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的研究理念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启示

2021-09-11 23:01王政岚李涛
南方农村 2021年4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

王政岚 李涛

摘   要:稳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村内生发展动力,让乡村发挥好它应有的功能。当前,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的发展问题、社会问题与江村存在很大相似性。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江村经济》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调查范围等方面从全局高度剖析乡村发展方向,对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有效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江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1)04-0041-07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四五”起好步、奠好基的关键,实施乡村振兴工作重大机遇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发展要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互联网+创新农业”思维开创现代化农业农村新局面,建构以农村产业融合、专业人才培育、创新科技支撑、文明乡村风尚、绿色生态发展,政治民主协商、区域有效治理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模式,以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被认为是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著作,以小见大,分析的虽然是中国江南一个村庄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换”现状、发展模式以及衰败的根源,但其中展现的研究理念和思维模式,对我们今天研究“三农”问题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乡村振兴发展问题一脉相承,且具有借鉴作用。

一、补齐农村经济短板是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

推动农村振兴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拥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是乡村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农业是低经济效益产业,虽然很多地区实施了小额信贷,但因日常农业生产向银行贷款还有些困难。《江村经济》中开弦弓村,蚕丝改革的资金主要源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加上村民在贷款时用土地和厂房作抵押,才能够顺利得到银行的贷款。此外,在当时的农村经济社会还存在着民间融资筹资方式,如以摇会、徽会和广东票会为主要形式的农民自己的合作型筹资机构。从开弦弓村村民通过抵押方式贷款和通过自筹的方式到现如今向银行贷款的演变进程中,农民向银行借贷依然困难重重,且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农民办厂所需的高额借贷,是否满足借贷条件、是否有还款能力、是否有抵押物,是否有担保人等一系列问题,都将成为阻碍乡村振兴发展的绊脚石、拦路虎,严重阻碍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应积极给予农村配套政策设施,利用政策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是长期性、战略性和系统性工程,农村的交通、供水供电、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现代化农村建立、乡村环境整治等每一项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不仅需要加快补齐农村基础金融的短板弱项,又要最大化的合理利用农村基础金融的各项优势,以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第一,持续优化升级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根据中国银保监、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为95.65%,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已高达99.20%,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已达82.30万个。在《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18)》中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末,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5.06万亿元,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平稳增长。由此可见,农村基础金融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保障。持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精准发力乡村振兴,要构建层次分明、优质便捷的农村基础金融体系,满足社会各阶层和群众对金融的需求。当前,普惠金融政策落地,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工具银行、邮储银行等5家形成战略合作对接,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医疗资源、产业融合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各大银行应立足本行优势,不拘于固定金融产品,要及时进行产品优化升级为农民提供更优质便捷的金融产品,但农村整体人口文化水平还很低,对金融服务体系认识存在不足,因此需建立专业金融人才队伍,针对农村市场开发简易化、便捷化的操作模式,删繁就简提供创新型、个性化的农村信贷服务。

第二,拓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承保范围。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市场化经营的保险公司为主体,政府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对种养业等农业生产因遭受自然灾害,如暴风、暴雨、内涝、风灾、冰雹、病虫害或意外事故,如泥石流、山体滑坡、火灾、爆炸等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补偿机制。政策性农业保险通过中央、省、市、县财政补贴与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进行无缝對接,不仅保障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活动,增强了农民的农业生产信心,而且提高了财政资金合理使用效益,同时,政府在“助农惠农”的政策上为分散农民的直接经济风险提供了有力保障(如表1所示)。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承保范围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农业保险的承保范围依旧无法做到全覆盖,农户还需要通过购买商业性保险的方式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补充,而商业保险存在着保费高保额低的问题,这就直接导致了无法满足农户的实际需求,也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成本,尤其是承包大户在受到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风险中,他们得到的经济补偿远远低于正常交易市场价格,而出现农民不愿种,不愿养的现象。因此,需要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扩宽政策性保险的承保范围,辅之以降低保费提高保额,各大商业保险公司也需依托政策优势因地制宜开发创新型险种,使农民“愿意耕种、安心耕种,愿意养、安心养”。另外,也需建立抵抗巨灾风险预案机制,一旦出现巨大的自然灾害,要保证政府补偿能及时到位,要确保保险公司对巨灾的查勘、理赔等功能具有快速高效的响应能力。

