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启思·活化

2021-09-10 07:22王梅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小学

王梅

【摘 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在新课改提倡发展学生思维素养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小学语文教学既要重视传授知识,使学生具备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素养,更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通过厚积、启思、活化的方式,将语言能力素养和思维素养的培养统一起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能力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富含思想性的文化艺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与思维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语言与思维是共生共长、互相促进的。思维的表达要借助语言媒介,语言的提升有助于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和学生的思维发展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重厚植沃土、深汲厚取,也要注重启思助飞,更要注重活化生成。

一、以阅读、写作厚植思维发展的沃土

欲求木茂,必固其根本。丰厚的知识积累、良好的语感、明晰而缜密的逻辑是学生思维之树根深叶茂的沃土,而阅读和写作是这些沃土的源泉。阅读是吸收、积累,是培植思维的基础,写作是吐纳、盘活,是催促思维生长的养分。

阅读,可以让学生通晓古今、学贯中西、开拓视野及扩大胸怀,为思维的发展培植厚土。教师除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之外,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培养,让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积累,以提高思维的高度、扩宽思维的广度。

写作是学生表达情感的语言实践活动,从句子到段落再到篇章,由错误百出到逻辑严谨,由杂乱无章到“文理皆可观之”,长期的、重复的、刻意的写作练习往往会带来质的变化——思维越来越缜密、细腻。写作会让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更加敏感:生活中某个令人感动的场景,与人交流中深有感触的一句话,看的某本书甚至某句话……大量的文字和思想都能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

二、以设问、质疑开启思维之窗

古语有云:“大疑大进,小疑小进,无疑则不进。”善疑者方善进,只有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主动提出问题才能促进思维的开启和发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设问与质疑是诱发学生开启思维的动机。

巧妙的设问往往具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以问启思。如,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找春天》的教学中,教师可紧扣题眼“找”字来设问——“你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文中‘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在找春天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再如,针对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文,教师可抓住“窝囊”与“大老虎”这对矛盾,让学生在对立统一中深化理解——“文中‘我’的演出真的‘窝囊’吗?”“你如何看待这只‘窝囊’的大老虎?”这些对题眼或矛盾的设问既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探究,进一步深化思维,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启,也可能是成功的开端。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领学生跳出“习惯成自然”的固有思维框架,对固有的、习以为常的事物或认知进行深度思考、大胆质疑,从而得出新的结论。教师既要让学生明白尝试质疑的重要性,也要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质疑的机会。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教学中的设问、质疑环节,不仅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还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三、以猜想、联想放飞思维的翅膀

小学生具有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当他们面对一个事物时,所能想到的是具体的东西或者相关的事物。然而,语文的人文性和艺术性又决定了其抽象思维的特征。为此,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感知语言文字及所描绘的具体形象外,还要让学生深度感知人文、艺术等抽象形象,让学生通过猜想和联想这对思维的翅膀,到达语文的人文与艺术彼岸。

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活动,伟大的猜想能造就非凡的智慧。语文课堂上的猜想是让学生依据某些已知事实或知识,对某些人物、某段关系、某个事件做出更多可能性的推断。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目标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猜测。先是编排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两篇故事,教给学生预测故事情节走向的方法,接着在《小狗学叫》一文中设置三种结局让学生进行推断,鼓励学生猜想更多的结局。在猜想、预测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逐步被打开、被放飞。

联想是培养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等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像章鱼一样,以联想为触手,将思维向四周扩散。如,在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一文中,作者由丁香花苞联想到盘花扣,结合丁香的诗句联想到人的心结与愁怨。从物到事到人,思维在由此及彼的联想中翱翔。由此,教师还可以引出“请同学们结合广州的人文历史,对广州市市花——木棉花,展开丰富的联想,谈谈木棉花有什么寓意?”“由此你还能联想到哪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由丁香花到木棉花再到其它植物,学生的联想触手不断伸向远方,知识和思维的网也会越结越大。

猜想和联想是培养语文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猜测和联想当作开启思维之门的钥匙、放飞思维的翅膀。

四、以总结、归纳演绎思维的活化

归纳和总结是一个人灵活运用知识的表现,也是思维活化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归纳和总结来帮助学生盘活思维。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归纳总结的求同中活化思维。如,在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文描写的日出景象进行思考,归纳日出时太阳的变化:露出小半边脸——上升,冲破云霄,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光——旁边的云也有了光彩。这些变化的顺序也是日出的顺序,是事物(日出)发展的固定顺序,也是作者观察的顺序。在归纳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参与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活化。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归纳和总结的求异中活化思维。如,在《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归纳出急性子顾客在不同时间的要求以及慢性子裁缝相对应的表现,然后复述故事。在归纳与复述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在抽丝剥茧和语言强化训练中获得动态生成。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从社会和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关注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大量语言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善于联想、勤于归纳总结等习惯,为未来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

【参考文献】

[1]潘伟.让思维更加灵活——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研究[J].课外语文,2021(06).

[2]王晓春.植根“思维”沃土 生长“言语”能力[J].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7.

[3]刘丽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J].教育评论, 2001(06).

(责任编辑:吕红洋)

江门市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 王 梅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小学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