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蓉 邵理家
摘要: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中文图书馆配市场的重要一环线下馆配会不能依常态按时举行。这时馆配商迎难而上,出版社全力配合,图书馆积极响应,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筹备,全国有近10家馆配商成功举办了线上馆配会。这是一次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实例证明,也是一次行业内的巨大变革。
关键词:线上馆配会;图书馆;馆配商;出版社;图书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1-0251-02
一、前言
这次图书业务的变革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的体现,也是馆配商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驱动,更是发展观念以及多年技术积累的证明。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艾立民指出:利用新技术和大数据平台举办线上图采会是特殊时期的创新之举,也是馆配行业线下活动转型的探索与实践。在这场变革中,线上馆配会做得如何?出版社如何应对?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剖析。
二、疫情下馆配市场的困境
(一)出版社的困境
新书出版放缓。以人民邮电出版社为例,在春节过后的3月10日才有新书上市,期间长达近1个月的时间没有新书出版,此后的3月出版的新书数量也少于往年正常水平。
(二)图书馆的困境
馆藏资源建设工作受到的影响最大。一方面,书目信息获取渠道不畅;另一方面,纸本资源的到货率大幅下降,到货周期严重拉长,进而造成新入藏品种不足、新入藏资源的学科分布不均衡[1]。
(三)馆配商的困境
上下游各种问题的综合影响让馆配商业务成为无源之水,业务量急剧下滑。尤其是置身于疫情重灾区的湖北三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新公司”)所受影响最为严重,武汉封城76天,作为全国最大的馆配商之一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验。从人民邮电出版社发货系统来看,三新公司馆配发货在2月接近停滞,3月的发货也只占到去年同期的三成。
三、馆、店、社三方面临困境的原因
(一)图书印制方面
疫情期间印刷厂复工率低。一是工厂所在地影响。印刷企业复工需在当地相关部门审批,疫情严重,企业申请复工需要分批安排。二是员工所在地疫情管控严格,导致员工无法返回企业复工。三是印刷厂从事手工制作人员的工资较低,疫情发生后返工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工艺相对复杂的高端图书产品严重滞后。
(二)图书物流方面
疫情期間对人流、交通工具和道路的限制,使上游的产品无法及时转运到下游。为了防控疫情,国内大部分地区实行交通管制,运输渠道受阻,给物流的时效和成本带来了较大压力[2]。物流企业同时受到部分劳动力输出地区的交通出行管制,以及部分从业者因担心风险而推迟返岗双重因素的影响,一线返岗复工人数严重不足,出版社和图书供应商的物流组织面临困难。
(三)交流平台方面
传统面对面的展示模式无法运作,使下游用户无法全面获取上游的信息需求。馆配会为馆配商、出版社和图书馆搭建了良好的供需互动合作平台。其具有三大核心优势:一是资源优势,新书品种全;二是现采优势,既可以现货现选,又可以样本采选,体验式选书,针对性强,到书率高;三是交流优势,可以打破信息孤岛和信息不对称的束缚。图书馆可以比较深入全面地了解图书发行动态,出版社也可把握终端需求变化,优化图书出版选题等。2020年传统的馆配会相继取消,造成出版社、馆配商和图书馆之间的传统交流几近中断。
四、突破馆配商、出版社、图书馆之间困境的有效举措——线上馆配会
整个馆配行业在疫情下没有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应对。馆、店、社三方紧密合作,利用各自的行业优势和完善的技术条件,从2020年3月份开始陆续推出了各种规模的线上馆配会,为整个馆配行业突破困境提供了合理的解决方案。笔者以北京人天书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天书店”)、湖北三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新公司”)、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省店”)举办的线上馆配会为例来说明。
(一)图书品种齐全、分类清晰,线上检索更加快捷
线上馆配会图书资源更加丰富。3场重要馆配会都展示了20万种左右的图书,轻松实现线下馆配会提供品种的两倍。线上馆配会所展示的图书信息不仅有封面、版权页、CIP信息、目录页,还能提供章节试读、MARC数据、视频等全方位、多媒体的图书信息。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学科分类法、出版社进行分类,图书品种分类更加明确,线上检索更加快捷。
(二)界面设计人性化、交互性强,采购下单更加高效
