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ACK视阈下小学全科教师实践模式建构
——以惠州学院为视角

2021-09-11 03:08
惠州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全科信息化能力

张 铮

(惠州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以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1]“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中指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提高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3]。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实然之需、应然之策。加之2020年新冠疫情对教育教学产生的不可逆转的冲击和影响,当代中国乃至全球的教育正经历着一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面临挑战。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信息化的小学教师队伍,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弥补乡村学校资源匮乏现状,全面提高我省小学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师应用能力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

惠州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以“四有”好教师为标准,以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多学科、全能型小学教师为目标,以打造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为己任,助力地方教育发展。面对“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综合实践能力,是加快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系统工程之一。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主体,既是改革的关键点,也是改革的难点。学校培养的新时代小学全科教师信息化实践能力究竟如何?上岗后能否经得起《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的检验?能否实现从教育信息化1.0向2.0的跨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惠州学院进行TPACK视阈下小学全科教师实践模式研究,对于同类院校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TPACK发展及内涵

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作为一种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由美国学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在舒尔曼(Shulman)关于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思想基础上扩展而来[4]。TPACK主要指将信息技术融合于课堂教学的知识综合体,被评价为真正有意义的、娴熟技术教学的基础,帮助教师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熟练掌握和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必备教学核心技能。TPACK框架包含三个核心要素(见图1):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技术知识(TK)。这三个核心要素的相互作用又构成了四个复合要素,即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5]。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前三个基本的核心要素,更要关注后四个新生知识两两之间和三者之间形成的复杂互动关系以及多种交集的动态平衡性。

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借助移动互联工具,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成为新时代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TPACK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体,已有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截至2021年3月,在中国知网以“TPACK”为关键词检索到的结果共计2073条,多集中于“TPACK与信息化教学能力”“TPACK与教育技术”“TPACK与教师发展”“TPACK与师范生”“TPACK与课程整合”等方向(图2)。可以看出,目前关于“TPACK”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深度,也有一定的广度。惠州学院小学教育(全科)教师的培养,正是在前期TPACK研究与师范生培养的实践模式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信息化时代背景与TPACK教师核心技能,拓展全学程、不间断、阶梯式的小学全科教师实践模式。通过日常课内课外、线上线下TPACK的学习、浸润与积累,在实践中发现不足,解决问题,反思提高,最终又依托实践集知识、技能、经验于一身,深入贯彻落实“一践行三学会”的教师专业发展新要求。

图2 中国知网TPACK主要研究方向

二、实践模式建构

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智能化,教师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下,依据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特点,重塑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利用智能化教学媒体,将TPACK灵活运用到教与学活动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因此,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必须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通过实践,强化TPACK教师核心技能;同时又借助TPACK,指导教育实践,最终通过TPACK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建构更加科学、高效、符合时代要求的小学全科教师信息化(TPACK)实践模式,推进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现代化。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与《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相关文件精神,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以惠州学院小学教育(全科)专业为例,为了有效提升小学全科教师信息化实践能力,以培养方案为指导,师范专业认证为标准,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主要从以下五个特色模块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一)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空洞的。在优质教育资源不再稀缺的移动互联时代,仅学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反思意识与实践操作技能。新时代的小学全科教师需要以信息化理念为引领,以TPACK来指导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并注重技能的理论与实训,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实践考核等方面加以改革,让小学全科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手段的重要性。在培养模式的改革上,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齐头并进,以培养出来的小学全科教师能够通过能力标准,达到专业认证要求;通过考核评估为要求,以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练,实现全面提升小学全科教师信息化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混合式教学实践

TPACK在表面上是整合了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学科与教学法知识,但却不单单是CK、PK、TK的知识构成,而是要将TPACK知识真正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互相渗透。在教学实践中,避免将技术运用、教学方法、学科知识三种元素单独强调或区别对待,而是整体发展,力图达到动态平衡。

在TPACK背景下,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性,突出教师教学过程的指导性和启发性[7]。一方面,线上教学借助移动互联时代工具,例如MOOC、虚拟仿真实验室、网上学校、学习通等,解决学生个性化差异,更高效地开展教学。同时,通过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的浓厚学习兴趣,促使其在课内外继续钻研学习,进一步加强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另一方面,依托线下课堂教学,师生实时分享感悟、发现不足、解惑答疑,通过搭建平台,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练习,使学生浸染在混合式教学实践的氛围中,加深其信息化教学体验,提升实践动手能力,达到TPACK下的知识深度融合(如图3)。最终,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借助课堂翻转教学模式,实现由传统“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基本逻辑向新时期“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基本逻辑转变,促进线上互动式被动学习与线下个性化主动学习深度融合,推进小学全科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育才质量。