第三,完善普惠金融政策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帮扶机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农业生产面临了经营困境和资金压力,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和财政部门出台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提供再贴现再贷款的优惠政策,加大了对“三农”组织支持力度。强化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持续完善和优化金融应对突然公共危机事件的帮扶机制。保障农村粮食安全生产,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保障。优化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水平有利于提升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还要严厉打击在农村进行的非法集资现象,肃清不良社会风气,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财产,创造平安农村,健康农村,和谐农村的良好环境。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基石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党的领导,集中人民的智慧,凝聚人民的力量。实行人民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集中体现了中国制度的价值追求,更是有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强支撑。《江村经济》中的开弦弓村村民成立合作社,合作社所有权归全体社员,全体社员都是以自愿加入為原则,但并不仅限于本村的人,凡愿遵守社员义务者都可吸收为社员,社员对工厂的责任以他们所贡献的股份为依据。从开弦弓村的合作社制度来看,村民自觉自愿、自发内心加入合作社,充分发挥了村民民主作用。一种制度的出台,需要体现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有效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就能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就能汇聚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充分发挥村民民主作用,要厘清多元参与主体的职能边界,确定好政府、村民各自的职责定位,形成以政府为引领、农民为主体的合力,促进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有效性与协作性,确保乡村振兴发展顺利实施。

第一,实施农村产业兴旺新举措要依托民主政治。农村产业要兴旺,要设立目标值,要抓重要指标(如表2所示),基层政府要广泛吸纳村委会、当地商会、乡贤以及村民代表等多方力量的民主协商意见,积极打破传统的售卖模式,引导产业资源聚集到乡村发展,加快农产品产业升级,形成产业抱团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决策优势,凝聚共识探索乡村产业发展的最佳路径,基层政府要针对乡村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充分发挥当地特色,形成品牌效应。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就是很好例证,曾经闭塞的苗族村落,在历经两年多的脱贫征程上,充分挖掘深厚的苗族文化,依托特色的苗族风情发展旅游业,十八洞村呈现出了新面貌,形成了以旅游、劳务、猕猴桃、山泉水、苗绣五大支柱产业,采用“飞地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大规模种植,形成了“十八洞猕猴桃”品牌,抓实了产销对接,为村民创收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第二,乡村生态宜居多元化要发挥民主政治作用。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可以在乡村各类、各阶层的社会组织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重视吸纳乡贤力量、社会力量、各种组织等参加协商,从而有利于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乡村生态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便更好地综合治理农村面临环境问题。建立健全生态创建长效机制,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需要听取各方的意见,加强与群众沟通,加大环保政策宣传力度,做好与环保相关配套的硬件设施,比如专职环卫工人,空气净化装备、车辆尾气监测等。同时,建立切实可行的政治民主评议机制,狠抓落实,强化群众主动、积极参与生态保护过程中,以助力推进生态宜居建设。

第三,乡村振兴发展离不开民主政治。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民幸福起来,让村庄美起来,让老百姓的日子红火起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只有使广大农民过上幸福生活,小康生活,享受到优质的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多元主体参与的政治民主模式,让村民广泛参与其中,使村民有主人翁的意识,增加公开、公正、透明的力度才能更广泛的得到群众的拥护,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三、文化发展是赋能乡村振兴活力的灵魂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与文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互为一体,一脉相承。擘画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赋能乡村振兴活力的灵魂。乡村振兴需要打好文化牌,乡村有文化,百姓思想有灵魂,乡村发展才会真正驶入快车道,乡村振兴才能保持长盛不衰。农民是乡村文化保护传承的主体,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乡村和谐稳定才能使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和脉得以延续伸展。乡村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保护,要注重保持乡村文化底色,要建立乡村特色文化走廊,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归属感,尤其是要吸引在外工作的知名人士,使他们有乡村情怀,念故土,有乡愁,才能促使他们愿意回报家乡,建设家乡。

《江村经济》虽然没有专门对文化进行刻意的描绘和分析,然而从财产继承、亲属关系、生活、职业分化、农业、土地等各方面的字里行间却渗透着浓浓的中国传统乡村文化气息。比如说继承,费老在书中对开弦弓村的继承方式展开了清晰描述,“继承是根据亲属关系传递财产的整个过程,但它在法律上的用法限于指取得对已故祖先的财产的权利。”再比如说人情,在开弦弓村礼仪开支占据了农民生活成本很大的比例,费老将中国农民的开支分为四类:日常需要的开出,定期礼仪费用,生产资金,以及利息、地租、捐税。由此反观当今的中国社会,“人情”开支依旧占据家庭支出很大比重,近来,民政部发布的《民政部关于同意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多省市并行开展多举措推进婚俗改革,大力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倡导社会形成正确的婚姻观,遏制婚俗的不正之风。将《民法典》中关于婚姻家庭篇、继承篇等章节编印成册,免费赠送给市民,其目的就是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的礼仪。中国农村传统文化习俗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中华儿女与生俱来的“情怀”深深的根植于心,由此可见铸好文化之魂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振兴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要迈上新台阶。我们要始终学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政治责任,深刻领悟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内涵,切实把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目标落到实处,让乡村文化创新理念进农村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引领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指针。我们要采取符合农村实际、适合农民特点的方式,褒扬社会新风,批评不良现象,传播文明理念,推进移风易俗,提升乡风文明、倡导良好家风、弘扬淳朴民风,促进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形成新时尚。

