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冯颖
摘要:由于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一年级,基本上还保持着幼儿园及家里的一些行为习惯,以个人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对学校的行为要求、课堂常规还很陌生,没有上课的概念,课上随意好动,注意力易分散,课堂纪律难以维持。再加上体育课绝大部分时间在室外开展,外界环境的一草一木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课堂上走神,因此学生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和思索,我逐渐摸索出一些门道,并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从课堂组织、课堂学习两个方面对课堂常规进行了一些思考,并对自己的粗浅想法做一个阐述。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体育;新课标;课堂常规
众所周知,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所谓体育课课堂常规,就是体育课上老师和学生每节课都要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教学模式”。随着体育新课程的改革不断深入,体育课形式越来越别致、花样越来越多样、内容越来越丰富。新课标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并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引导、有效组织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没有养成一个较为规范的常规,于是在体育课上出现的一系列常规问题始终值得我们深思,唯有在较好的课堂常规下才能顺利的进行组织教学。一个老师的体育常规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节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一种习惯。
一、巧练集合,规范站队
一年级新生刚入学,集合站队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学生的排队意识及位置概念模糊不清,他们的表现也往往是茫然而不知所措。如何使学生在集合时很快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是解决这道难题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可以尝试采用了以下组织手段以提高学生集合站队能力。
步骤一:给每一小组取一个学生喜欢的小组名称,然后为每位学生编号,如熊猫组一号,孔雀组二号,金丝猴组三号等等,让每位学生都对号入座,并各自记住自己的号。
步骤二:站队后先让学生将前后左右身边的同学认识一下,可以定时记忆。然后通过快快集合、小鸟回家等练习不断加强学生的记忆并确认自己的站位,久而久之学生已基本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
步骤三:继前面两种方法的基础上,由于一年级新生集合站队往往会调整不好自己与同伴之间的间隔,站队时拥挤在一起,因此在站队时要求除了第一位学生两手侧平举之外其他学生两手前平举同时找各自的位置,并且要求他们的双手不能碰到前面的同学,几次下来站队时拥挤现象逐渐消失,而且前后对齐的问题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解决,而且可以使他们不会因为碰在一起而相互打架或者说话、做小动作,进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避免不必要的动作。
二、妙用口哨,规范常规
一年级新生对体育课堂常规的要求比较陌生,活动随意性很强,使得我们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练习活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目标。这对教师的组织教学提出很大挑战。由于学生比较喜欢童话故事,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参与热情,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使学生听教师的口哨声,进而使学生的行为逐步得到规范。正如著名教育家恩曼所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她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她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在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小兵参军的故事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使学生学会听教师口哨声。当然作为教师首先要将哨音的不同声音分别代表着什么意思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在练习时就不会出现盲目现象,提出要求一切行动以教官的哨声为准,作为组织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学生听到哨声要立刻变成“一颗小松树”——这时教师就开始练习体育常规内容,在学生刚入学的前几周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在学生自主学练的过程中多插这一练习,强化学生自觉遵守课堂常规的意识,逐步养成听从指挥的学习习惯,使教学收放自如,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三、语言激励,及时肯定
1.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作为我们成年人如果要求你40分钟精神高度集中,我想都很难做到,更何况缺乏行为意识的他们,再加上体育课是在开放的空间、环境没有任何可以约束和限制他们行为的事物,为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是靠自身意志完成课堂任务。在上课时,小朋友可能做的不是很好,注意里不是很集中,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小组比赛”的方式,并及时用语言激励,如:“某某做的多好啊”,“某小组真棒”,“还有谁做的比他们更好”等语言使得其他小朋友的表现欲立刻被调动起来了,从而达到快速集中的效果,提高上课效率。
2.及时的鼓励和表扬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我在班上采取了一系列活動,如通过”学生行为自律”活动,评选出”自律小标兵”大力进行表彰。另外我还带领学生开展的”为自己评奖”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让同学们认可的奖项。通过这种活动提高学生对自我学习近况的认识及形成同学间的对比,为今后自己需要努力的方面有个清楚的了解。同时这种奖励方法也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
四、结合学情,有效组织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这一特征在一年级身上尤为明显,为此教师要特别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中宜将新授知识或技术性强的复习内容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利用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时机提高学习效率;耐力性、对抗性练习内容宜安排在课的中后部,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课的后半部分则可安排一些竞争性强的练习,既能满足学生的生理需求,又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据估计小孩子的注意力最多15-20分钟,按一堂课时标准来算几乎占据一半,不过这个时间已经是孩子注意力最长的一种,为此在一堂课中无意注意时间占主导地位,喜欢游戏,学生对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与练习会产生厌烦情绪。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运用模仿性、游戏性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技能。基于学生的生活常识以及所接触的事物,加上其对新的事物的接受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适当以儿童式的语言和一系列童话故事引入到课堂使学生在抱有好奇、新鲜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将所学知识内容学会并掌握。
五、教师引导,学生主导
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善于独立提出、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学习,“自主学习”不是学生“自已学习”不要教师教。一方面学生体育知识、经验积累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指导,另一方面,学生由他主到自主也需要教师由牵到扶再到放的渐进过程。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能一切围着学生“兴趣”转,一切都由着他们的“天性”和“本能”来,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一下子就懂得自己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尤其是一年级还没有怎么接触体育,为此教师的责任很大,体现在教师不但要研究各班学生特点及个别差异,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特点提出带有启发性而不是简单“是非”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又能够最终理解掌握教材重难点,既让学生各显神通又能“殊途同归”。
六、有效安排场地,提高学习效率
一年级新生刚入学,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犯错,但这些过错并不是学生有意的行为,通常是教师虽已经指出了他已犯了错,可是学生仍不知自己错在哪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在备课之前预测学生可能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违规行为,尽量避免学生出错的几率。往往新生出现问题最多的就是由于活动范围过大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问题,或者是活动范围过小使得他们有做小动作或相互间讲话的机会,从而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因此在一年级教学中体育活动场地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新颖的场地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活学生创新的激情,在教学的各环节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器材的使用、组织的形式、学生的分组等情况,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场地,规划学生的活动范围,并在活动之前对学生提出具体的活动要求,使活动形式既有利于教师的组织教学,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观察,学生的活动能够完全在教师的调控之下进行,使教学安全有序,活而不乱,更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一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而且体育与健康课程很活跃,更显良好的体育课堂常规的重要性。它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被动束缚向主动自觉遵守过渡,更为学生今后的为人处事、严谨有序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网 20012.5
[2]《心理學》,杨善堂 等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9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
[4]《中国学校体育》2012年第12期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渔浦小学 浙江 杭州 31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