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舞蹈“棕包脑”的发展及资源开发

2021-09-12 20:08李易
大观 2021年7期
关键词:非遗

李易

摘 要:“棕包脑”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瑶族舞蹈,带有浓郁的瑶族风情。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和正月十五,瑶族群众就会跳起独特的“棕包脑”舞,走村串寨,通过特定的舞蹈形态,寄托美好的生活愿望,送去新春的祝福。作为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棕包脑”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分析了“棕包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棕包脑”舞蹈资源开发策略,以期促进“棕包脑”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棕包脑”;瑶族舞蹈;非遗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课题“‘非遗瑶族原生态舞蹈‘棕包脑对高职特色舞蹈资源开发和课程体系构建研究”(XJKX19B026)研究成果。

一、“棕包脑”的特征

“棕包脑”是一种有着近千年历史的瑶族舞蹈,主要流传在洞口县长塘瑶族乡、罗溪瑶族乡、月溪镇等地区,是瑶族山寨的重要遗存。这种舞蹈对于研究瑶族山寨的民俗、社会变迁以及瑶族舞蹈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于2014年11月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棕包脑”形式古朴,内涵丰富,主要有三点代表性特征。

(一)古朴原始的表演形式

作为梅山文化圈的代表性民俗舞蹈,“棕包脑”有着古朴的表演形式。表演者使用棕片包头,用棕叶披身,腰中系着万年常青藤,以简单的摆首、扭腰、甩臂、舞棍、顿步、跺脚等肢体动作,再现了瑶族先民迁徙、狩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场,具有简练干净、粗犷有力的特点。“棕包脑”具有人物、对白和简单的故事情节,并有固定的表演程式,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表演形式,展示了瑶族先民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的刚毅性格。“棕包脑”既有舞蹈的动作特征,又具有戏剧性、故事性,是一种古朴原始的戏剧舞蹈。

(二)丰富的文化内涵

“棕包脑”通过一系列的肢体动作,展现了孝子不断寻母、艰难救母、持续尽孝的故事情节,表现雪峰山地区瑶族先祖不折不挠、勤劳勇敢、不畏豪强的坚毅性格,弘扬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精神品质,是民俗文化的一块瑰宝。

(三)原真性的保留

“棕包脑”主要流传于方圆只有百余公里的雪峰山腹地。作为瑶族的传统聚居地,雪峰山腹地山高路险,上千年来,与其他民族交流极少,外来文化的侵蚀作用也微乎其微,因此雪峰山腹地至今仍原汁原味地保存了舞蹈的原真性,将舞蹈深层次的内涵几乎完全保留,对于探索古代瑶族民俗舞蹈的渊源、发展、演变以及梅山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二、“棕包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掌握“棕包脑”的老艺人越来越少,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项舞蹈,这非常不利于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棕包脑”濒临消亡。“棕包脑”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五点。

(一)对传承人的培养有待加强

传承人的培养是非遗传承的核心问题,只有在有效的扶持保护下,“棕包脑”的传承才能落到实处。“棕包脑”传承人必须懂传统技艺,在同行中口碑较佳,而满足这些条件的传承人往往年过半百,难以长期稳定地培育新生代力量,这造成传承人青黄不接。新生代传承人的培养应为多方合力推进的结果,各个部门和社会团体应发挥作用,将“棕包脑”的传承列入重点工作之一,给予场地、资金支持。

(二)相关文献资料不足

“棕包脑”作为瑶族的重要舞蹈,它的传承主要通过传承人的言传身授,“棕包脑”的文献资料极少。由于没有完整、系统的文献资料库,所以舞蹈的教授只能通过传承人的言传身授及年长者的回忆进行,不利于系统性传承。随着传承人年龄的增长和记忆力的衰退,一些动作、姿势和名称会产生偏差,这对于后人完整地学习“棕包脑”造成挑战。

(三)人们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信息化、现代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发生巨大转变,普通群众很难接受“棕包脑”这种民俗舞蹈,尤其是90后、00后。在他们眼中,现代舞蹈(如街舞、拉丁舞等)比较新潮,而“棕包脑”这种民俗舞蹈,较为过时和老土,这样的想法加快了“棕包脑”舞蹈的消亡速度。

(四)舞蹈传播时间固定,传播渠道单一

“棕包脑”的传播和宣传时间主要集中在几个固定的节日,例如农历正月十四、正月十五、非遗日等,这些节日只有几天,“棕包脑”的传播宣传活动非常少。同时,“棕包脑”线上传播渠道的开发建设不足,传播渠道单一,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很少有这项民俗舞蹈的宣传,宣传力度亟须加大。

