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纳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医学认知的变革,医疗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以诊疗为主的单一模式正逐步转向集预防、诊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模式。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也促使人们对康复医疗服务提出更高的需求,康养护理类建筑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以及急需康复治疗的人群进行的医养模式下的康养综合中心建筑改造的设计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以上海市普陀区康养综合中心的改造设计为例,该项目是医养结合康养项目,拟改造成以养老行业国内前沿理念为核心,以康复医用为依托的医养综合型康养中心。从项目定位、功能布局以及适老化及无障碍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医养结合”类建筑项目的设计要点。
关键词:建筑改造;医养结合;新型养老建筑;适老化无障碍设计
一、项目定位
1.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上海市普陀区真如镇核心区域,武宁路兰溪路路口,地块西侧及北侧为居民楼东侧临兰溪路,南侧为武宁路。本建筑为地上6层地下1层的建筑,为多层(高层)民用公共建筑,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属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为33561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为25803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7758平方米,建筑高度约23.8米。原有建筑是2010年建成的农贸市场,中途曾被改为商业,现改造为成能容纳500床的医养结合的康养综合中心。
2.功能定位以及特色
本康养中心以中医医疗为特色,覆盖基础医疗、高端医疗、身心疾病、中医养身的中医门诊部,同时提供居家、社区机构综合康养服务,并打造“医养结合,智慧养老、养老介护、社区网格化、医疗康复”五维一体的中高端养老机构,其中部分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也提供一定床位。
本项目位于真如老街,原建筑外形为红色圆柱结合青灰色瓦屋面的传统仿古风格。墙面改造选用金属褐色仿木纹板以及保留部分白墙铝板饰面,改造后的效果整体自然淡色调为主,优雅而明快,体现了新中式的特色,以符合老街历史风貌。
二、功能布局
本项目的难点在于无法像新建项目一样去划分空间,只能在原有的建筑外壳下进行改造,并在局限的空间中把中医门诊,中高端养老设施,社区养老以及一些医技设施等合理地融合在一起,并能做到各功能空间相对独立,又互相融合,洁污分流、动静结合。
1.利用原有建筑的中庭空间打造交通核
利用原有的中庭空间,打造成交通核,通过本交通核,可到达一层的日间照料等社区化养老设施、门诊、挂号收费区、医技用房、药房、消毒中心以及门厅展览区。各功能相对独立互不干扰,又能利用本交通核做到相互联系。本交通核又可做到垂直聯系,通过本交通核,从地下车库可到达一层,二层门诊区以及三层至六层中高端养老设施的公共医辅区。
2.利用原有垂直交通合理布置功能空间
在设计时把西侧的其中一部货梯改成医废电梯。在地下一层,在医废污物电梯背面及北侧设置太平间及医用垃圾房,通过两道门,达到管控力度更高,污物直接装车外运,避免二次污染。在一层,消毒中心靠近医废电梯,方便医用品快速进入消毒中心,避免与其他流线造成交叉,造成污染。在二层,靠近医废污物电梯附近,布置社区养老机构的临终关怀病区和失智专区,如遇病人逝世,可以快速将病人运至停尸房,避免与其他人流交叉,造成其他人心理上的不适。
利用原建筑中一层到二层的自动扶梯,在其周围布置人流量较大的门诊以及康复治疗中心功能。
在东侧将两部原有客梯改造为一部医梯,通过此医梯既可用于联系门诊及地下室的医技用房,方便门诊病人进行X光以及CT等的检查,又可让三至六层养老机构的人员进入门诊部进行治疗及康复。因此地下室考虑在东侧布置医技功能。