图3 混合式教学实践

(三)远程观摩、研习

人类的学习正在从经典学习向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学习、基于新技术的高阶学习和基于人格化的创新学习转变[8]。通过远程录播教学系统,把远距离师生上课的真实情况转播到小学全科教师的教室里,让他们观看卓越教师的教学现场,在TPACK的体验、浸润中感受名师的教学风采与技能展示。再结合一线名师的悉心指导,相互对话协作,互动质疑答疑,说设计、说意图、说思路、说理念、说学情等,将小学全科教师所需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平素学习、观摩研习、技能训练深度融合,深化TPACK实践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浸润性。

(四)同课异构

相同教材、相同内容的一节课,由名师和小学全科教师的学生分别上课,加以观摩比较,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如:教材的钻研、理解和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方面;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与教学评价方面;尤其是教学课件制作、信息化技术操作和智能化平台应用等方面。在比较中,通过观察相同点与不同点,“好”与“坏”一目了然,找差距、找不足,进行自我反思,自我修正,内化提高。再回到课堂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动力十足。通过“同课异构”让小学全科教师在实践中将PCK、TCK、TPK融会贯通,最终利用TPACK助力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以实践反哺教学,教技相长。

(五)见习(研习)、实习

TPACK是包含了CK、PK、TK三个核心元素,融合了PCK、TCK、TPK三种知识后的新知识,在实践中必须注重各个知识之间的深度融合,并在灵活运用与相互交叉中寻找新的突破。2019年,惠州学院为打造师范教育特色,投资建设小学STEAM实验室、心理科学实验室、数码钢琴房、智慧教室、微格教室等实验实训工程,并由原来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改为触控一体机。信息化实践实训更加智慧、便捷,为小学全科教师的见习、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创新教师教育实践模式,小学教育(全科)专业的学生实施全学程、不间断、逐级深化的教学基本功和教育实践训练(如表1)。与此同时,通过STEAM实验室、智慧教室、微格教室模拟试讲与说课,在指导教师的全程督导下,一是小学全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综合能力得以实践、提升;二是通过自我反馈、同伴反馈,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得以提升;三是通过“省培”等顶岗实习,使小学全科教师与一线教师深度交流、合作、融合,为日后快速胜任新岗位夯实基础。

表1 教学实践安排

三、反思与总结

在优质教育资源逐渐普及化的移动互联时代,教师的“单一资源”和“优质”“权威”属性都不再重现或大打折扣。教师需要主动更新教育理念,勇于实践和创新,以自身TPACK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发展为抓手,将TPACK与具体学科结合深入研究与实践,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学习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已成为新时代教师发展的实然之需与应然之策。惠州学院小学教育(全科)专业秉持“立德树人、求真致用、多科融合”的教育理念,为乡村培养综合性卓越型小学全科教师,逐渐发展成为广东省高校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关联主体高度认同、特色鲜明的专业。从招生起始的定向培养,到增加非定向自主择业培养,在校规模呈递增态势。培养的小学全科教师将如星星之火,一部分按照定向培养方案将去到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扎根乡村小学;另一部分将立足惠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广东基础教育。通过建构小学全科教师实践模式与TPACK教师核心技能的深度融合,以期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探索更加科学、全面、高效的新时代小学全科教师信息化实践模式,践行中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实践促进有效学习

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动手、动脑,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一是培养其观察能力、问题提出与分析能力、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合作能力;二是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体验学习乐趣,加深其获得感、成就感。通过实践,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愿意在课内、课外投入更多的时间钻研、探索,使学习处于良性循环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发生高效、高质量的有效学习。

(二)实践督促查漏补缺

学生通过实践应用既巩固、复习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又可以借助实践进行验证与完善,从中发现问题与不足,一方面可以回过头去学习,有针对性的补充完善,达到亡羊补牢,未为晚也的目的,同时,进一步增加学习的有效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检验,既提高了学生应对复杂环境与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又学到了书本、课堂以外的知识与技能,体验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三)实践助力创新发展

培养人才的关键是创新,而创新正来源于实践。创新的基础是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核心是敢于挑战、批判思维,冲破传统的思维与模式;方法是独立思考、提出合理的设想与结论,找出事物间的规律并进行实践验证(如图4)。通过实践,促进学生不断创新、创造,这不仅提高其学习意识,锻炼其问题解决能力,熟练其技术运用,更锻炼其坚韧的意志品质,促进形成高阶思维,实现创新发展。

图4 实践创新

综上,惠州学院培养的小学全科教师,突破了师范生原本较为单一、有限的经验式实践模式,顺应了“互联网+教育”时代要求,将TPACK教师核心技能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建构更加科学、全面、高效的新时代小学全科教师信息化实践模式。使学生不仅在实践中集知识、技能、经验于一身,而且通过五大特色实践模块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督促查漏补缺、实现创新发展,以应对社会信息化发展给教师职业带来的新挑战。以期建设一支高素质、信息化的“四有”小学全科教师队伍,推动教育信息化向信息化教育迈进,全面提高广东省小学教育质量,最终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猜你喜欢
全科信息化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