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灼雄
摘要:乡土地理是地理学科的主要教学资源之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让学生学习乡土地理内容,培养学生爱国和爱乡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新课标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态度,注重挖掘更多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视野,从而达到理想教学效果。文章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围绕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展开分析,了解在地理教学工作中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价值,凸显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再提出促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乡土地理;初中地理;地理教学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应用范围广泛,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在初中地理阶段渗透乡土地理,能更贴近学生生活,使教育更具有意义。初中学生处于好奇心强的年龄阶段,在他们身边的乡土地理有趣生动,课堂中能运用乡土地理辅助教学,既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能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更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因此初中地理课堂与乡土地理有机结合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笔者从事地理教育工作十多年,一直很重视地理教学质量,文章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乡土地理在课堂中的运用。
一、乡土地理的定义
先秦文献《列子·天瑞》中的“有人去乡土,离六亲”,是对乡土最早的文献记录。乡土地理是对乡土一词的延伸,现代对乡土地理的理解,是指省区以下比较小的地区的综合地理情况,一般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概况,例如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还有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以及当地的交通运输、名胜古迹等。中学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乡土地理贴近学生生活,反映的地理事物是生动的、具体的,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不需要借助太多的媒体手段,学生就可以简易理解,借助乡土地理的学习,学生可以把重难点简单化,方便学生系统学习地理知识。
二、乡土地理的重要性
(一)乡土地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新课标提倡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必须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因此培养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传统的地理教材比较枯燥乏味,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课堂上学生无法理解这些地理现象的本质。而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乡土地理则是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让学生对它有一定的认识、了解,本土地理知识对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直观性。让学生了解对他们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即使他们将来不学习地理专业,现在所掌握的知识也会对他们将来的生活有用,因此课堂上要多运用乡土地理,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特殊天气”这一章节内容时,比较常见的特殊天气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其中好几种特殊天气在广东地区出现不多,所以学生了解并不深刻,而对于台风天气,学生再熟悉不过。广东省是受台风影响最大的省份之一,每年夏秋季节广州市必经历几次大型台风天气,学生对台风的破坏力印象非常深刻。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广州市台风天气的情况进行讨论,并且针对本地实际情况提问:为何频繁受到台风影响?台风又是如何命名的?学生对台风的名字本来就很好奇,经笔者提示后,马上展开讨论。有的说台风带来水灾,有的说台风刮倒了大树,有的说台风刮倒了灯塔,等等。从他们熟悉的地理现象入手,这些现象能增加课堂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乡土地理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具体化
随着年龄增长,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但具体形象思维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地理学科中一些难懂的、抽象的地理概念,理解难度较大。这时需要我们利用存在学生周围,为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教材。这些教材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快速接受一些新的地理知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授“交通枢纽”这一概念时,“什么是交通枢纽”“哪里会出现交通枢纽”是难点内容。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回忆和观察校门口的汽车站,以及本镇的公交车枢纽站,把难懂的概念用乡土地理解释。再如,讲授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变化现象,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地理问题,单凭书本插图是很难理解透彻的。笔者引导学生回忆广东夏天和冬天的天黑情况,由于都是平时亲身的经历,学生经过提示后对“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结论的印象特别深刻。
(三)乡土地理作为实例补充,使课堂内容通俗易懂
