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福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1.007
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内容,一般包括针法与灸法,用于改善人体内的营卫气血,并具有温经通络的效果。针灸是一种中医特色治疗手段,主要是根据中医理论进行内病外治,以人体的经络和腧穴进行针刺、艾灸治疗,从而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全身多种疾病的疗效显著。针灸止痛是一种非常具有特色的镇痛手段,随着中医药学的飞速发展, 针灸镇痛的应用更加广泛,而针灸是如何止痛的,本文将进行相关科普。
1 疼痛产生的原因
疼痛是机体对疼痛症状的感觉体会,中医认为疼痛的产生是因为“不通则痛”,主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极易出现体内脏腑经络瘀滞,所以经脉不顺畅而产生较大程度的逆乱、不调等,从而致使身体产生疼痛感,说明人体内的经络不通,便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机能停滞,这时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现代医学认为疼痛属于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发生与伤害性刺激、机体的伤害性刺激痛反应等情况有关,说明疼痛是组织损伤造成的伤害性刺激引起。痛觉一般认为是机体受损伤的警告,从而对躯体运动性反应、内脏植物性反应等造成较大的刺激,随即产生防御性保护反应。这对止痛而言非常关键,是实施止痛时需首要解决的问题。
2 针灸的止痛机理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非常强大,控制着机体的各个方面,其中就有痛感中枢,但各级中枢具有调节人体痛觉的能力,能对机体内的痛感传导起到抑制作用。针灸的止痛机理包括:
2.1 针灸能对机体的对应穴位进行刺激,以达到疏通经脉的作用,加强体内的气血运行,从而改善机体内的气血瘀滞不畅等情况,促使疼痛部位的气血顺畅,减轻疼痛感觉,纠正机体的机能,调節脏腑功能与气血运行,加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2.2 针灸可以通过针刺对中枢系统起到刺激作用,使人的脊髓和脑干、大脑等部位的神经元充分活跃,从而使机体的疾病状态得以改善,调节血压和心率、脉搏与呼吸等指标,加强血液循环系统的恢复,使机体处于正常的生理工作状态下。这对机体的镇痛本能具有良好的刺激作用, 能发挥明显的临床镇痛。现代医学指出,针灸会刺激机体分泌多种镇痛物质,提高体内镇痛物质的水平,包括乙酰胆碱、阿片样物质等,充分减轻机体的疼痛感觉,镇痛作用明显。针灸能在疼痛部位直接发挥作用, 所以镇痛效果发挥时间短,能快速刺激和调节体内的镇痛物质分泌,加强机体的免疫能力,止痛效果显著。临床实践证实,针灸不会给机体带来不良影响,对机体不会造成较大的损伤,止痛安全性和有效性高。
2.3 临床上对针灸止痛的手法等进行了诸多研究,结果显示针灸的机体脏腑功能与气机改善作用明显,能加强身体的抵抗力。针灸的止痛效果显著,并能起到解痉和抗炎等效果,对多种疼痛性疾病的疗效显著。
3 针灸止痛选穴
针灸之所以能起到多种效果,主要是科学合理地选择穴位,这时则要注重定位取穴。中医中的定位取穴非常关键,因为止痛前要知道疼痛部位及其对应的脏腑经络,随后在该脏腑经络上进行定位取穴。针灸止痛选穴关键点:
3.1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出现疼痛的机理存在差异,一般具有表里之分。具体来说,疼痛在表主要是皮肉疼痛、骨头疼痛或者筋疼痛,主要包括机体躯壳相关部位的疼痛;疼痛在里主要是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疼痛, 这种疼痛的成因非常复杂,取穴也要高度重视。机体躯壳类疼痛针灸时, 可以选择手足三阳经穴位,同时也能对五脏六腑疼痛起到缓解作用;而五脏六腑疼痛针灸时,常选择的是手足三阴经穴位,且注重对症取穴。
3.2 远道穴是急性疼痛常用的针灸穴位,通常在肘膝关节以下选择特定的穴位,比如常用的五腧穴、原穴等,且在针灸时注意少用针和穴位,一定要全面分析疼痛发生的原因,选择最恰当和效果最好的穴位。通常可以选择一个穴位便能减轻急性疼痛感,注意针法常用泻法。慢性疼痛针灸时,注意选择阿是穴、近道穴,因为慢性疼痛止痛时需要选择多个穴位,针法常用平泻平补法。实际上在进行针灸止痛时,还可以选择电针、隔姜灸、拔罐等。
3.3 前面部急性疼痛时,针灸止痛取穴多用阳明胃经上的穴位,比如冲阳和内庭、梁丘等;机体侧面疼痛时,针灸止痛取穴主要是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比如绝骨和临泣、环跳等;机体后面疼痛时,针灸止痛取穴要在足太阳膀胱经上取穴,比如昆仑、申脉等。急性内脏痛的选穴也非常重要,一般胃肠区疼痛,针灸止痛则在足阳明胃经上取穴,比如天枢和梁门、内庭等,根据疼痛情况选择适当的配穴,注意在足太阴脾经取穴, 比如三阴交和大横等;胆区急性疼痛时,需在足少阳胆经上选穴,比如日月、京门等,再在足厥阴肝经上选择配穴,比如中都、期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