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安琪
(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儿科,泉州,362000)
小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心智与身体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存在情绪波动较大,依从性差等影响诊疗和预后的情况[1]。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家庭护理策略十分必要,家庭护理策略可明显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其情绪波动强度,改善其睡眠质量[2]。本研究对小儿内科患儿采用家庭护理策略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泉州市中医院小儿内科收治的患儿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4~8岁,平均年龄(6.35±2.65)岁。观察组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5~9岁,平均年龄(7.53±2.68)岁。2组患儿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纳入标准 1)经住院治疗已出院的内科疾病患儿;2)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1)合并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的患儿;2)因故需中断治疗的患儿。
1.4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如按时提醒用药以及健康宣教等;观察组患儿实施家庭护理策略,内容如下:1)医疗过程教育:家庭护理过程中,需掌握患儿的疾病进展与恶化情况,护理人员需指导家长充分了解小儿疾病特点、恶化表现等情况;家庭中需确保患儿随时有人照顾,不可让患儿随意自行行动,对患儿自身需注意的事项应耐心教育,指导患儿多休息;坚持每隔30 d随访1次,准确填写随访卡上的内容,如治疗方案,患儿用药与复查时间,主治医生及其联系方式等;按照患儿疾病需要为其发放针对性的治疗药物与急救药物。2)心理干预:心理干预主要分为2个方面,一方面为家长心理干预,家庭护理过程中,家长需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用良好的心态照顾患儿,增强其治疗信心,分散其注意力,从而减轻患儿的痛苦;另一方面为患儿心理干预,在疾病症状出现和治疗时,患儿在疼痛难以忍受的情况下会出现烦躁不安感,这时家长不应和患儿产生冲突,而应积极鼓励并安慰患儿,劝导其接受药物治疗,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对缓解病痛提供有力帮助;3)日常生活干预:患儿因为疾病因素的影响,会出现饮食障碍与睡眠障碍,护理过程中需充分注意其睡眠情况,为其提供温馨且舒适的睡眠环境,卧室保持安静,确保患儿睡前心情愉快,并针对具体原因探寻有效的解决措施。
1.5 观察指标 1)依从率:填写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完全依从:患儿能够自觉完成服用药物等措施;部分依从:患儿可在父母和医护人员的劝导下进行治疗;不依从:患儿不接受多数治疗措施,存在反抗表现[3];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2)睡眠质量评估: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予以评定,内容包括睡眠障碍、入睡时间等7个项目,总分数为21分,分数越小说明睡眠质量越佳[4]。
2.1 2组患者依从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依从率为97.83%,对照组为78.2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依从率比较[例(%)]
2.2 2组患儿睡眠质量(PSQI)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PSQI各项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儿PSQI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睡眠质量(PSQI)评分比较分)
小儿内科疾病的特点多种多样,临床诊断与治疗均存在较大难度,不同疾病需实施相应的方法和策略。治疗期间由于患儿的配合度不高,会使治疗进程明显延长,进而会对患儿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且患儿的耐受性相对较差,自我控制力欠缺,疼痛阈值比较低,所以易导致患儿的情绪波动大,不仅会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带来较大不便,也会延长疾病的治疗时间[5-6]。由此可见,患儿的身体方面与心理层面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不仅会对患儿的睡眠质量造成不利影响,也会降低患儿的身体质量,其也是疾病恶化的重要因素[6-7]。护理过程中,借助健康教育,使家长充分了解患儿疾病情况,可更好的为患儿提供服务;借助有效的心理家庭干预策略,使患儿在家中治疗,可缩短住院时间,充分减轻患儿对医院的陌生与恐惧感;通过日常生活干预,可显著改善患儿的睡眠障碍情况,进而提高其睡眠质量[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依从率为97.83%,高于对照组的78.26%(P<0.05);治疗后2组患儿睡眠质量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其他研究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小儿内科患儿采用家庭护理策略效果较好,可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率,改善患儿的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