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玉鑫
2021年3月7日,一条关于“人大代表刘希娅呼吁:减轻教师负担!”的新闻冲上热搜。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在2020年的一次调研中,我们访谈了北京的几所中小学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年级主任,了解到目前中小学面临心理教师师资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有部分小学心理教师由班主任充当,故而缺乏专业知识,工作压力大,自我效能感低;另一方面心理教师缺少督导,故而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面对危机的担心和焦虑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关注中小学心理教师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有效应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对于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非心理学专业心理健康教师,最大的压力可能就是面对心理健康的工作不知道如何展开,加上教师本身具有授课任务、课时压力,精力方面较难兼顾。此外,非心理学专业心理教师也缺乏求助的渠道,不论是在工作的开展还是在自我的提升方面,都会体验到无助感。
对于心理学专业出身的心理教师,最大的压力就是承担着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缺少督导支持,在工作中接触到来访者的负面情緒,长期堆积,得不到及时的督导支持,从而体验到抑郁情绪。此外,在应对和处理危机事件时,缺乏帮助学生稳定情绪的专业技术和沟通技能,并且学校缺少一定的危机事件应对的团队处理预案,使得心理教师面对危机时体验到更多的紧张和焦虑。
压力,是生活的常客,压力本身并不可怕,但对压力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往往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幸福感。那么,为什么有的人面对压力依然能享受每一天的生活,而有的人面对压力会觉得天都要塌了呢?
其实,生活中的压力是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的,第一类是自己可以解决的,第二类是在他人的帮助下可以解决的,第三类是短期内不能解决的。面对第一类压力,如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这个就可以通过学习来缓解压力;面对第二类压力,如缺少督导支持,这个时候就需要求助学校,获取人力和物力的支持;面对第三类压力,比如学校心理教师师资缺乏,对于这种短期内不能改变的现状,就接受它,做能做的就好。
面对无助,可以先评估一下此时此刻的感受是否与现实相符,进而剥离出什么是可以做的,有什么是无法改变的现实。通过具体化自己的无助感,评估无助的程度,理解无助背后的意义,进而看到自身的价值。
比如,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无助感,是可以通过学习来缓解的。一方面,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网络培训课程也越来越丰富,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丰富心理学专业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对于无法改变的现实,即自己是非心理学专业出身带来的局限,只能通过看到自己的价值,如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以及与儿童青少年相处的经验来缓解无助感。
中小学心理教师由于长期接触不良情绪,却不能及时获得督导支持,容易产生抑郁等负性情绪。因此,心理教师自身同样需要心理保健甚至心理咨询。
2019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宣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方案,明确指出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及时预防、干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对个人、家庭、社会都非常重要。随着国家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中小学也开始慢慢加大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
在此背景下,学校是有能力,也是愿意帮助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因此,当中小学心理教师因长期接触不良情绪而产生抑郁情绪时,可以让学校了解到相关情况,并让学校为心理教师提供督导支持。毕竟,寻求督导是需要人力和物力支持的,学校的力量和资源也是远远多于个人力量的。
在中小学心理教师的日常工作中,会遇到一些超出专业范围的情况需处理,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转介帮到儿童青少年;有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危机事件,这时就需要建立学校的危机干预体系,成立校园危机干预小组,或者寻求社会求助机构(如北京危机干预中心等)的帮助。
无论是在需要转介还是面临危机事件的时候,中小学心理教师都会体验到紧张、焦虑的情绪,这很正常。这个时候,就需要学会把焦虑分散出去,或与学校的危机干预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应对方案,或寻求社会机构的帮助,都可以缓解焦虑情绪。但与此同时,心理教师也需要学习相应的沟通技巧、情绪疏导策略等,通过提升危机应对能力,缓解焦虑体验。
运动有助于减轻抑郁、焦虑症状,可以帮助清理思绪、提高自我评价、改善睡眠、增加社交互动、有效缓解压力。有研究表明,锻炼有益于我们的免疫系统和身心健康。虽然这其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但存在一种广为接受的解释,即可能是因为运动会促使我们的大脑释放让我们阐释舒适感觉的神经化学物质,如内啡肽。因此,坚持锻炼对于心理健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守护者,认识和应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儿童青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开出更多绚丽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