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价值探究

2021-09-10 09:13:49陈安林
红豆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

陈安林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传统文化有效传承的一种纽带,而且为人们的发展提供更为丰富化的选择。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在面临着怎样转型以及更加科学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一现实社会发展的困境,但是,利用一些有效途径以及科学发展战略可以有效面对并解决问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价值;发展

我国拥有很多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属于我国民族的灵魂以及精神。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中华文化之中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社会的价值,可以使得人们更好的保护以及传承非物质文化。进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加强人民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价值展开以下相关的分析和研究,以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一)创新机制,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工作

第一点,是创建以“政府为主导、群众主体以及市场运作”的一种共享以及共建的基本制度。同时鼓励社会中的力量通过比拼项目、争方案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管理工作的争取,进而可以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被放到更加适合、方案更加科学的地方去做。第二点,是创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巡回展览活动,比如可以到一些非物质文化展览馆、博物馆以及剧院等进行展览,使得当地的人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第三点,需要有效培养新一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以及传承。比如,在城市以及乡村的中小学的教学之中可以加入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文化内容,使得学生们可以从小就接触并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拓宽思路,实现非遗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点,社会需要更加积极的组织一些专门针对中老年人、青壮年以及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非物质文化书籍,使得非物质文化可以在学习之中体现出来。第二点,需要更为充分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之间进行有机结合,比如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游戏、电视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进行结合,最终可以使得社会中每一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了解并且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

二、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途径

(一)提升主体的文化自觉性以及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传承传统文化和保护文化所努力出来的结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其中工匠以及艺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传承的中坚力量,他们需要做到抛弃保守的思想观念,树立更加开放的传承文化的基本意识,将自身更为精湛的技艺及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承给后代。还需要尊重文化遗产发展的基本规律,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效提升社会整体的精神文明,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相关部门的干部就是保护以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排头兵,而人民群众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以及拥有者,也是进一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践行者。在有关部门内部的领导干部需要通过多种保护途径来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自身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二)创建出长效的保护机制

需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科学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社会发展的环境下,人民群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保护能力十分薄弱,所以需要做到社会内外之间的力量相互结合,并且通过当地政府的领导、非遗专家以及社会的参与等一些基本环节,创建出更加长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乡村之中获得更为旺盛的生命力。第一步,相关领导以及党组织需要做到进一步发挥出自己的主导作用,创建出专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委员会或者是创建出专项的保护工作人员,将对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一步落实。第二步,是专家的介入。相关部门可以成立专家委员会。最基本的途径就是通过聘请的主要形式邀请行业内一些专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提出科学的指导建议,进而有效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科学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价值

(一)给予一定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我国五千年历史的文明文化高度凝结,通过多种不同形式进一步展现出我国民族更为丰富的文化以及实力,更为生动的展现出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体现出文化的美和灵魂。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也属于将我国古代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传承以及利用的有效途径。非物资文化遗产属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展开,也是创建民族文化强国的一种必然途径。

(二)给予人们命运和文化与共

1、美和美之间的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之间的文化结晶,也属于文化的基本标识。进一步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民群众对于国家其他民族自身文明和文化的共情能力以及欣赏能力,有效体现出坚持美他人之美、美和美之间的认同的科学化追求。另外,科学保护以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世界的每一个国家以及民族之间的交流互通给予更为广阔和丰富的资源,能够有效帮助世界各个文明可以共同进步和发展,展现出共同繁荣、互相学习和互相借鉴的卓越智慧以及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2、充分做到和合共生

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中原的农耕民族、北方游牧民族和沿海的渔猎民族等各个民族相互融合而成的.虽然各民族之间发生过许多冲突与征战,但最后总是以相互融合为最终结局。这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世界上少有的包容性。与霸权主义截然相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了中华传统的和合文化.体现了包容性文化的特质。作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所当然承载着包容、和合的文化内涵。例如:清代曹雪芹所著的《废艺斋集稿》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以风筝制作技法传授当时的残障人士使之得以就业养家,曹雪芹将其介绍的这数十种风筝制作技法分成不同类别.分别交给不同的残障人士,这样令同行间没有竞争,形成一种共融而生的状态。这一非遗不仅教人技艺.教给人们彼此包容、和合、共融的思想,也是中国的非遗以极具民族特色的方式向世人展现“和合共生”的文化思想理念。

(三)给予地方一定的文化生机

1、针对生态环境给予相应保护

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的主要途径之一,也就是还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相适应的环境。比如,我国可以深入探索创建出文化生态保护专区。在最近几年,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域的相关建设已经按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基本要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以及使其得到科学孕育和滋养的相应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同时,在古老的乡村以及街道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尽量保留原来居民以及他们的基本生活方式,避免在实验区域之内的一些传统乡村和街道变得只有现代化建筑以及商业等等。做到避免扰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的基因。

2、创建地方名片

通过故宫就可以想到北京这座城市;通过兵马俑就可以想到西安这座城市;通过苏绣可以联想到苏州等等,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效应,而且非遗更是与其他城市之间进行区别的直观性“地方名片”。不同的区域之间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产生和折射出的历史文化、民风风情以及精神文明等。传承每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才可以有效避免“千城一面”,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比如:《舌尖上的中国》在我国风靡,大家都是通过对于国家每一个城市的美食产生好奇心,进而认识到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会引来更多游客去当地体验风土人情以及精神文明,加强人民群众对于各地文化和文明的了解。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被开发的视域之下,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属于社会进一步发展以及文化进一步传承的必然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我国精神、文明以及文化等多个方面的一种科学传承和输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更是势在必行,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和义务,是保护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本要求。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的价值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杨洁.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价值探析[J].上海工艺美术,2021(02):16-18.

[2]郭晓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以春节为例[J].记者摇篮,2020(10):53-54.

[3]李贝贝,王旭.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J].大众文艺,2020(13):4-5.

[4]王凤苓.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实施的当代价值[J].齐鲁艺苑,2019(06):8-10.

[5]雒庆娇,吕文涓.留住丝路记忆,尽显地域芳华——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J].现代国企研究,2019(10):284+286.

[6]葛禄雅,覃會优.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枫香染当代价值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9(02):41-43.

[7]赵丽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分析[J].大众文艺,2015(16):3.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3:27:33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37:10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20:08:03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1:26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