、城乡差距大等特点,因此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从顶层部署,发挥政府、社会人员、村民等主体的作用,通过实践突破难关[14]。当前,大都市农业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研究主要通过分析乡村发展现状和振兴的总思路,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措施[6];也有结合自身特色,对比全球知名城市乡村,借鉴乡村建设经验,探索出在資源紧约束背景下大都市农业区实施乡村振兴的规划和管理新模式[15-16];还有基于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律和经验,得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大都市农业区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17]。
梳理文献发现,鲜有结合大都市农业区乡村特点来分析不同类型村庄的乡村振兴策略。因此本研究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就大都市农业区上海金山区乡村振兴规划最关心的问题和相关政策建议展开了大调研工作,涉及9个镇、1个工业区共计125份问卷,根据调研结果划分上海市金山区村庄类型,并结合差异化需求,提出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最终将乡村有别于城市的魅力和特色挖掘出来,获得应有的价值和尊重,同时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借鉴经验。
2 乡村产业发展差异及乡村类型
金山素有上海粮仓之誉,其农业始终是产业发展的一块招牌、一块长板。根据调研结果可以产业发展为考量,将金山区村庄大致划分为4类(图1):第一产业较强与第二、三产业较弱型(Ⅰ类),一、二、三产业均较强型(Ⅱ类),一、二、三产业均较弱型(Ⅲ类),第一产业较弱与第二、三产业较强型(Ⅳ类)。其中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水产养殖业和公益林业。第二、三产业包括加工制造业、餐饮业、旅游业、传统文化产业等。其中传统文化产业具有特殊的社会和意识形态属性,其类型多样,范围广,包括依据历史文明古迹、传统村落、民俗文化、古典建筑等形成的一系列产业链。
2.1 Ⅰ类村庄
从图1的村庄分类矩阵可以清楚看出4类乡村鲜明的特质,Ⅰ类村庄的第一产业较强但二、三产业较弱,这类村庄也被称为传统农业村。这类村庄农田面积占比较大,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历史悠久,农业仍属于优势主导产业。但随着现代化农业发展,人口老龄化加剧、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返乡从业人员减少、“三废”和生活污染加重,使得农业缩减、污染问题更为突出[18]。据调查显示,金山区传统农业村庄占总数的50%左右,如亭林镇的后岗村、枫泾镇的菖梧村和贵泾村等,这些村庄位于黄浦江水源区域和杭州湾畔,有丰富的土地、水域和生态林,承担了保障上海粮食瓜果蔬菜安全供给功能。
2.2 Ⅱ类村庄
Ⅱ类村庄的一、二、三产业均较强,是4类中禀赋条件最好的一类,也被称为特色保护类村。这类村庄的自然、历史、民族、文化和保护价值均优越,其第一产业主要以经济作物为主,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二、三产业中多以第三产业为主,村镇企业较多,包括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等现代服务业;且在巩固农村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推动休闲旅游、体验采摘等新兴产业发展。调查数据表明,这类村庄在金山区占总数的38%左右,仅次于Ⅰ类村庄,如金山卫镇的农建村、横铺村,金山工业区的欢兴村和廊下勇敢村等。主要的优质农产品品牌有银龙蔬菜、亚太甜妞蔬菜等;还有以江南水乡名镇、吴越文化古镇、张堰历史文化名镇等传统历史古迹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产业;此外,廊下开展郊野公园、 食用菌特色小镇的建设,还有“花开海上”生态园、吕巷水果公园、金山嘴鱼村滨海文化农业休闲区等。他们是上海名副其实的“后花园”,不仅提供丰富的农产品,而且是重要的农业观光休闲区。
2.3 Ⅲ类村庄
Ⅲ类村庄的一、二、三产业均较弱,也称城郊融合类村庄。随着工业化发展,外来人口占比较大,人口结构复杂,土地利用方式混杂,基础社会混乱等[19]。这类村庄的宅基地和耕种用地被征收,由政府统一建设新社区以供居住[20]。该类村庄禀赋条件最差,无支柱的二、三产业。如金山区亭林镇的东新村、金山卫镇的卫城村和张堰镇的百家村等。
2.4 Ⅳ类村庄
Ⅳ类村庄的第一产业较弱而第二产业较强,也指工业主导类村庄、撤村集居类村庄。金山卫镇的永久村、漕泾镇的海渔村和亭林镇的龙泉村等生存环境提升空间较大,大部分宅地基和耕地被征用,只有少数耕地面积,且大部分种植粮食作物,只供生活所需;公益林面积不集中,无法进行林下经济。该类村庄紧邻金山工业区、亭林北部工业区、亭林工业区,乡镇工业区多而小,村民居住较分散,工业噪音和废水污染较重,60岁以上户籍人口较多,返乡子女大都就近就业,因此撤村集居是未来发展方向,引导乡镇工业逐步向三大工业区搬迁也是迫在眉睫。
3 不同类型村庄的需求
大都市农业区乡村发展虽然差异化和多元化,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共同的、现实的、迫切的,不仅需加快集中居住,强化环境治理,筑造生态宜居新家园;还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大农村民生保障,实现生活富裕新目标;更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打造文明乡风。但要想探索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乡村振兴战略,最关键还是要掌握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特征及关键需求。
3.1 Ⅰ类村庄的需求
突出需求主要集中在提升农业产业能级、强化农村实用人才支撑、整治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
3.1.1 产业单一且现代化程度低,需提升农业产业能级 作为插花型大都市的农业,不仅应该具有超高现代化水平,还应该具有多功能性;除了利用现代科技水平规模化生产绿色农产品外,还应该开发农业生产性功能和利用公益林的生态功能开发新资源。但目前如亭林镇的后岗村等传统农业类村庄,耕地零碎,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先进科技水平引进少,现代化设施农业不足,且产业能级单一,缺乏农业产业能级提升。这类村庄有的存在大面积公益林,但其功能仅停留在生态保护层面,未能研究林下资源价值的利用。因此,该类村庄除了需加快集约化现代农业发展外,还需探索如林下经济、森林氧吧、农业科普示范等多能级产业。
