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期刊编辑必备意识的再思考

2021-09-10 07:22龙建刚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新时代

摘要:进入新媒体时代,教育期刊的编辑立足教育期刊的特性和实际,既坚持期刊的专业视域,又深入把握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在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中,牢固树立起政治意识、对立统一意识、融合意识等必备意识,并以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践行之,最终实现个人专业成长和期刊品牌建设的同生共长,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积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教育期刊;期刊编辑;必备意识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0-0221-03

新媒体时代,无论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之下的自媒体的野蛮生长给传统期刊出版带来的巨大冲击,还是未来教育新样态的多元化趋势与实践,都已成为教育期刊必须直面并亟待回应的现实命题。在此形势下,教育期刊编辑必须增强政治意识、融合意识、经营意识,并通过具体的工作策略和实践路径使其渗透进编辑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唯有如此,繁重、机械、杂乱的编辑工作才能变得智慧、高效且富有创造性。

一、政治意识

一直以来,在党的新闻舆论领域,政治意识和政治站位都被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教育期刊在办刊过程中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政治方向正确。因此,教育期刊编辑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鉴别能力十分关键,要坚守政治方向和法规政策,将讲政治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始终保持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把好期刊稿件的政治关,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一)坚持党媒姓党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

教育期刊的主办者较为多元,有教育行政部门,有高等院校,有研究机构,但不管是什么单位主办,都必须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坚定不移地把“党媒姓党”的原则贯彻到办刊办社的所有环节。应该在组织上服从党的领导,在思想上与党保持一致,在行动上听党的指挥。“增强期刊编辑政治意识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证。”[1]只有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的原则,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才能确保“党媒姓党”落到实处。

(二)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深入推进,相当部分的教育期刊社都由事業单位变更为国有企业。变更为国有企业之后,教育期刊面临的经济指标考核压力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期刊应该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通过自身的改革与创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教育期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落实“党媒姓党”的重要体现,是教育期刊政治意识的根本所在。

(三)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

教育期刊,期刊是其本质属性,而教育是其重要特性。教育期刊作为出版行业的重要产品,虽然需要一定的经营行为进行运作,但作为以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广大师生为主要读者对象期刊品种,必须重视其公益性。

公益性是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教育期刊是教育与期刊的融合,在教育期刊的编辑出版过程中,编辑人员应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意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切实坚持教育期刊的公益属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再次强调了办好教育的初心与使命是“为人民服务”。教育期刊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始终坚持为广大师生服务,讲好广大师生的故事,传递中国教育好声音,以师生的健康发展为关注点和聚焦点,通过好的内容、好的形式、好的质量、好的服务,助力教育强国的建设。因此,教育期刊的编辑应该将教育的公益属性放在突出位置,以对党负责、对广大师生负责的责任心做好编辑工作。

二、对立统一意识

对立统一是事物彼此作用、互相影响的特殊状态。在教育期刊的编辑过程中,同样存在诸多矛盾,如经营与编辑的矛盾、读者与编者的矛盾、个体栏目与整体办刊的矛盾等。如果编辑具备良好的对立统一意识,能够在理念和实践中理清这些矛盾之间的关系,就能让它们相互促进,成为刊物优良品牌建设的有效助力。

(一)经营与编辑的对立统一

当前,自媒体迅猛发展,经营类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入推进,传统纸媒的经营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期刊社的经营和发行部门处于经济指标考核的压力之下,对经济效益非常敏感,必然带有逐利意识;而编辑作为期刊内容的加工者和组织者,天然具有社会效益第一的内在基因。这种冲突是与生俱来的,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在教育期刊领域更为突出。教育期刊主要面向广大师生,因此具有公益性,而在庞大师生数量的支持下,其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又带有逐利诱惑。

这时,期刊编辑必须在对立中寻求统一,最大限度地保证期刊的质量与社会效益,同时注重期刊的经营属性。例如,在刊物的栏目设计、用稿取向、装帧风格、版式视觉设计等方面,听取经营团队、读者群体的意见,进而在经营与编辑的天然对立中寻求两者统一于期刊优质品牌整体建构的路径。

(二)编者、作者和读者的对立统一

从社会精神活动的情况来看,“编辑是联系作者与读者的中介”[2]。作者、编者、读者这三者构成了期刊的完整链条,也充分体现了期刊的三维视角。

作者和读者是一对与生俱来的矛盾体,而协调这对矛盾体使之最大限度地彼此认同,形成良性互动是编者通过创造性劳动赋予期刊生命的全部意义所在。所谓协调者,既可以看作是协调作者与读者的矛盾,也可以解读为协调自身与读者的矛盾以及自身与作者的矛盾,使三者由对立走向统一。

