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显著提高,风险的结构和形式发生了变化,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社会已经到来。在高风险社会中,人类是风险的主要生产者,也是风险的主要承担者,风险和每一个人,每一个行业息息相关。本文以风险社会为视角,关注社会中的公共风险和私人风险并对两者进行了区分,同时在风险社会视角下对审计行业中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风险应对的角度给企业以及个人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风险社会;公共风险;审计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经历工业社会,发展到后工业社会,也就是信息社会,生产工具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人工到智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让人们节省了劳力,给人们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减少了人们对行为结果的控制,给社会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伴随科学技术发展而来的还有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各种信息真假难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后果,进而对社会产生影响,例如,早年的谣“盐”风波,网上传言日本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于是市民开始疯狂囤盐,一时之间造成市场供不应求,给监管者造成困扰,同时过多囤盐也给消费者个人带来了损失。此类真假信息造成市场资源浪费,人民财产损失的例子数不胜数,究其原因,还是信息化社会潜在的巨大风险,这种风险难以预测,一触即发,让人防不胜防。事实上,风险在每个社会都是存在的,但是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来源与表现形式甚至影响范围是不同的,而在科技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今天,这种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预测,影响范围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而是涉及到更多国家甚至是全世界,真正的高风险社会已经到来。
风险于我们而言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而是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广泛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社会的运行模式,甚至是国家的政策制定与制度改革。现实生活中的风险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如贸易摩擦、经济增长放缓、金融、房地产、地方债、环境污染、贫困、失业、破产、交通事故、疾病、欺诈等。这些风险来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并且都不是独立的,一旦这些潜在的风险变成实际意义上的灾难,它的影响将波及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没有阶级和贫富的区别。早在20世纪8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的现代性》一书中首次提出“风险社会” 的概念,贝克认为,人类以前的活动所涉及的都是个别人的风险,而现在是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危险,引起了学术界对“风险社会”广泛的讨论,美国人彼得·休伯则根据风险影响的范围不同,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分为公共风险和私人风险,他指出,所谓公共风险,就是那些“集中或者批量生产、广为流通,且绝大部分都处在单个风险承受者理解和控制之外、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风险”,这类风险,是现代化的产物,如核电站,批量生产的药品,市场上广泛流通的货物,与其对应的是私人风险,即“那些分散产生的,区域化的,可受个人控制,或者来自本性的风险”,而这两种风险并不是完全独立,而是相互关联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俗话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外部的环境被毁灭了,内部的个体也难以得到保全。这也说明公共风险可以转化为私人风险,公共风险亦可源于私人风险,例如蝴蝶效应,多米诺骨牌,都表明了个体风险可能产生叠加效应,进而演变成公共风险,美国时常出现的公共场合枪击案件不也是某些个体的不确定性引发的公共危机吗?再者,上文中提到的谣“盐”事件也许只是某家媒体为博人眼球制造的“爆炸新闻”,也许仅是市场上某些商家的无心之言,但是由于现代社会高度信息化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引发了大范围的社会恐慌,最终私人风险外部化,变成社会公共风险。因此,我们要学会区分公共风险和个体风险,正确认识到他们的不同性质和相互联系,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应对和规避这些风险,从而在风险社会中更好地与风险共存。
公共风险有别于私人风险,公共风险具有隐蔽性。社会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内容的复杂体系,在社会系统中,社会内部关系具有隐蔽性,这也决定了产生社会风险的原因非常复杂且大多难以预测。同时,风险是一种产生危害或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以及不确定性,它没有实际发生,因此公共风险往往很难直接识别并提前进行预防,通常是积累和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会被发现,从而引起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讲,风险具有隐蔽性。风险不仅隐蔽,也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例如癌症不会传染,是一种私人风险,而非典,艾滋病毒则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私人风险将迅速转化为大范围的社会公共风险,进而危害社会。一旦风险具有传染性,公共风险便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无法进行分割。社会内部是紧密联系的,公共风险从不局限于某一个家庭,某一地区,某一个阶级,而是相互传染,影响整个人类,因而具有不可分割性,例如环境污染,刑事犯罪等,它们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是未知的,不确定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同等可能受到影响,我们不能把这些风险简单的割裂成局部风险,个人风险。再比如雨林发生火灾,造成面积急剧减少,局部环境受到影响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全世界所有国家受到损害的可能性都是一样的,无法将其视作对某一个国家造成的损害,因此公共风险是整体的,不可分割的。公共风险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例如经济风险,财政风险,法律风险等,而这些层面的不同风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公共風险更是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发展和演化,公共风险可谓是在多领域,多国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其造成的损害和影响的范围可能是乘法效应,而非简单的加法。
风险涉及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其中审计更是一个具有高风险的行业。审计从传统意义上的账表基础审计发展到今天的风险导向审计,亦是行业为应对高风险社会而逐渐强化风险管理意识的一个过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始终以重要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为主线,把工作中心从审计测试转移到风险评估,将重大错报风险与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模式联系起来,全面识别重大错报风险,哪里有风险,哪里有测试,从而更好地进行审计工作。由此可见,审计人员们不仅在尝试识别风险,他们也在利用风险来进行审计工作,比如建立科学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从而更好的防范和规避风险。同时,实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这也是一种风险管理的理念,从源头防范和控制风险,从而阻止风险扩大为社会性的公共风险,美国的安然事件,企业欺诈案的发生也说明了加强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从内部化解和防范重大错报风险的重要性。因而,在这个高风险社会,培养不确定性意识,识别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风险,建立科学及时的风险预警机制,有效管理和规避风险,不仅是个人的必修课,也是企业走向发展和成熟的必经之路。而作为审计人员,更应正确认识风险,主动适应风险社会,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培养风险意识,即不确定性思维,在生活中习惯用不确定性思维去思考,决策之前多分析个体行为可能会产生的后果,从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不确定性,从而尽量避免风险变成危机。
参考文献:
[1]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J].会计研究,2004(02):58-63.
[2]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04):47-51.
[3]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01):44-55.
[4]杨雪冬.风险社会理论述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01):87-90.
作者简介:佘小博(1996.6-),女,湖北随州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审计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