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愚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华大地,在数千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积淀而成的理论与非理论兼具,具有稳定结构及共同精神、思维方式、心理状态、价值追求等精神文明成果的内核与精髓,对社会历史发展乃至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依托传统文化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内容、实施方式及育人之根本,可以保证大学生思政教育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的养分,与当代倡导的文化自信、弘扬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相得益彰。基于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为引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探究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策略。
[关 键 词] 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政教育;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1-0204-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的建设提供了坚实而又深厚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不仅着重强调了思政教育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对思政教育的实施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来看,其是一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有序化、系统性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念、方法等辩证地看待客观事物发展规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教育活动。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的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文化自信、文化观念均发生了改变,加之一些错误思潮的入侵、文化的渗透,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认知程度、认同程度、传承意识不仅会影响我国文化自信战略的落地与落实,而且会影响其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信念与信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应自觉肩负起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并结合新时代的新特征、新变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继而将传统文化渗透至思政教育的方方面面。下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思政教育及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思考与实践阐释依托传统文化构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策略。
一、以传统文化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惟贤惟德,能服行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以德为先”,道德不仅仅是约束人、教化人的准绳,更是衡量人是否为君子之标杆[1]。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首先应当具备的便是德育之功能,并且沿用中华民族以德化人之传统,运用推己及人、修己安人之方法,采取情感交流、心理交流等手段,发挥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之作用,让道德思想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使其能够践行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
“苟利国家生死以,豈因祸福避趋之”;“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向大学生群体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在“利己主义”思潮入侵的背景下,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爱国英雄的精神,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我的“我”为大我的“我”,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唯有具备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才能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不懈奋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也可使学生直面生活、学习及未来就业中的困难。
综合来看,依托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觉悟外,还需要具备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意志品质塑造的功能,唯有如此,才能使思政教育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永葆生命力、影响力、凝聚力与感染力。
二、以传统文化重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在全球网络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在面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冲击时,其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态度、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必然会发生新的转变,而这些转变会与传统文化产生摩擦,甚至是矛盾,并且集中体现在其自主意识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上[2]。当前,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交、表达观点、接收及浏览信息的主要阵地,但新媒体平台良莠不齐,其中不乏有的平台为了扩大经济效益盲目迎合受众的需求,借助大数据为学生精准推送信息,不仅会削弱学生的媒介素养、思辨能力、文化审美水平,而且会造成“信息孤岛”,学生在长时间接收同质及同类文化信息后,极有可能形成过度自信及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
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华儿女头脑中的精神动力,是中华儿女普遍认同、共同信仰、竭力维护的智慧结晶,具有极强的感召力与号召力,并且以“推己及人”“修己安人”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及心理。依托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致力于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积极入驻新媒体、应用新媒体,抢先占领教育及舆论高地,通过从新媒体平台上整合传统文化、思政教育资源扩大思政教育课堂知识容量,拓宽学生视野;通过开通线上教学平台为师生交互、学生自主学习开辟新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围绕自身个性、需求、兴趣灵活且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成长为知行合一的现代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