一直以来,初中地理教材都是以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为主,知识范围较大。学生多数是长期生活在某一地方,教科书没有把当地的乡土地理内容列入教科书。课堂上教师把乡土地理内容作为教科书以外的实例补充,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增添课堂的趣味性。
例如,讲授“南北方河流水文特征”时,笔者导入了广东著名河流珠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广东地区的河流冬天是否结冰,从而简单轻松地让学生理解“结冰期”这一概念。又如讲授“温带大陆性气候”时,学生仅仅凭书本地图很难理解该气候的特征,于是笔者告诉学生新疆的一句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一句谚语表达出新疆在该气候下一天内的温度变化,这样一来,学生都理解到这种气候的特点是温差大。比起单纯从书本获取文字信息,这样的教法更通俗易懂。
(四)乡土地理能激发爱乡之情,让学生为家乡建设而努力奋斗
每个人都对故乡有独特的情怀,故乡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一花一草都能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在地理课堂中讲解乡土地理内容,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对家乡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发爱乡之情。
在讲授“我国的交通”这一章节时,笔者结合时下最新式的交通工具——高铁,为学生介绍广东省的武广高铁是广东开通的第一条高铁,也是我国的运输大动脉,在中国高铁交通网络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笔者又为学生介绍目前广东省部分地区由于各种原因暂未开通高铁,激发学生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的热情。
三、地理课堂中进行乡土地理教育的策略
(一)提前熟悉当地乡土地理
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对当地的地理概况了如指掌。现在很多教师并非本地人,对本土地理不是很熟悉。所以,要做好乡土地理介绍,必须先熟悉当地环境,提前收集本区域的地貌特征、河流概況、气候情况、风景名胜等资料,还有一些乡土文学、乡土地理等资料。这些资料涉及面广、范围大,不是一朝一夕能收集好的,这要求地理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日积月累收集资料,在收集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对自己也是一种历练和提高。
(二)把乡土地理与课本知识有机整合
不管是学习中国地理还是乡土地理,都离不开教科书,而教科书的内容范围较大,知识点不是很详细,更不可能把各地方的乡土地理都列入教科书。因此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注意把书本知识和乡土地理整合,在课堂教学中,紧扣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本知识、插图,通过提问、多媒体演示等方法,运用分析、比较、假设、推理等思维方式,精讲多议,让学生从亲身经历谈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教与学结合起来,并根据课本内容,联系乡土知识,通过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比喻,形成准确的、全面的乡土观念。
例如,教科书中关于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变化,对学生来说,这类知识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学生学习兴趣不强。有一道练习题提到:五一节和国庆节的昼夜长短情况?根据教科书的地图,很多学生想不出答案。后来笔者让学生联系身边实际,五一节是接近夏天的,请学生想想夏天的天黑情况,国庆节是接近冬天的,冬天的天黑情况又如何?当笔者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后,学生得出了五一节昼长夜短、国庆节昼短夜长的答案。这样一来,有机整合了书本知识与乡土地理,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三)利用网络资源,切入乡土地理
伴随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丰富了地理学科的教育方式,同时也促进了教学理念的改革,更为乡土地理教与学的模式改进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网络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地理信息资源,使得乡土地理探究性学习有了便捷的搜索方式,从而使乡土地理探究性学习推广更加便利。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形成过程等问题,通过情景再现或创设情境,动画演示等方法能很好地解决。例如,在讲解初二上册民俗风情这一内容时,笔者把广州市端午节开展龙舟竞渡、重阳节登高等一些民间风俗视频展示给学生观看。这不仅使学生对本地的节日风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提升了教学效率。
(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乡土地理教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贴近生活,学习乡土地理要多进行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综合思维的头脑,走出教室开展多种综合实践活动。例如野外考察、观光旅游、举办宣传讲座等。错综复杂的自然环境会使学生在考察活动中不断动手动脑分析、思考。这不但有利于课堂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调查能力。
例如,讲授“等高线图的地形判读”这一章节的难点内容时,学生难以理解什么是鞍部,什么是山谷山脊,什么是陡坡缓坡。这种情况下,有条件的学校可带学生实地观察,看具体地形情况就能一目了然。再如,学习“地图”这章节,课后笔者带领学生走出课室,绘制校园平面图。总之,通过一系列的地理课外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基本原理和实际问题的认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了基础知识,达到最终的目标。
四、结语
乡土地理对初中地理教学具有重大意义,乡土地理包含丰富的地理知识,它贴近生活实际,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把乡土地理应用到初中地理课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更符合教育的初衷和目的,希望将来更重视乡土地理,把乡土地理引入课堂中,使地理课堂更受学生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