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辉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中医医院,天水,741500)
糖尿病是目前十分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且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的变化,患者的数量明显增多,且有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在糖尿病患者当中,2型糖尿病较为常见,且这类患者大多存在失眠的症状。如果患者的失眠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则会导致血糖控制难度加大,且患者的生命质量也会下降[1]。在出现失眠的2型糖尿病患者当中,常规治疗药物可能引发不良反应,且一些患者还会出现药物成瘾的情况。我们采用常规药物联合清热活血化痰方对2型糖尿病失眠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水市张家川县中医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失眠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45~72岁;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7~71岁;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口服二甲双胍片,3次/d,500 mg/次,三餐前服用。连续治疗3个月。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清热活血化痰方治疗,方剂组成:大黄9 g,黄连、黄芩各10 g,茯苓12 g,葛根、全瓜蒌、丹参各15 g。将药物用水煎煮后取汁200 mL,患者每日早、晚餐后1 h各服用1次,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观察,结合患者症状好转情况分成无效、控制与显效。无效: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失眠症状无任何改善,少数患者症状加重;控制:患者的失眠症状得到控制,但仍然存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得分下降幅度达到25%以上;显效:患者PSQI得分减少50%以上,且失眠症状基本消失。对2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进行观察,采用PSQI量表睡眠质量进行评估,量表总分为21分,患者得分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分析2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方案前后的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并选择科室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价2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患者进行自评打分,分值低于70分为不满意,71~85分为基本满意,超过85分为非常满意。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为8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SQ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和血糖水平比较分)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的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4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为96.00%,对照组满意度为76.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例(%)]
2型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后,由于体内的内分泌激素会出现激活情况,因此会导致患者的睡眠时间可能较短,从而容易出现失眠症状[2]。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失眠症状无法得到控制,患者的神经功能与血管功能等不仅会受到影响,还可能诱发头部疼痛与头晕症状,从而导致患者整体情况较差[3]。对于此类患者,临床常会选择二甲双胍等药物进行治疗,虽然患者的睡眠状态可得到适当改善,但却容易导致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性,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在中医研究中,2型糖尿病患者被归入“消渴”范畴,患者发病原因多为饮食不节等,且与患者情志所伤、脏腑生热等相关。由于患者容易出现气机紊乱、心神不宁的情况,进而出现阴虚内热,引发不寐,因此患者失眠症状较为明显。本研究所选取的清热活血化痰方中黄连有解毒泻火、燥湿清热的功效,葛根可以止渴生津、退热解肌,大黄可以泻火清热,丹参则可以祛瘀活血,也有较好的止痛通经效果。此外,茯苓可以渗湿利水,也有宁心健脾的功效,方剂当中诸药共用,可以起到清热活血、化痰宁心的效果,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