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民工返乡创业具有丰富的经济社会意涵,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力。基于四川GQ村的田野调查,立足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案例的深度刻画,分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实践基础、实践类型和社会功能。结果表明:乡村振兴背景与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共生耦合关系。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助推乡村产业发展转型、增加农民福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政府应遵循促进乡村发展而非“造点”的逻辑,通过公共资源的均衡性分配适当性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关键词:返乡创业;乡村振兴;基础功能
1 引言与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以及国家“双创”战略深入推进,全国上下呈现出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新热潮[2],国家发改委发布信息显示,2020年全国返乡创业创新人员达到1010万人,比2019年增长160万人。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当地精神文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学界主要从经济学视角和社会学视角对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展开讨论。经济学视角认为,无论是被动返乡创业,还是主动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都是基于自主选择的市场经营性行为,并将返乡创业作为一种增加家庭收入或者个人收入的经济现象,客观分析其实现条件和优化路径。社会学视角主要从人口学角度分析农民工城乡流动过程中的返乡创业行为,重点分析主体的实践动力和社会影响,着眼于农民工返乡的微观动力机制和宏观社会影响,勾勒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生命历程。
基于对四川宜宾GQ村的田野调查实践,本文遵循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进路,结合GQ村中两个返乡创业的不同案例,分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础、类型和功能。致力于将个体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置于乡村振兴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结合分析,呈现案例村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具体形态和经营特点。本文实践数据和案例材料均来自于笔者在四川宜宾GQ村的田野调查,GQ村是城市近郊农村,距宜宾城区约15km,2019年12月,列入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几年前,该村还是镇上的“空心村”,村民外出打工,撂下土地荒芜,守着古镇旅游资源却一直发展不起来。近两年,GQ村确定以“中国李庄·竹村高桥”为发展路子,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助力、向产业要活力,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独具特色的脱贫致富路。加上国家政策红利的影响,近几年不断吸引能人回乡创业,形成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秩序。
2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条件分析
基于本研究的目的,结合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本文将“农民工返乡创业”界定为:户口为农业户口,曾离开户籍所在区县外出一年及以上,目前正在户籍所在区县范围内创业的人员,并将研究视角聚焦于返乡创业农民工在农村社区中的创业活动。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其外出时的资金、信息、理念等创业要素集聚到一定程度时的理性行为,实质上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集“人才库”“资金库”“信息库”为一体。
2.1 主观意愿:返乡是发展,进城是起点和退路
农民工返乡创业包括两个时间和行为方面的内涵:先返乡,后创业,“返乡”意味着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空间由“城市”转移到“农村”,返乡后的“创业”行为意味着农民工的生产方式由“工业”转向“农业”或者一直是从事农业行业。现阶段的农民工的返乡创业行为凸显了农民工在城市务工到一定阶段后的自主选择行为。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是基于个人或家庭的多重思考后的行动,更是乡村外在的环境的隐性显性的吸引产生的行为。在新阶段、新背景下,农民工的返乡和创业对其具有独特的意义属性。
2.2 客观条件:政策支持
四川省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先后出台了“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16条”和“返乡下乡创业22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壮大农民工经济。2020年1~10月,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新增8.82万人,新增创办企业2.31万户,新增带动就业55.60万人,创业总产值新增193.49亿元。全省农民工劳务收入和返乡创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
返乡创业是农民工在乡村振兴发展态势下主动或被动选择的个人或家庭发展策略。然而,返乡农民工能否创业成功,与乡村的创业环境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返乡创业实践中,贷款优惠政策、培训政策等相关政策红利是降低创业成本、提高风险应对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的主要手段。以政策资源为媒介,返乡农民工与本村农民、村集体和基层政府建立起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系网。