第二,讲好新时代奋发进取的乡村故事。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决战性胜利,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涌现出许多具有优秀品质的共产党人。30多年如一日,坚持科技扶贫,扎根太行山的李保国、采取红色教育培育模式,献身教育事业的张桂梅、为人民许下“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老党员黄大发、一心为民,把扶贫路当“长征路”用青春诠释奉献精神的黄文秀、勤恳实干,鞠躬尽瘁抓脱贫的黄诗燕。他们是时代的楷模,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他们用生命在践行对党、对人民的誓言和热爱,他们生动地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他们的真实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讲好英雄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述新时代奋发进取的乡村故事需要大力推进媒体融合,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做到提笔能写、拿起话筒能讲、对着镜头能说,用满满的正能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第三,弘扬红色经典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乡村文化不仅仅在于挖掘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农耕文明,还在于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2021年,是中国建党100周年,百年恰似风华正茂,一百年风雨兼程,在这特殊的历史节点,重温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各地区要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精心创作红色文化精品,以不同的艺術呈现形式弘扬红色基因的文化内涵,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四、社会之力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动力引擎

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站在百年历史交汇之处,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关键地位,让村民稳得住、能致富需要发挥全党全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积极促进农村稳步发展,农村稳步发展脱离不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农业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如图1所示),要凝聚全党全社会之力,更好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

第一,引先进技术培育专业人才合力促乡村振兴发展。开启新时代、新征程、新生活、新奋斗需要将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因此需要借鉴脱贫攻坚的政策体系和机制办法抓好乡村振兴,实现无缝对接、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发展要依托现代化农业发展,要积极发展数字农业,促进农业智慧与现代化,就需要摆脱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力推行机器化耕作,科技化耕作,使互联网科技与智慧农业同频共振。各大院校要增设农业相关专业,大力培育农业对口的专业人才,鼓励年轻人下基层,积极培育信息时代的“新农民”,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需注入新的血液,引进先进农耕技术,开拓思维,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第二,稳定农业生产基本盘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抓手。农业生产是乡村振兴发展关键,“三农”是乡村振兴的压仓石。粮食生产安全问题不仅是农业永恒主题,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没有根本性消除,全球粮食减产或供应链断裂的风险依然存在,因此需保障粮食安全,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对于耕地保护,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田特殊保护制度,有效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第三,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因素。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补农村现代化短板的重要手段,在农村仍存在很多堵点和短板。因此要加快编制村庄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避免千村一面,要注重保护好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要全面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支持快递物流、农村寄递网络等新基建向农村覆盖延伸,支持直播带货农产品的营销模式,为农产品精准出村提供”最初一公里“服务。持续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等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

《江村经济》中对开弦弓村的职业类型和产业结构进行了划分。村民以农业种植水稻为主,加之养蚕丝业、养羊业。农业生产为家庭生活提供基本物质保障,可以消除饥饿,有效解决温饱问题,通过发展蚕丝工业,为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乡村振兴发展不仅需要依靠农业,还需要依靠农村工业,复苏农村工业是发展经济的根本措施。以开弦弓村来为例,以养蚕缫丝进而发展纺织业是村民家庭增收的重要途径,以满足家庭日常所有开支,也增加了就业再创收的机会。换句话说就是,形成了小规模产业集群,带动了产业的联动性,这才是农民增收的源泉。开弦弓村的产业发展其实就是当今社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以小见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拓宽农业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形成农村产业市场,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稳定农民持续增收,为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五、生态建设是建构乡村振兴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生态振兴是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实现生态振兴,必须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领,必须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行动指南。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安全的发展。