作者即便以特定期刊为对象,也有可能对期刊定位、文字风格、栏目设计和读者兴趣的把握出现偏差,导致作品不尽如人意。这时编辑需要提供前置的引导、及时的建议,帮助作者适当修改作品。服务读者也是编辑工作的重要原则,但教育期刊往往有极为庞大的师生读者群体,如何全面地了解、艺术地引领、科学地服务于这一庞大群体的真正需要,是对编辑的巨大考验。

编者在期刊的三维主体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三者关系的协调者、推动者、组织者。所以,作为教育期刊的编辑,应该通过大量、深入且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弄清楚读者的真正需要,并将其与期刊的内在诸因子进行艺术对接,据此引导作者的创作,从而使三者间的矛盾由对立走向统一,进而使三者的高度认同融合于期刊。

(三)栏目与期刊的对立统一

栏目是期刊办刊宗旨的全面解构,而编辑对栏目的经营是实现期刊办刊宗旨的多维建构。栏目的设计往往有其哲学层面的思考与追求,经过深度思考和科学论证的每一个栏目,在期刊中都有其特定的角色扮演和责任担当;也只有当期刊中的所有栏目都能实现办刊宗旨对自身的期望与追求时,期刊的理想之境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在二元视域下,期刊与栏目就是上与下、解构与建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二者之间的矛盾自然而然。

教育期刊一般实行栏目责任编辑制,即一位编辑固定负责一个或几个栏目,这样有利于编辑工作的统筹,也有利于栏目风格的稳定、统一与延续,尤其是对于一些品牌栏目、重点栏目的经营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期刊也好,栏目也罢,不同的编辑有不同的解读,这是视角不同导致的仁智互见,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栏目与期刊之间的矛盾处理。因此,教育期刊的编辑必须善于科学而缜密地把握期刊与栏目之间的关系,当栏目的经营与建设偏离期刊的方向与风格时,要适时地进行调整;当特定栏目的发展明显快于或滞后于期刊的整体水平时,要及时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予以改进;当某一栏目进入衰退期,已经不能适应期刊赋予其特定的角色与任务时,就应该提出整体栏目的规划,用新栏目进行替代,确保期刊的健康发展。

(四)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

突出个性是我之为我的关键所在,而尊重共性是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个性与共性是一对矛盾,但这对矛盾在一定的理念引领与实践操作之下,和谐地统一于教育期刊的品牌建设之中。

教育期刊占全国期刊数量的49%,占每年全国期刊总印数的40%以上。纵观数量庞大的教育期刊,缺乏个性,品牌影响力弱,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是制约其健康发展和品牌建设的重要桎梏。因此,在确保教育期刊公益属性、服务师生的共性不变的前提下,强化个性,打造品牌,以自身独特的品牌魅力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是教育期刊良性發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教育期刊的编辑既要坚守教育期刊的公益属性、服务师生、学术良心等共性原则,又要在栏目设计、学术追求、编校质量、视觉风格、用纸印刷、发行经营等工作环节全方位、多举措重视期刊的个性渗透与打造,铸就期刊自身独特而有魅力的人文精神。例如,广东教育杂志社旗下的《广东教育》(综合)和《师道》最开始都以教师为读者定位,《广东教育》(综合)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主办,而《师道》在创刊时系广东省原高教工委主管主办,后来《师道》杂志并入广东教育杂志社,期刊同质化现象非常明显。因此,广东教育杂志社对两者进行差异化经营和错位发展。《广东教育》(综合)以“传播教育新声音、展示教育好成果、弘扬教育正能量”为办刊定位,以省内教育行政干部为主要读者对象,以教育时政和教育新闻为主要内容,版式设计明快大方,图文并茂;《师道》坚持“办一本承载为师者智慧和情感的读物”的办刊定位,以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弘扬校园人文情怀、关注教师生存发展、荟萃素质教育精华、直面中国教育现实”为主要内容,以省外市场为主要经营目标,版式设计简约细腻。两本原本同质化倾向非常严重的期刊,经过编辑建设性的努力,教育共性得到坚守,品牌个性得到不断强化,为我们提供了共性与个性完美统一于教育期刊品牌建设之中的样本与范式。

三、融合意识

任何事物都无法独立存在,融合既是新时代宏观语景下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事物发展的重要路径。教育期刊的编辑,应该牢牢树立起融合意识。