3.1.2 人口结构失衡,需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人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人口结构失衡、人力资源素质低、人才资源匮乏等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前该类村庄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返乡从事农业的年轻人员少,后备力量不足,剩余劳动力素质不高,严重缺乏高层次农技人才。如枫泾镇的五星村是农业大村,60岁以上人口比例在30%~50%,村内并无青年子女返乡从事农业。由此可见,优化人口结构、提升整体素质、建设实用人才队伍是他们的迫切需求。
3.1.3 秸秆等废弃物处理不当,需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治理 农业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秸秆处理不当是乡村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绊脚石。传统农业村每年会产生大量秸秆,禁止焚烧在大都市农业区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目前只停留在秸稈还田技术上,且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才能将秸秆变废为宝、综合利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成为广大农民关心的问题。
3.2 Ⅱ类村庄的需求
产业融合是此类村庄的发展目标,在精准发展模式下如何加快农产品产销对接、引进复合型人才、创新融合发展用地机制成为Ⅱ类特色保护村的主要需求。
3.2.1 仍以传统营销方式为主,需加快农产品产销对接 大都市农业区距离消费市场近,因此运输成本不是制约农产品销售的因素,但仍然存在着产销对接不通畅的问题。尽管目前已发展各种渠道如智慧菜场、电商配送等,但都是小众市场,时有优质农产品和蔬菜滞销发生,这对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经营效益影响较大。此外,产业链不完整,销售渠道窄,长期存在产销分散问题。因此,加快农产品产销对接,转变传统营销方式,进一步加强农商对接是该类村庄村民迫切需求。
3.2.2 高层次人才缺乏,需引进复合型储备人才 大都市农业区的农业发展,首先需要的是人才储备,如果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建设,那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无源之水。人才资源短板制约着产业兴旺,因此需要补齐短板,吸引复合型人才投入乡村振兴之中,大展才华,做出应有贡献。同时最主要的也是要留住人才。如金山卫镇的农建村,正在逐步进行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但由于缺乏既懂农业又有经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该村庄的乡村旅游产业还未真正落地生根。因此,在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全面铺开之时,该类村庄需着力完善人才机制,引进复合型储备人才。
3.2.3 农民土地流转不合理,需创新融合发展用地机制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大都市农业区产业融合发展不同于传统农业生产,对设施用地,特别是建设用地的需求明显。廊下镇的山塘村,除了从事农业种植,还有特色产业如乡村旅游和民俗文化等,用地种类也更加多样化,但事实上长期缺少产业发展土地政策支撑,现有产业融合用地大部分是备案制用地,甚至个别属于违法违建用地。因此,对于此类村庄来说,要想产业融合长远发展,就必须创新融合发展用地机制,进一步规范产业融合土地管理。
3.3 Ⅲ类村庄的需求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的稳定是前提和保证,平安乡村建设对和谐社会构建也起到了强力支撑。在城市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大都市农业区,城乡融合已然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但同时由于外来人口多,人员素质不一,人口管理机制落后,安全法制宣传不到位、治安监管技术落后等,使得平安乡村建设成为了该类村庄最突出需求。如张堰镇的百家村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与本村人口相当,人员素质较低,管理难度较大。再如金山卫镇的卫城村,外来人口甚至超过了本村人口,租房管理不合理,村内治安管理不善,政策法规宣讲未落实。因此,乡村治安成为老百姓共同关注的问题。为稳定社会建设,需加强治安监管,建设平安乡村。
3.4 Ⅳ类村庄的需求
随着工业文明的演进,经济、环境、地理等因素成为了村庄迁移的主要推力。但迁移后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则成为搬迁乡村的首要需求。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可以给村民带来生活富裕,提高生活质量。以漕泾镇的海渔村为例,该村在迁往亭林大居后,由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滞后,如医疗卫生设施、文化体育设施、集贸市场设施缺乏等,存在买菜难、就医难等安置后续问题。再以金山卫镇的永久村为例,该村因异地搬迁集居,教育设施规划没有完善,导致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因此,完善该类村庄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将是村民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
4 不同类型村庄的乡村振兴路径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目前大都市发展的主要短板仍然在乡村,同时发展潜力和空间也在乡村。大都市农业区的乡村要想成为城市的“后花园”,就需在生态宜居上重点关注生态廊道建设区域、历史“三高”沿线区域,坚持农民集中居住的同时,加强环境综合治理,补齐环境短板。在生活富裕新目标中,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提高农民收入;并完善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要与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乡风文明不是孤立存在的[21],实践中应利用金山农民画、地方戏曲、多媒体展映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化宣传教育,并加快活动娱乐场地建设,丰富农民业余生活,将改造提升农民思想作为重要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不同类型村庄的分类推进举措有利于解决他们面临的特定问题和需求。
4.1 Ⅰ类传统农业村的振兴路径
