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洁
【摘 要】 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对幼儿教师打破传统教育结构、更新集体活动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生活教育”“创造教育”以及“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标志性内容。因此,在实际开展幼儿集体活动时,教师也应当主动地秉承这些思想,让幼儿教育玩出新花样。
【关键词】 陶行知;幼儿;生活
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根本,只有孩子从小就接触了良好的教育,孩子才可以茁壮成长、全面发展。然而,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展开幼儿集体活动时,许多教师都将智力发育水平当作评判幼儿教育质量的标准,以至于幼儿的综合素养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所以,为了调整传统幼儿教育的结构,使幼儿教育可以玩出新花样,教师应当积极地引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幼儿教育注入新的灵魂,从而在唤醒幼儿集体活动活力中,提高幼儿教育的实效。
一、强化生活联系,形成生活意识
“生活教育”理念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这一教育理念指出,生活与教育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生活中的内容是幼儿需要学习的内容,而幼儿学习的内容也将服务于生活。同时,幼儿的学习能力较弱,当教师采用生活元素讲解知识时,能够让幼儿降低对知识的陌生感,促使幼儿点燃学习的热情。所以,在组织幼儿参与集体活动时,教师应当主动融入生活元素,营造生活氛围,使幼儿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强化对知识的应用。
以图形知识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先为幼儿展示身边的生活场景,引导幼儿从这些场景中发现图形,如,有的幼儿发现路边高楼大厦上带有的图形;有的幼儿发现路上行驶的汽车带有的图形。紧接着,教师将这些图形放大,并以生活实物的图片为例,为幼儿介绍不同图形的名称和特点,引导幼儿基于生活视角,对这些图形进行理解和记忆。随后,教师提出“如果我们将汽车的轮胎换成方形是否可以呢”的问题,使幼儿在应用图形知识的过程中解答这一问题,增强对图形知识的应用意识。
教师将生活元素引入集体活动之中,能够让幼儿从熟悉的场景和事物出发,对所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探究兴趣。当教师围绕现实生活为幼儿设定问题后,也可以有效锻炼幼儿的应用能力,真正地体现“生活教育”思想的价值。
二、发展创造思维,形成创造能力
陶行知教育思想提出了“创造教育”的理念,认为幼儿处于人生的快速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也较为活跃,能够提出更多新颖的思想。在陶行知“创造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展开幼儿集体活动,教师应当重视对幼儿的创造教育,主动为幼儿搭建创造的空间,使幼儿在自由与平等的氛围中产生思索的欲望,从而逐步设想出带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想法。
比如,在“废物利用”的集体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尊重幼儿的创造性想法,给予幼儿充足的创造空间。首先,教师为幼儿展示一些由废旧物品改造而来的艺术品,使幼儿认识到废旧物品的再造价值,并从这些艺术品中获得灵感。紧接着,幼儿自主搜集自己身边的废旧物品,并从这些废旧物品的重组和拼接入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想法,逐步设计和制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之后,教师也要为幼儿搭建展示的平台,引导幼儿在展现自身创造成果的同时,与同伴进行有效的交流,促使幼儿在不断与他人的思维碰撞中,产生更多新的想法。
可以看出,教师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为幼儿搭建自主创造的平台,并引导幼儿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能够让幼儿肯定自身的创造价值,更加主动地进行自主创造,从而实现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发展。
三、重视实践活动,实现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指出教师的讲解过程与幼儿的学习过程是辩证统一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因此,教师的“教”不再是简单地为幼儿灌输知识,让幼儿犹如冰冷的机器被动地接受知识,幼儿的“学”也不是单纯地聆听知识,而是用自己的手脑完成,内化知识。所以,教师应当强调幼儿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引导幼儿展开自主实践的活动,促使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把握学习的规律,探索到知识的真谛。
例如,在组织幼儿开展建构游戏时,教师为幼儿设定活动的主题“建造房子”,明确幼儿展开动手实践活动的方向。随后,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商讨“建造什么样的房子”“用哪些材料搭建房子”“使用哪些工具建构房子”等,使幼儿在强化自身主体地位的同时,自主进行活动细节的安排和房屋的搭建。同时,在搭建中遇到“房屋不稳固”“材料粘贴不牢”等问题后,幼儿也可以发挥集体的价值,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以便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房屋建造的规律和步骤,掌握建构思想。
可見,教师组织幼儿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强调幼儿的主体性,使集体活动中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幼儿在“做”中逐步掌握知识。
总之,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作为一线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给予陶行知教育思想以充分的重视,尽可能地将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入幼儿教育的细节中,在焕发幼儿集体活动的生机中,助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文姣.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下培养中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