(一)教育与期刊的融合

教育期刊,顾名思义,是以教育为内容的期刊。教育是对期刊的修饰与界定,期刊的定位、风格、内容、服务对象都应该以教育为核心范畴进行设计与实践;但与此同时,不管从教育范畴中进行何种视角与定位的选择,期刊依然是其根本属性,期刊应当遵循的规律、规则必然是其内在的底线。教育期刊的编辑应该通过自身的专业建设与创造性工作,将教育特性与期刊属性有机融合,从而在确保期刊质量的前提下突出其特性,又以其特性的鲜明推动期刊品质的提升。

教育期刊的编辑往往对编辑专业素养有非常强烈的成长意识,但对教育的相关专业问题、政策问题浅尝辄止。这对教育期刊编辑的个人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也会对教育期刊的品质提升带来消极影响。教育特性与期刊属性的有机融合,需要编辑在专业成长上既做“专家”,又做“杂家”。既要重视编辑专业的学习,也要积极教育专业的深入学习,并将两者有机对接,通过栏目的设计、稿件的编排、文章的采写,用期刊的视角与语言表达对当前教育的专业化思考。这样,期刊的教育特性就会因期刊新闻出版的个性呈现与参与而更加鲜明,期刊的新闻出版属性则会因教育特性的彰显而辐射更广。

(二)技术与专业的融合

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对编辑工作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如何正确面对并科学利用数字技术,促进编辑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深化,是新时代教育期刊编辑需要解答的现实命题。

“融合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需要编辑改变过去陈旧的工作模式。”[3]技术为专业服务是现代技术应用下教育期刊编辑实现技术与专业融合应该坚持的原则。例如相关软件的应用,可以再造期刊编校的流程,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对编校的限制,提高编校工作的效率。但与此同时,技术必须是专业引领下的技术,不能唯技术论,更不能完全依赖技术,编校工作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编辑及其专业能力对期刊质量的根本性作用。因此,专业需要技术的支撑,技术为专业服务,是教育期刊编辑处理技术与专业融合的应有态度。

(三)传承与创新的融合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不仅使传统纸质媒体的生存環境受到了极为残酷的挤压,对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同样进行了改造。传统纸媒如何既保留自身的优势,又在自媒体蜂拥而上的当下占据一席之地,关键在于对传承与创新融合的深入把握。

传统教育期刊,有推崇内容质量、坚守人文情怀、关注师生需要、突出师生视角的一贯价值主张,这是教育期刊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也是众多教育期刊为大众所接受的内在魅力。但因为行业属性相对封闭,教育期刊在办刊理念、内容选择、呈现形式、传播途径等方面倾向保守、故步自封,这是如今教育期刊整体呈现出来的发展颓势。因此,在教育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守正出新,实现传承与创新的高度融合,成为新时代教育期刊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教育期刊的编辑,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内容为王”的前提下,一方面要凸显期刊的公益属性,传承并发扬期刊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关注师生现实需要、服务师生健康发展的人文底蕴与优良传统。同时,可以依托期刊开发和微信、微博、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对期刊内容进行音频化、视频化、网络体的技术处理,以片段式、图表式、视频式等方式,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增值服务,从而实现期刊传播的立体化、全方位。例如,广东教育杂志社建立了广东教育杂志社历史期刊数据库、南方教育网、南方教育传媒官微,以及微信视频号、抖音号,并实现了数字媒体与纸质期刊的联动与同步,从而大大加强了期刊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进而实现了期刊传播路径的丰富与创新、期刊经营模式的传承与重构、期刊内容选择的准确与高效。

四、结语

要紧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步伐,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教育期刊编辑的政治意识;要从哲学思维层面看待编辑专业工作的内涵与矛盾,不断强化教育期刊编辑的对立统一意识;要从具体策略与方法层面思考编辑常规工作,不断强化教育期刊编辑的融合意识。“我们已进入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编辑应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更新和武装自身的素质修养”。与时俱进,通过教育期刊编辑必备意识的强化与优化,多维、全面促进教育期刊编辑专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是推进教育期刊品牌建设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内容与关键路径。

参考文献:

[1] 陈洛.期刊编辑的政治意识刍议[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2):27-28.

[2] 林丽芳.试论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5(01):22-23.

[3] 陈婵.探析融合媒体下学术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闻研究导刊,2017(20):8,37.

作者简介:龙建刚(1976—),男,湖南醴陵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文化传播与基础教育。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