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妮,金 鑫,吕世霞
(1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耳鼻咽喉科 北京 100043)
(2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医学影像科 北京 100043)
真菌性鼻窦炎又被称为霉菌性鼻窦炎,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特异感染性鼻科疾病。据相关研究资料指出,真菌性鼻窦炎的出现会对人类的机体健康产生非常大的危害,不仅会引起呼吸障碍、血氧浓度降低等不良反应,而且还会影响机体的其他器官功能,诱发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胸痛胸闷、精神萎靡等典型症状,如遇病情严重者,甚至还会造成肺心病、哮喘、鼻咽恶性肿瘤等危重疾病[1-2]。为提高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应采用有效的诊疗方法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经卫旭瑛等[3]研究发现,临床关于真菌性鼻窦炎的影像学研究多以CT检查为主,随着我国现代医疗水平的飞速发展,核磁共振(MR)检测技术越发精良,将其用于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够显著提升该疾病的检出率。基于此,本文回顾性分析于2017年7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64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经深入研究和讨论,现将研究结果详细总结如下。
收集2017年7月—2020年6月于我院耳鼻喉科接受诊疗的64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参与课题研究。64例患者中,包含22例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31~84岁,平均年龄为(55.21±11.37)岁;最长病程为12年,最短病程为2天,平均病程为(2.57±0.38)年。经临床医师问询,所选患者发病时均无明显诱因,主诉以“流涕、鼻塞”入院治疗,遵医嘱服用抗炎药物后,病情无明显缓解。纳入标准:①无鼻腔或鼻窦手术治疗史者;②入院后配合接受CT及MR检查者;③临床相关资料完善者。所选64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接受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经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确有霉菌团块存在。
要求对所选64例患者进行CT及MR检查,并详细记录其影像学相关资料[4]。
(1)CT扫描:统一使用由美国GE公司生产的discover 750 HDCT扫描仪进行临床相关扫描活动。扫描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叮嘱患者保持仰卧位,确保扫描基线与患者的硬腭部位相平行,扫描范围划定为患者的额窦顶部至其上齿槽区域。注意调整扫描参数,FOV设置为16 cm×16 cm,矩阵为512×512,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统一使用由美国GE公司研发的AW4.6工作站记录扫描过程中的原始数据,并对患者的冠状面、矢状面进行重组。指标观察期间,应将层间距设置为1 mm,层厚为1 mm,骨窗的窗位为600 HU,窗宽为2 000 HU,软组织窗的窗位为40 HU,窗宽为200 HU。
(2)MR扫描:统一使用由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NOVAS 1.5T MR扫描仪进行临床相关扫描活动。根据疾病状况,选择横断面、矢状面以及冠状面作为本次的扫描层面。要求对所选患者进行FSE序列平扫。注意调整扫描参数,T1WI TR设置为500 ms,TE为8 ms;T2WI TR为4 000 ms,TE为107 ms。此外,还应将激励次数设置为1~2次,FOV设置为24cm×24cm,矩阵为256×256,层厚为4.0 mm,层间隔为0.8 mm。
本组课题所得的CT及MR影像学资料均交由2名具有高年资及丰富诊断经验的影像科医师进行分析,注意对患者的病变范围、周围组织改变情况、信号、密度、窦壁等情况进行评价。如果结论存在差异,应邀请第3位具有相同水平的影像科医师进行评估,并将两位医师的相同结论当做最终评估结果[5]。
采用S P S S 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组实验数据。以(±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经影像学检查发现:①42例(65.63%)累及上颌窦的患者中,34例(53.13%)患者累及单侧上颌窦;8例(12.50%)累及双侧上颌窦;②6例(9.38%)累及蝶窦的患者中,4例(6.25%)患者累及单侧蝶窦;2例(3.13%)患者累及双侧蝶窦。此外,还包含14例(21.88%)累及单侧上颌窦与同侧鼻腔的患者和2例(3.13%)累及单侧上颌窦及同侧鼻腔、筛窦的患者。
2.2.1 受累窦腔改变 累及上颌窦的42例患者中,包含27例(64.29%)上颌窦口开大;15例(35.71%)因骨质增生硬化造成窦腔缩小。
2.2.2 腔内改变 所选患者的鼻窦黏膜均表现为增厚不均匀。填充其腔内软组织密度影,包含14例(21.88%)气泡影残留;14例(21.88%)软组织密度中见稍高密度影,且患者的CT值可介于50.5~83.7 HU;50例(78.13%)腔内密度不均且伴有钙化,且患者的钙化CT值可介于163.2~720.3 HU。见表1。
表1 5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腔内钙化形态
2.2.3 窦壁骨质改变 经CT检查,共检出:①18例(28.13%)上颌窦壁骨质增生硬化患者,其中,14例(21.88%)患者为后外侧壁;4例(6.25%)患者为前壁;4例(6.25%)患者为上壁;4例(6.25%)患者为下壁;②30例(46.88%)上颌窦壁骨质吸收破坏患者,其中,2例(3.13%)患者为后外侧壁;2例(3.13%)患者为上壁;2例(3.13%)患者为下壁;26例(40.63%)患者为内侧壁。此外,还包括6例(9.38%)筛窦下壁骨质吸收破坏患者和6例(9.38%)鼻中隔吸收、破坏患者。
2.2.4 病变周围改变 经CT检查,共检出:6例(9.38%)合并鼻息肉患者;40例(62.50%)鼻中隔偏曲患者;20例(31.25%)鼻甲黏膜增厚患者;4例(6.25%)合并Haller气房患者。
T1WI显示,患者的病变窦腔周围表现为稍低信号或等高信号;T2WI显示,患者的病变窦腔周围表现为混杂高信号或均匀信号,且T2WI抑制表现为稍高信号;CT钙化的位置与T1WI稍低信号以及T2WI低信号表现一致,且患者的T2WI型号低于其T1WI;T2WI-FS呈低信号。经CT检查,上窦腔未发现严重钙化者,患者的T1WI呈稍低信号,T2WI则表现为混杂低信号或低信号。此外,还检出2例侵犯同侧眼眶下壁的患者,患者眼眶内可见明显的团状软组织信号,且与其眼下直肌的分界较为模糊。
经肖仪等[6]研究发现,在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中应用CT技术,能够清晰显示患者的骨质病变情况、窦壁受损情况以及是否存在硬化、炎症问题,能够为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提供较为可靠的临床依据。将MR技术作为真菌性鼻窦炎的辅助诊断,能够帮助临床医师进一步掌握患者的病灶组织受累情况,同时还能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相应的参考信息。
因此,分析CT和MR检查所得影像学资料,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具有十分明显的表现特征,不仅能为本病的鉴别诊断提供相关依据,而且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和积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