线上馆配会为全国图书供货商与图书馆客户搭建云上平台,实现了全新的行业交互升级。以用户为中心的界面设计,兼顾不同类型客户的采购需求。例如,三新公司在主界面设立了3个入口,分别是“公共图书馆入口”“高校图书馆入口”“出版社入口”,提升订购体验。而浙江省店在设计上充分还原线下馆配会现场,将主界面设计成“展馆参观导视图”,以重点特装馆、出版集团矩阵及五大类目主题馆布局,并结合图书馆需求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归集设置。3场展会的图书采购模式都是采用购物车形式,用户可以根据供货商、学科分类、图书出版信息、馆藏特点等进行筛选,将需要的图书加入购物车,进一步可将已选择的图书与馆藏进行查重,可批量删除图书、批量修改复本,最终在线上直接完成订单报订。所有采购流程都可以在线上完成,操作更加便捷,大大提高了采购效率。
(三)参会人员增加、服务升级,沟通联系更加畅通
学校的教师、学生、读者都可向图书馆荐购图书,图书馆采访馆员在线选书,参会人员不受地域与时间的限制。举办方制作图文、视频等形式的线上馆配会操作攻略,由图书馆利用网络在全校推介,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据3家馆配商统计,参加线上馆配会的来自出版社、图书馆的参会人数远超历届线下馆配会参会数据,创历史新高。浙江省店开发的云客服平台搭建起的专业在线客户服务,客户与出版社客服人员均以手机号登录,操作便捷,一对一实时解决难题。出版社还可以实时跟踪所采购图书的出版社、图书馆采购数量、参会图书馆等实时信息。会议期间,各平台还专门为出版社客服人员开通了全天24小时在线为图书馆客户推荐图书的服务。平台可实时查询各个图书馆采购本社图书品种、册数和码洋,线上达到线下馆配会荐购效果,实现出版社与图书馆客户信息化交互升级。
(四)大数据加持纸电同步,直播互动更加网络化
线上馆配会为全国图书供货商与图书馆客户搭建云上平台,实现了全新的行业交互升级。线上会议能够实时统计在线人数,实时播报订货排行榜、图书排行榜、供应商排行榜、采购团体排行榜,展现会场成果。同时,3家平台都支持纸电同步。三新公司与“可知电子书平台”合作,提供了11万种与纸书同步的电子书,都是专业性强、学术性强的新书。人天书店在2016年打造“畅想之星电子书平台”,与这次线上馆配会相结合,纸书电子书可一次性完成选购,这是以往现场图采会无法实现的。客户可在线观看领导讲话视频,聆听行业高端论坛、新书专场、出版社专场,足不出户就可跨越时空轻松实现信息共享。另外,客户还可以线上参与抽奖、领红包、留言、积分游戏等互动活动。
五、出版社与馆配商之间的突围——线上馆配会
(一)充分了解和熟悉线上馆配会运营模式
做好线上馆配会工作,要深入研究线上馆配会平台,仔细阅读会议操作手册,熟悉各个模塊、各个功能、图书分类规则、图书搜索逻辑、出版社布局,重点研究平台首页、首图、入口等可利用的宣传板块。同时要与主办方保持沟通,关注线上馆配会的平台建设。另外,事先可以以客户身份模拟登录、选书、查重、下单等采书全流程,确保在会议期间能为图书馆及时解决问题,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二)丰富平台上的图书信息及媒介方式
首先是保证品种齐全。其次是图书信息要丰富,不仅要有封面,还要有版权页、目录、试读章节、宣传图等信息,以便立体化呈现产品。全面的图书信息可提升在同类图书当中搜索逻辑的优先权,让图书馆采购人员在线上选择时更快速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图书,还能有线下采购的体验感。最后,对于重点图书,可以制作宣传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图书的曝光度。
(三)充分利用馆配会平台信息,提升出版社运营能力
首先,线上馆配会实时公布出版社销售排名,出版社可对标销售领先出版社,学习先进经验,调整销售策略。其次,会议实时公布图书馆采购排名,出版社可由此了解采购需求在哪里,调整馆配工作方向,充分挖掘客户需求。另外,出版社要加强新媒体营销,为线上馆配会提供更多的优质直播内容,通过精准推送提高传播力,克服传统的思维惯性,适应新时代,提升新媒体运营能力。
(四)配合馆配会平台做好线上客户服务
结合线上馆配会的时间,做好会前、会中、会后的工作安排。会前,主动联系客户,了解会上采购计划,了解会议参与人员范围,做到有的放矢。会中,营销经理全程在线解答问题,让线上馆配会找到线下馆配会的交流感。根据不同类型的图书馆要求推荐图书,更好地服务于全国各类图书馆。会后,以线上馆配会为契机,积极地与图书馆进行网络联系,持续掌握各图书馆的采购动向和需求变化,找准营销的发力点。
六、结语
线上馆配会是疫情期间馆配行业的应急举措。从已推出的几场线上馆配会的实际效果看,达到了馆、店、社三方充分沟通交流的预期目标。目前推出的线上馆配会仍有需要完善升级的地方。相信在充分总结经验后进一步完善的线上馆配会,配合传统的线下馆配会,将有助于中文图书馆配行业的提档升级,并逐步成为未来馆配行业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 艾立民.把线上馆配会办好[N].新华书目报,2020-04-10(012).
[2] 李丽.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中国物流行业:挑战与机遇[J].物流科技,2020,43(05):126-128.
作者简介:张蓉(1972—),女,山西晋中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馆配市场营销。
邵理家(1967—),男,江苏连云港人,本科,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