2.3 乡村基础: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为大力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健全农村双创促进机制提供了人才基础、产业基础、组织基础等。乡村振兴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既包括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还包括农村社会指标,本研究主要是指主观生活质量指标,例如农村社会发展指标,农民消费行为、道德提升等无法量化的指标。严格的说,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两者的共轭驱动作用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如果乡村振兴质量高,但是农民工返乡创业质量低,则农民工生存型创业经济无法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两者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都将受到负面影响。如果特定区域内乡村振兴整体滞后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需求,那么创业对于经济发展的持续性驱动作用将受到挑战,贡献度也随之变弱。
3 返乡创业的两种实践类型
现阶段的返乡创业呈现出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在同一乡村区域内的返乡创业农民工个体之间,基于资源禀赋能力、信息范围、管理能力以及创业资金等之间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业态的创业,也会呈现出差异化的经营形态。本研究在GQ村选取的两个案例为家庭创业行为与个人兴趣创业行为,是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两种主要实践类型,在创业规模、创业类型以及创业模式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性。
3.1 家庭统筹:生活导向型创业
(1)案例分析:创办以餐饮为主的休闲活动室
张某,GQ村,本村人,因读书不行,加上家里困难以及当时村里没有产业支柱,初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主要北上广,以学习厨艺为主。外出务工十几年年从饭馆打杂、后厨墩子到现在可以独挡一面的大厨。2017年,年收入可以达到15万。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出生以及父母年龄大,与家人分离,所以一直有回乡就业的打算。2018年,全家商量决定,回宜宾打工,月收入一般在7000左右。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GQ村于2019年开始发展以竹子产业为主的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由于张某家房屋地理位置良好,很多人想租他家發展餐饮业。全家人认为,与其租给他人,不如自己做,本来自己就是厨师,加上外出打工很多年,见多识广,经营这么小的一家农家乐,肯定会赚钱。所以与2019年底,正式营业。
(2)家庭本位驱动下的生活导向型返乡创业
生活导向型返乡创业是以家庭生活整体考虑为动力实践的返乡创业行为。在平衡家庭收入和家庭幸福度的基础上,以家庭幸福度最大化的前提下,家庭收入不一定最大化,但是也不会影响家庭生活需要,返乡创业的真实目的在于实现收入减少不影响家庭生活前提下,追求家庭整体的幸福度。进城务工虽然能够满足家庭的经济需求,却难以满足对家庭生活完整性和价值情感等社会性需求的追求。追求家庭整体幸福度的返乡创业模式,可以实现家庭发展目标。在村创业既是家庭的生产模式,也是维持在村体面生活的经济基礎。此类创业模式具有以下经营特征:第一,创业的项目与本村产业的发展联系紧密,第二,创业项目具有保守性,即创业成功的几率大。第三,更强的动力主动与本村村民建立人情关系。
3.2 自我实现:兴趣导向型返乡创业
(1)典型个案:创办以竹子为主的艺术品工作室
刘某,女,职高学历,园艺学专业,职高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从业经历:花卉公司、鲜花店、婚庆公司等,都与花卉相关。在外工作8年,于2018年开始回乡创业,主要进行花卉种养殖业,促使其回乡创业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实现自我发展,“一个职高毕业的女性,虽然在原来的公司已经成为中层管理人员,但是上升的空间有限,公司里面的大学生、研究生越来越多”。回乡创业可能能实现自己更高层次的发展。其二,将自己的专业与兴趣结合起来,使专业变创业。一次偶然与亲戚的交谈,花卉种植是这几年宜宾市发展的重点农业产业,亲戚的花卉种植公司规模越来越大。返乡创业既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一种挑战。
(2)自我实现驱动下的兴趣导向型返乡创业
兴趣导向型返乡创业是将个人兴趣与乡村未来发展规划相结合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个人兴趣结合行业发展创业成功机率大。尤其是个人资源禀赋高、家庭资源丰富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具有更强的能动性将自己的兴趣发展成为从事的职业。返乡创业成为另外一种自我实现方式。兴趣导向型返乡创业具有较强的个体性,是返乡人员的兴趣爱好和立业热情激发的创业行为。
对返乡创业农民工而言,创业是突破常规就业方式的一种行为,在个人价值实现驱动下,兴趣导向型返乡创业的经营特点主要有三点:其一,创业的目的主要是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创业具有扩展性。其二,创业行为是个人行为。其三,创业项目在兴趣的基础上,多与自己专业相关。
4 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
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满足了创业农民工的经济需求和价值实现需求,还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同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下,衍生出丰富的社会功能。
4.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乡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与提升
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具备较强的市场开拓意识和农村创业创新的能力,城市就业经历使得他们积累了一定资金,掌握了一些技术,能够发挥一些资金、信息、管理能力等优势,有利于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助推农业农村创新驱动发展[1]。上述案例一化解了本村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困境:参与主体的高质量。乡村振兴后,乡村外部环境发展良好,但是产业的发展需要内外部精英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虽然有村外的人来租赁本村房屋从事农家乐,但是村委会更多的是希望本村人员参与,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4.2 乡村中的市场经济:促进城乡融合
