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淑荣 孙心
在带孩子去打疫苗前,你都是怎样给孩子做心理建设的?讲解防病知识希望孩子理解,还是连哄带骗只盼顺利完成?
我非常赞同同事小孙老师的做法:每次轮到她的孩子打针时,小孙老师总是和儿子讲,打针的时候会有点疼,如果你能挺住不哭,妈妈会为你骄傲!如果你坚持不住,可以趴在妈妈怀里哭,这并不丢人,妈妈同样会为我儿子感到骄傲!所以打针时,四岁的儿子总是表现得比别的小朋友平静和轻松,虽然在针扎下去的那一刻也会咧咧嘴,却总是坚定地看着妈妈,好像在说:没事儿,打针就是这样,我是小小男子汉!
时下,家长朋友们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书籍、视听媒体等多种途径学习到很多教育知识以及方式方法,例如: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多关注优势,弱化不足;不要总提“别人家的孩子”;不要忽视孩子的合理要求,支持孩子的梦想等。
今天,我想从常见的表达方式出发,谈谈经常容易被家长所忽视的两个方面:
有一次在楼下散步,我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姑娘跟着妈妈走过来。突然,小姑娘兴冲冲地跑了起来,结果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她的妈妈气冲冲走过来,满脸气愤地说:“你怎么弄的?那么不小心?”一边发火,一边粗暴地用一只手把孩子从地上拎起来,“告诉你多少次了,小心点!你怎么就这么笨呢!”“摔死你算了!”
也许上述的情景我们都不陌生。父母明明很关心孩子,很爱自己的孩子,却不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反而总是真话反说。同样为人母,看到上述情景,我的心不禁一颤。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此刻孩子的心情有多糟糕,她是多么希望妈妈柔和且温暖地走上前来,问一句:“摔到哪了?”“摔疼没?”“看看能不能自己爬起来?”“以后小心点,妈妈小时候也经常摔跟头!”
那位妈妈显然没有认识到她的狠话比摔倒本身更深地伤害着孩子,明明非常关心自己的女儿,却不会注重讲话方式,甚至用诅咒式表达,这种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是精神上的,其影响也是长远的。长此以往,孩子会有这样的自我认知:“我很笨,我不好,没有好好地听妈妈的话,是我的错。”这些不仅造成孩子内心的恐惧,更可能在孩子以后的成长中形成总是小心翼翼、缺乏主见、唯命是从的性格缺陷。而其实这也是一种隐性的情感虐待。可见,父母心口一致性的表达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多么重要!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部分家长,总以自己的孩子听话而沾沾自喜,他们时刻掌控孩子,左右孩子的一切。尤其有些妈妈(爸爸)甚至会说:“我这辈子都是为了你,你得争气!”“你不好好学习就不是我的好儿子。”“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都是为了你!”言外之意,你得听我的话,我都是为你好。只要孩子有一点不从,他们便会喋喋不休地耳提面命。殊不知,这样的关心与爱会让孩子感到窒息。
不知道您是否看过电影《煤气灯下》?在影片里,博耶扮演的男主角为了霸占女主角所继承的遗产,于是刻意地引导她失去理智,逐渐让女主角相信她自己已然变成了疯子。他给了她一枚胸针,看她把它放进手提袋后,又偷偷拿走,接着再向她索要这枚胸针,女主角怎么也找不到胸针了,于是男主角下定论说:“亲爱的,你可真健忘。”一开始女主角会说:“我并不健忘。”但随着类似的情况频繁出现,她不禁怀疑:也许他是对的,我真的健忘。最后,她已然无法相信自己的记忆和认知。他说服她绝不能相信自己的认知,于是一步步让她变疯。这部电影所反映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来自由两人构成的一种关系:一方是煤气灯操纵者,需要扮演凡事都正确的角色,以此保持自我和所有实权的感觉。另一方是被操纵者,她(他)总让煤气灯操纵者来定义她(他)的世界,把操纵者过度理想化,总期许得到他(她)的认可,哪怕一丁点“我仅靠自己肯定不够好”的想法,或者“需要对方的爱和肯定才能完整”的感觉,就容易遭遇煤气灯操纵。煤气灯操纵者会利用你的脆弱,讓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怀疑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总在控制孩子,让孩子在你设定的框架中成长,其结果会怎样?你会不会成为那个煤气灯操纵者,而孩子就成了那个被操纵者?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有思想的独立个体,而非父母的附庸。家长们不应时时用自己的想法去约束孩子。否则,孩子长大后会非常在意他人的声音,总在努力取悦他人而形成取悦性人格;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可能会出现自卑或是暴躁的性格。
家长朋友们,当您看到这的时候,心里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您还会为自己的孩子听话而沾沾自喜吗?作为家长,我们应在孩子的成长中,时刻修正自己的教育方式,避免孩子为你的错误行为而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