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维 黎阳 裴响林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发展与深化,本科生导师的培养模式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进行,对于本科生培养工作的提升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本文针对现阶段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情况展开了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当前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原因,同时探讨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发现本科生导师制在落实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合理宣传、建立与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制度、积极做好本科生导师制监督工作以及做好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旨在合理推动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水平的提升与优化,为我国高等人才队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与保障。
关键词:高等教育;本科生导师制;调查分析;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2-0094-02
基金项目院本文为2018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理工科类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SJG第11号)研究成果之一。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本科生导师制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研究结果表明,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导致研究结果的推广实施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从而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合理搭建与导学关系的有效优化,限制了我国全方位教育理念的合理实施与落实[1]。近年来,在国家“双一流”和“双万计划”建设背景下,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发展与深化,本科生人才培养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为了有效推动高等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高校应积极做好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反思,本文结合本科专业培养的实际情况,针对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与探索,为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与普及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概述
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本科生导师制是为了有效推动本科生全面发展而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目的是引导高水平教师更好地参与本科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指导工作,从而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为本科生知识的提升与改善奠定良好基础。当前,有学者以本科生导师制培养为依托,导师通过指导学生参与研究项目,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以第一作者完成科技论文发表和专利申报,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这种培养模式较好;实验室型导师制是高校以实验室为平台,配备相应的导师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进行专门的指导,以本科四年期間课内实验、独立实验和毕业论文为模式分为项目型、实验室型、课程型、社团型几类[2]:项目型导师以研究项目为基础,要求学生独立操作、独立实验和撰写实验报告及毕业论文。课程型导师制是用于本科生课堂教学的一种教育教学制度,主要采用导师组教学、导修课教学等方式;社团型导师制是以兴趣为基础组织构建学生社团,聘请有相关兴趣爱好的教师加入社团进行组织指导的一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兴趣。但是,每类导师制由于各高校环境条件的不同,在推广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本科生导师制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本科生对制度缺乏认识,影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据相关调查显示,部分本科生对于导师制这一制度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其在培养过程中难以有效与导师进行交流与沟通,不利于本科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基于这一问题,部分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往往难以向导师请求帮助,从而不利于及时解决本科生产生的疑问,影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二)培养模式单一,限制本科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施问题上,大量实践表明现阶段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单一,主要以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为主,实践动手实验以演饰性实验室替代,学生无法从中找到兴趣点[3]。同时,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本科生导师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不利于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开展,限制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度的有效提升。针对这一问题,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本科生导师制开展的过程中,约有75-80%的导师并未有效实现教学互动环节的合理设置,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参与到教学过程和实践过程中,进而不利于本科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优化,限制了本科生学习兴趣的培养[4]。
(三)学生与导师之间缺乏交流,不利于提升学习效果。
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由于本科生对于导师制这一培养模式的理解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培养过程中大量本科生与其导师并未实现合理的沟通与交流,进而造成了本科生与导师之间沟通交流的弱化,不利于导师对本科生进行专业知识和其它综合能力的辅导与培养,从而限制了本科生专业知识学习质量的提升与优化[4]。同时,相关调查显示,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其本校与分校之间往往距离较远,受到时间与空间因素的限制,本科生与导师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与讨论,进而导致了本科生与导师之间交流的匮乏。基于上述问题,导师往往难以对学生知识学习和教学质量进行合理的评估与探索,不利于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的调整与教学侧重点的优化。
(四)指导制度不健全,阻碍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从制度的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在落实的过程中,导师制的指导制度不健全,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导师往往不知道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相关培养工作,从而对培养效果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基于教学制度的匮乏,大量本科生难以实现对于知识学习情况的合理评价与探索,从而对本科生专业知识学习方向造成了不利的影响[5]。从导师的角度来看,由于相关工作制度的匮乏,部分导师往往难以对自身工作质量及时评价与合理分析,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落实与开展造成了阻碍[6]。
三、优化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的相关策略
(一)加强导师制宣传力度,加深本科生对导师制的理解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为了进一步推动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有效发展与合理落实,各高校应积极做好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宣传,以便加深本科生对导师制的理解,从而引导本科生积极做好与导师之间的合理交流。在这一问题上,经过大量的实践,结果发现,通过合理做好相关制度的有效宣传,高校学生可以加强与导师之间的联系,对于高校学生积极参与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开展与落实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丰富培养工作模式,调动本科生求学兴趣
在本科生导师制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实现本科生學习兴趣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本文认为,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做好培养模式的转变与优化,从而推动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有效促进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例如,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导师可以采用组织学生小组竞赛的方式来授课,通过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导师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对相关知识的探究与学习过程中。实践表明,学生参与度的提高有利于实现学生思维模式的调动与培养,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基础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保障师生之间教学交流的合理开展,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具有积极的应用意义。
(三)完善网络交流平台,打破时空因素对交流的阻碍
研究人员指出,在高校教学过程中,针对本科生与导师交流时间不足的问题,高校应积极做好校内交流平台的建设,从而打破时空因素对本科生和导师之间交流所造成的影响,以便帮助本科生及时与导师取得联系,从而及时解决培养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例如,通过落实专业知识网络教学平台,导师可以定期对本科生展开相关知识的在线测验,并组织本科生及时通过网络对相关习题进行练习与解答,以便完成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通过对本科生作业情况的评价,导师可以清晰地了解本科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从而为后续教学工作提供指导。同时,通过这一平台,本科生可以与导师在线交流,有效解决了时间与空间对双方交流造成的影响。
(四)建立工作评价体系,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
从制度方面来看,为了提升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动力,高校应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制度,以便将相关工作落实到细节中。例如,通过对本科生导师考核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高校可以将本科生导师制落实情况与相关教学人员的考评情况相统一,从而有效提升导师对本科生教学工作的关注程度,以便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监督管理制度的建立,高校可以及时对本科生导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与探索,及时纠正教学过程中的潜在问题,为本科生导师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四、结语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目前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效果上存在一定的不足。针对这一问题,要提升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动力,需从加强导师制宣传力度、丰富培养工作模式、完善网络交流平台、建立工作评价体系入手,着力优化本科生导师制。
参考文献:
[1]石达次仁,罗爱军.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4):77-80.
[2]曾祥明,曹海月.本科生导师制的思政教育功能与实践路径研究———基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考察[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1(04):70-73.
[3]赵士博,曾雨竹,黄锁义.欠发达地区民族医学院“学教研”复合型医学人才导师制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2):362-363.
[4]刘富汉,王娜.“对分课堂”教学法在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中的应用———以韩山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本科生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1):163-164.
[5]王娜,陈晗,陈子薇.基于本科生导师制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1):109-110.
[6]赵海涛,李熠杰.西部高校本科生导师制运行问题探析———以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新西部,2019(32):40-41.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