4.1.1 重视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能级 农业依托乡村而存在,其发展方向受乡村土地和经济等的发展变化影响。大都市农业区乡村非农产业发达,农民收入多样化,但非农产业需依赖农业的自然资源而延伸展开,如休闲度假、林下经济、森林养生、田园地产等,因此仍需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只要有现代农业支撑,就可发展多功能农业,最终提升产业能级。首先将注重农地整治,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并利用先进科技,实现管理与农机装备现代化,为现代化设施农业奠定基础。其次,在保证公益林的生态功能前提下,探索经济和生态双赢的发展模式,如利用林下多种资源栽培食用菌,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利用森林供氧、净化大气功能,开展森林氧吧等休闲养生农业。最后,充分开发农业生产性功能,增设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基地,让市民认识农业生产全过程,积极体验参与农业生产的乐趣。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该类村庄,农业始终放在第一位考虑,这样才能为产业能级提升提供基本保障。
4.1.2 调整农村人员结构,建设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乡村衰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乡村人员结构不合理,优秀人才流失,所以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资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坚持人才资源第一的理念,并落实到实处,坚持优先投资人才资本,优先开发人才资源,努力调整农村人员结构,推动乡村全面发展。首先,开展乡村登记存档工作,掌握人才结构,并出台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规划政策,进一步调整农村人员结构。其次,建立乡村人才分类培养机制,制定农村人才职称评定制度,加快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提升农民现代化水平,提高整体素质。最后,引进新型农业经营带头人才、家庭农场优秀人才等,带领农民致富;也可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广泛吸纳农村实用人才为乡村振兴做贡献;发挥农业高技能人才支撑,加强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校的合作,建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4.1.3 拓展农业废弃物处理方式,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 大都市农业区通过近几年的禁烧与宣传工作,禁止秸秆焚烧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目前秸秆处理仍然是急需解决的难题。在农业生态保护开展过程中,想要达到预期环境保护目的,首先应该加强广大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视程度,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综合利用宣讲工作,吸引更多村民积极参与其中;其次拓展秸秆的衍生品,研发秸秆资源产品的加工、制作,如作为食用菌栽培原料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实现变废为宝;最后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科技水平,引进技术全面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4.2 Ⅱ类特色保护村的振兴路径
4.2.1 加大农产品流通渠道,加速产销对接 制约产业兴旺的另一因素就是产销对接不通畅。农产品宣传平台少、宣传力度小、流通渠道窄,应积极引入“互联网+”创新模式,瞄准市场需求,转变营销理念,建立一条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冷链配送、多样化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增加生鲜便民超市销售、无人售菜智能终端机、网上销售等多种农产品销售新渠道、新模式。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建立全程可追溯的蔬菜生产溯源系統信息平台,与各大电商平台开展战略合作,全面实行农产品电子商务。
4.2.2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持续引进复合型人才 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乡村的发展问题终究是人力资本的发展问题。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持续引进复合型人才,才能实现大都市农业区典型示范作用。在产业融合发展初期,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尤为重要:(1)重视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乡村振兴离不开最基层干部,积极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还可与机关事业单位联合培养锻炼基层人才,还可吸引熟悉农村工作的优秀年轻人返乡。(2)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着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一批懂农业、会经营又擅长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3)建立乡村人才激励机制,人才的引进最终目的是留住人才,应在金融、项目等方面给予优秀青年人返乡创业的支持,出台有利于调动复合型青年人返乡创业积极性的政策,同时给予农业从业者同等的民生保障福利,吸引越来越多优秀人才回到农村加入农业农村发展建设。有了人力资本的储备,就可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
4.2.3 创新融合发展用地机制,保障产业融合合理用地需求 土地是乡村发展的基础,大都市农业区大量的农村产业用地需求得不到满足。应积极深化土地改革,划分出专门用于二、三产业发展用地;同时创新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机制,增强企业的投资信心,促进产业融合进一步发展壮大;再者依法有序盘活大都市农业区乡村闲置宅基地和土地资本发展二、三产业,让农民享受多重收益,提高资产性收入。
4.3 Ⅲ类城郊融合村振兴路径