在具体实践机制上,城乡融合依赖于创业主体实践的推动,而返乡农民工及其创业实践能够作为城乡要素联结的枢纽助推城乡融合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助推城乡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返乡创业充分发挥了城市要素和乡村要素的优势,促进了城乡要素融合。上述两个案例返乡创业之前都有几年时间的城市务工经历,这是他们积累信息、技术、市场敏感性的主要资源。这些城市优势要素随着他们返乡创业,在乡村社会扎根生长[2]。第二,上述案例二返乡创办的花卉种植等产业,能够助推城乡产业融合。通过吸引市民下乡促进城乡居民融合和社会融合。案例一具创办的小型农家乐提供了城乡居民互动的载体。第三,返乡创业经营有利于改善村庄生态环境,促进城乡生态融合。
4.3 乡村中的人才与文化振兴:促进村民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的风气
经历过城市的历练,返乡创业农民工成为当地人眼中的佼佼者,返乡创业正好解决了乡村振兴人才供应不足的困难。返乡创业人员受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熏陶,已经具备基本的文明素质,会在返乡的农村无形中传播城市文明。本文中的案例一,在经营农家乐的过程中餐厨垃圾不乱丢,而是和一家养猪的农户形成合作协议,互惠互利。既解决了垃圾处理问题,又有一定的收入。这个做法被4~5家做餐饮的村民效仿。案例二中,由于读过职高,文化水平较高,无论是从思想观念,或精神素养,还是文化层次上都与城市现代文明相符合,被当地村民信服,尤其是深受当地农村女性的爱戴,对于坝坝舞团队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调查过程中,村民反映,在与刘某接触的过程中,了解了很多的法律知识,如遇到家暴怎么办?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怎么维权?在这种积极上进的氛围中,无形中摒弃了原来文化中的糟粕,发扬了本土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品,把文化软实力和其他硬实力融合在一起。
5 结论与讨论
虽然不宜过高估计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规模和短期内对乡村振兴的重大突破性作用,但是在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战略存在内在逻辑关联的情况下,也不能忽视返乡创业人员在促进乡村社会经济生态变革中以点带面的意义及趋势。因此,非常有必要构建完善的体制机制,整合政策资源与各种力量服务好农民工返乡创业,最终更加精准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
5.1 提升“认知程度”,营造农民工创业良好氛围
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势利导,积极推动和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把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当前乡村振兴重要工作来抓。同时,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恳谈会、项目介绍会、投资座谈会等各种形式,宣传政府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有一技之长、掌有管理经验、拥有资金积累的在外务工农民返乡创业,为家乡的经济建设作贡献。
5.2 打造“绿色通道”,畅通农民工创业办事渠道
各级政府部门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办证、办照、登记等业务提供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并注意收集和管理外出务工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创业情况,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库”,发放返乡创业农民工“联系卡”,及时跟踪、掌握返乡农民工创业情况,全力打造农民工创业的“绿色通道”。同时,政府部门应引导返乡农民工投资市场前景好、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使农民工返乡创业少走弯路、少碰钉子。
5.3 开展“多元培训”,提高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能力
现在传统的针对农民的培训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返乡创业农民工的需求,应增加网络直播、电子商务、云数据应用等新兴行业的培训,让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服务创业农民工的发展。同时,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对参加创业培训的返乡农民工通过电话解答和专家上门指导等方式,长期与创业者保持联系,及时帮助解决不同层次的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增强创业信心和决心。最终实现返乡农民工创业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5.4 实施差异化返乡农民工创业引导策略,构建乡村振兴农业发展基础动能机制
相关资料显示,现在各地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多以农业与土地为基础,增强农业基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足够的发展后劲和创业基础支撑。但是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以及返乡农民工创业资金积累的不易,因此在构建乡村振兴农业发展基础动能方面,必须实施差异化引导策略。在农业产业创新发展上切忌一刀切地进行标准化硬性规定,要鼓励返乡农民工紧密结合前期工作经验和技能开创多元化特征突出和异质性强的创业形式,充分发挥返乡农民工的主观能动性并最大化降低创业失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赵利梅,张凤,易晓芹.乡村振兴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双螺旋耦合机制研究——以四川省平武县GB村为例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20(12):49-57.
[2] 邓彬.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助推机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1):72-73.
[3] 毛一敬.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返乡创业的基础、类型与功能[J].农林经济管理,2021(2):12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