(五)学校教学缺乏创新性

“棕包脑”这种民俗舞蹈是瑶族群众的一种娱乐方式,舞蹈随机性强,无须进行严谨的编排。而舞蹈理论教学注重严谨性、系统性,这样的教学会破坏“棕包脑”这种民俗舞蹈的纯粹性和原生性。部分学校舞蹈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无法有效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舞蹈教学质量,无法实现舞蹈创作思维和表现形式的革新。

三、“棕包脑”舞蹈资源开发策略

(一)积极开展传承培训

鼓励符合传承人条件的中青年申报“棕包脑”非遗传承人,邀请高等学校相关专家及传承人对传承人员(尤其青少年人群)进行培训。开展“棕包脑”进校园、进讲堂、进展览等活动,让更广泛的人群接触到这项舞蹈,从而扩大“棕包脑”的受众人群,形成梯队化的传承队伍。中小学可以增设民俗文化课,通过课程的导入,让青少年增强对文化的認同感,自发地传承“棕包脑”舞蹈。

(二)整理和完善“棕包脑”文献资料

高等学校可以联同相关部门,对“棕包脑”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以及发展传承等进行深入研究,发掘其深层次文化内涵,整理和完善“棕包脑”文献资料,让“棕包脑”被更多的人了解。同时,分解专业舞蹈人员的舞蹈动作并对其作详细说明,形成记录型、直观性的学习材料,方便对相关人员开展培训。建立档案记录保管室,保管相关资料,更好地留存相关资料,传承和发扬瑶族的舞蹈文化。

(三)深入基层开展研究和教学

对瑶族舞蹈“棕包脑”开展研究与教学,必须深入基层。因为民族舞蹈起源于民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劳作中产生,表现了人们的勞动生活,只有深入他们的生活,才能领悟到该舞蹈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因此要深入基层,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去,不能脱离群众去构建教学研究体系。同时,在进行该舞蹈的理论教学时,要根据民俗舞蹈的特性去制订课程大纲,明确教学的目标,以期达到更好的传承效果。

(四)建设教学新模式

在传承“棕包脑”的过程中,可以与相关部门开展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大量开展传承与教学的第二课堂,让舞蹈专业学生走进瑶族群众生活,最直接地感受“棕包脑”舞的魅力。另外,邀请“棕包脑”研究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邀请“棕包脑”传承人到学校进行舞蹈教学,在舞蹈交流过程中,传播先进教学理念,传承“棕包脑”舞蹈文化。

(五)加强教材的编写

在“棕包脑”的传承和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教材的编写。在教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保留“棕包脑”舞蹈原始的风格和特色,在保持其原生性的同时,兼顾教材所需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内容的选择是教材编写成败与否的关键,要参考“棕包脑”传承人的意见与建议,还要参考“棕包脑”研究学者的看法,只有将二者的想法意见相结合,才能形成优秀的“棕包脑”学习型、研究型教材,促进“棕包脑”的有效传承。

四、结语

“棕包脑”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瑶族的特色舞蹈,相关部门应将“棕包脑”舞蹈作为地方、民族特色文化项目,做好传承人的选拔和培训工作,做好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工作,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在保留其特色的同时融合现代化元素。同时,要开展“棕包脑”舞蹈教学研究,将“棕包脑”引入学校教学,促进“棕包脑”舞蹈的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周晓岩.湖南洞口县长塘瑶族乡瑶族“棕包脑”舞蹈考察记[J].艺术评鉴,2017(21):92-95.

[2]袁杰雄.文化符号学视域下舞蹈符号圈的整体性特征分析:以洞口瑶族棕包脑舞蹈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72-82,123.

[3]棕包脑:传承千年的原始祭祀舞蹈[EB/OL].(2019-11-20)[2021-06-10].https://www.sohu.com/picture/354913129.

[4]王小奇.原生态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的研究:以富阳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8.

[5]郑雯雯.浅论少数民族舞蹈在高校专业舞蹈教育中的传承[J].明日风尚,2018(24):210.

作者单位:

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非遗
“非遗”视角下岭南武术保护与传承对策研究
河南“非遗”项目圣门莲花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非遗”乐种:宜昌丝竹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非遗”影片的文化接纳与精髓消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古村落非遗项目数字化展示、传播应用示范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