平安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保障。认真抓好平安乡村建设,增强农民安全防范意识,才能为大都市发展创建良好环境[22]。因此,平安乡村建设要务实创新:(1)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为乡村发展创造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2)创新人口管理机制,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工作;(3)创立平安建设的新机制,保证平安责任到人,增设联络员,加大警务安全工作,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并加强培训、督导、考核工作;(4)加强法制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墙报、微信、民谣等进行宣传,提高平安乡村建设的舆论支持;(5)探索治安监管新技术,全面建成“雪亮工程”。
4.4 Ⅳ类撤村集居村振兴路径
撤村集居是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的一项重大举措,但后续集居新社区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工作是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服务于社区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多样,功能上包括教育、医疗、农贸市集和文化体育等。建居后首要任务是获得村民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主要需求和建议,并将其分为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并结合实际分区分时进行设施建设;其次除了提供基本保障服务设施如学校、农贸市场、医疗卫生服务站外,还要特别重视公共活动广场的建设,这样有利于村民进行文体活动,提升村民活力;最后,公共交通的完善也是十分重要的,可增设新的公共交通以利村民出行。
各地的农业现状、经济发展等均有较大差异,为此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没有统一模式,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区位条件等来探索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20]。大都市农业区紧邻经济发达的城市区,其乡村振兴工作可谓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程,只有按照高标准的目标制定发展措施才能更好地达到全面振兴的局面并引领全国。
参考文献:
[1]刘华芹. 类型学视角: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分化和乡村振兴重点[J]. 河北学刊,2019,39(1):167-173.
[2]廖彩荣,陈美球.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6):795-802.
[3]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2018(4):637-650.
[4]周 扬,郭远智,刘彦随. 中国乡村地域类型及分区发展途径[J]. 地理研究,2019(3):467-481.
[5]吕亚东,马 佳. 绿色农业背景下上海市农业生态安全评价[J]. 农业科技管理,2020,39(1):5-9.
[6]薛艳杰. 我国都市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 上海经济,2019(1):5-13.
[7]韩 俊. 乡村振兴要循序渐进地撤并一批衰退村庄[J]. 农村工作通讯,2018(7):52.
[8]张孝存,折小龙. 陕南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及乡村性评价[J]. 江西农业学报,2019,31(12):127-134.
[9]郑风田,杨慧莲. 村庄异质性与差异化乡村振兴需求[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1):57-64.
[10]乔陆印. 乡村振兴村庄类型识别与振兴策略研究——以山西省长子县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9):1340-1348.
[11]刘晓玲,陈永金,秦雨欣,等. 山东省聊城市乡村发展类型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2019,47(11):160-167.
[12]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研究及舆情分析报告[EB/OL]. (2018-02-05)[2020-10-10]. https://www.sohu.com/a/221255165_100006091.
[13]贺雪峰.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3):19-26.
[14]杨 娟,郑秀国,吴子平,等. 都市农业区发展特征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对策措施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40(2):181-188.
[15]周晓娟. 资源紧约束背景下超大城市乡村振兴战略和规划策略的思考——以上海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2018(6):22-29.
[16]张信得,张云彬,陈 浩. 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资源型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以巢湖半汤温泉小镇为例[J]. 江苏农业学报,2020,36(1):219-226.
[17]林柳琳,吳兆春.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大城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4):92-96.
[18]阎建忠,卓仁贵,谢德体,等. 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三峡库区典型村的实证研究[J]. 地理学报,2010,65(11):1401-1410.
[19]李 强,孟广艳. 类型学视角下乡村振兴的需求差异及行动路径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4(1):12-18.
[20]楼建丽. 基层农民对上海乡村振兴的期盼分析[J]. 上海农村经济,2019(7):11-15.
[21]张 军. 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 中国农村经济,2018(1):2-10.
[22]陈 旸.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平安乡村建设简论[J]. 法制与社会,2018(30):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