开弦弓村在建厂时,结合地理位置,一方面考虑河水是自西向东的流向问题,另一方面考虑到沿岸居民日常用水的问题,最终决定将厂子建立在河水的下游,以免污染河水。虽不能说20世纪30年代的开弦弓村民就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但至少可以说他们知道如果不考虑建厂的这些因素将会导致污染河水的后果。开弦弓村的村民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村长,这充分发挥了村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在推进乡村生态行为建设上,离不开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将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生态自然观融入到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去,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到乡村建设中,带动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乡村生态振兴要建立乡村生态及其转化成果的共享机制,不仅使“绿水青山”为广大民众共享,而且还要转化“金山银山”能为广大民众共享,尤其能为乡村广大农民共享。为此,在乡村生态转化过程中,体现乡村生态振兴和生态转化对普通农民的包容性和惠顾性;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股份化、股份合作化改革,引导企业和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发展,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中小农户、贫困群体与绿色发展的有机衔接和共富发展。

第一,优化产业生态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保护乡村生态系统,留住青山绿水,记住乡愁,打造以产业支撑乡村建设,保持村庄合理布局,充分挖掘乡村特有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以发展餐饮、民宿、采摘垂钓、农耕体验等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巷”的模式,带动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投资家乡建设,以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第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全面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力推行绿色行动,深入农村环境综合政治,严控排污标准,清洁田园,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农产业质量安全;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保护永久基本农田,提升耕地土壤质量;强化森林资源,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探索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推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方式,促进农村生态良性发展,高颜值村庄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如图2所示)。

第三,维护乡村生态平衡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强调要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好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共抓生态保护,不搞生态大开发,降低碳排放,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维护乡村生态平衡才能有序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实现自然与人和谐共生。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在《江村经济》的最后,费孝通先生衷心希望国人齐心协力,认清目标才不辜负他那个旧时代所承受的牺牲和苦难。回顾中国农村的沧桑巨变,一种伟大的思想穿越时空,奋力勃发,奔向新时代、冲向新的征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环境下,决战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全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832个贫困县摘帽,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2021年,站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紧紧围绕“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聚焦乡村振兴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村消费、县域内城乡融合全面发展。《江村经济》中的研究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式,我们立足乡村振兴发展的背景下,一幅宏伟的新时代画卷徐徐铺展开来,中国的农村随历史变迁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一步步擦亮世界级IP,筑牢乡村发展的根与魂,绘出乡村振兴新家园。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7.

[2] 高鹏,韦静.经典不厌百回读,常有新意启后知——《江村经济》再读后感[ 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01):30-34.

[3] 孙程芳.《江村经济》的研究理念对思政专业研究生的启示[ 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4):50-51.

[4] 樊冬乐.重读《江村经济》及其研究方法[ J ].今古文创,2020(19):93-94.

[5] 邓维,岳啸峰.论《江村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J ].时代报告,2019(07):146-147.

[6] 李军.从《江村经济》看农民理性问题[ J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30(04):102-108.

[7] 周佳宁,李卓.从《江村经济》看我国女性地位发展[ J ].青春岁月,2018(11):2.

[8] 游丽娜,易昌兰.读《江村经济》,思考新时代下的“三农”问题[ J ].青春岁月,2018(11):247.

[9] 马昕钰.《江村经济》的研究理念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J ].经济研究导刊,2017(33):24-26.

[10] 刘豪兴.“江村调查”的历程、传承及“江村学”的创建[ 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01):5-20.

[11] 仇怀耕.费孝通江村调查给我们的启迪——谈建立村档案工作[ J ].档案学通讯,1985(02):10-13.

[12] 董海珍.经济开发区对村落发展的影响——对大理市凤仪镇满江村的调查[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S1):64-66.

[13] 丁元竹.中国农村现代化,还有多长的路要走——重读费孝通教授《江村经济》有感[ J ].群言,2006(05):17-20.

[14] 赵旭东.费孝通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认识与文化自觉[ J ].社会科学,2008(04):54-60+187.

[15] 肖青.试论民族村寨文化的研究模式建构——以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为切入点[ 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38-41.

[16] 宋猛.江村土地的占有、继承及终结——再读《江村经济》[ 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04):68-70.

[17] 孟凡行.“村落边缘”——中国乡村研究忽视的维度[ J ].社会科学家,2011(02):42-45.

[18] 顾学宁.从江村到江城——论全面工业化时代中国乡村的美好发展[ J ].中国名城,2013(03):11-18.

[19] 李海荣.合作工厂何以可能——论费孝通《江村经济》的产权转型实验[ 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01):62-68.

[20] 潘建雷.合作社:鄉村工业的可能模式——费孝通《江村经济》的实质主题[ J ].社会学评论,2015,3(06):64-73.

[21] 风笑天.《江村经济》教我们如何做研究——重读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一书的几点启示[ 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5):104-109.

(责任编辑:陈  勇)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区域发展篇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