在南侧将两部原有客梯改造为医梯及净梯。此医梯平时也作为办公人员对各功能区的垂直联系。因此应业主要求,将办公区域放置在地下室的南侧。净梯作为平时运送洁净物品以及养老用品的媒介,应该可以方便到达各层的养老设施中,同时考虑到南侧光照比较好,二层南侧作为长照病房区。
3.争取采光空间创造舒适丰富的养老环境
三层至六层为护理病房区,设计床位数500床,其中六层为部分VIP房间及多功能活动区。护理区按其功能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分类,分为三大功能分区,分别是公共空间、医疗及辅助空间、病房空间。考虑到护理病房区病房数较多,方案设计采取卫星护士站模式,中间核心区设置总护士台为卫星总站,分设三到四个补给室为小卫星站。使护士更能靠近患者,减少走动距离、节省了时间。
满足护理区采光及日照也是本次改造项目的一大难点,本次改造首先利用原本的中庭空间,其次在不影响建筑主体结构梁柱,并满足消防排烟防火等要求前提下,设计考虑建筑东侧三至六层打开两跨楼板作为中庭,屋顶相应位置做成采光顶,这样一来,满足了护理居室的日照要求,使建筑内部环境空间更自然敞亮。在能满足日照的建筑四周以及新打开的中庭四周布置病房区,在两处打开的中庭区域周围,留出自由组合空间,通过垂直绿化、水幕等景观设计,使空间更富有动感、层次感。不仅赋予需要康养的人群活力和动力,去休息冥想、思考学习、社交聊天,而且满足了50%以上护理居室冬至日全天2小时以上日照要求。
围绕旧中庭一圈区域,设计考虑部分公共休闲场所、休息交往空间如健身区,禅修室,水吧等以及医疗及辅助空间。既保证使用功能及流线合理性,又丰富空间层次。
设计中还创造了更多服务于交流与活动的公共空间,在三层及五层露台、屋顶层设置了绿色花园活动区,整个平台通过活力元素的支撑、环形路径的串联、景观绿化的烘托,成为了功能多样、收放有序、环境宜人的交流活动场所。
三、适老化及无障碍设计
1.居室部分
对于患者及老人来说,疾病会降低肌体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因此他们在生理及心理层面均较普通人群敏感、脆弱,康复患者由于住院时间较长,对环境的感受更敏感,更易受到环境的影响。【1】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营造“家庭化”“去医院化”的空间环境是设计的首要思路。在居室空间设计上采用偏暖色调的新中式风格,在整体风格上营造一种家的温馨。
每个病床配备一张900mm宽专业护理床及专业康复折叠椅,为术后修复及老年人者提供专业舒适的硬件服务。每床均设一个摇臂电视·,为入住者提供娱乐设施。同时在居室细节部分,多处采用暗藏手法,如暗藏吊水挂钩及一体化医用设备带,第一为了美观第二使用起来更加安全便利。同时在病房墙面上暗藏无障碍扶手,不仅使界面平整美观,扶手内还暗藏灯带,使使用者在起夜时提供光照。在三人间中每床之间提供了新中式风格电动帘,不仅起到烘托气氛及隔离空间,而且在使用上方便卫生安全整洁。
2. 卫生间
卫生间是无障碍设计的重点。本卫生间应业主要求,采用两套病房合用一个淋浴间的模式。除了在洗漱台、马桶以及淋浴间设有无障碍扶手外,卫生间还配备紧急呼叫按钮,以防老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意外,可以及时通知工作人员进行抢救。
卫生间采用干湿分离,干区及湿区以及卫生间与病房之间的门均采用电动移门,方便开启。马桶采用智能马桶,有清水冲洗、自动烘干、垫圈加热、抗菌除臭等功能,同時配备靠垫,保护老人腰部,防止后仰。在马桶区配备电动隔帘,既节约空间,又保证私密性以及轮椅的回转半径。在淋浴区设有一个宽大的坐台,方便换衣,同时也配备辅助椅,宽大的座椅既方便老人自己清洗,也方便护理人员的帮助。淋浴区采用顶喷与花洒两用,尽量使墙面平整,避免造成磕碰。
四、结语
本文结合普陀康养中心改造项目,分析“医养结合”建筑改造设计中一些设计手法以及功能的优化。介于本项目为改造项目,很多都受原有条件限制,在流线及功能上还有些不足之处,但在“医养结合”建筑改造设计的探索及创新,希望给读者朋友在今后的“医养结合”建筑改造设计中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车俊颖,现代都市养老建筑设计及其改造对策,《名城绘》2019年第06期
[2]邹扬,养老建筑设计的弊病与改进路径,《装饰装修天地》2017年第03期
[3]JGJ/T 40-2019《疗养院建筑设计标准》
[4]GB 51039-2014《综合医院建筑合计规范》
[5]GB 50867-2013《养老设计建筑设计规范》
[6]14J819《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标准设计样图》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