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飞 宋新宇
摘 要:针对列车空调系统出现的漏水现象,查找漏水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解决漏水的现象。
关键词:空调系统;漏水;原因;措施;排水不畅;空调机组
1 概述
引起列车漏水有两种情况:(1)空调机组制冷产生的冷凝水排水不畅,通过空调机组送风口或回风口进入客室内部。(2)客室外的雨水,因空调机组送风口或回风口处与车体之间密封性能不良进入客室内部。针对列车空调系统产生漏水现象,分析漏水产生的原因,提出合理处理措施。
2 空调机组制冷产生的冷凝水排水不畅
2.1 问题描述
2019年4月2号香港售后团队报告了一起香港轻轨空调系统漏水事故,漏水发生在首列1133车,现场观测发现,在客室散流器出口处、扶手区域有水滴落。打开空调机组盖板,观察到风机外壳表面有水滴、风机安装底座区域有5 mm~
10 mm的积水深度、空调机组接水盘积水最深处达到15 mm。
2.2 原因分析
该项目的空调机组型号是KL-38VPP,已经生产四期,为多年生产的定型产品,之前未出现过此种情况。发现问题后,技术人员多次上车查看和现车进行试验验证,判断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引起的。
2.2.1 蒸发器和接水盘之间的间隙造成飞水
蒸发器底部为了冷凝水排水畅通,蒸发器与接水盘之间留了10 mm左右的间隙,气流流过蒸发器时,因气流总是朝阻力小的路径流动,导致气流通过间隙旁通,当接水盘内的水积聚时,因为气流的扰动,会搅动水面激起水花,顺着气流飞溅进去客室内。
2.2.2 蒸发器表面飞水
根据测试空调机组通风机的电流值,换算通风机通风量是4 500 m3/h,此时蒸发器表面的迎面风速达到2.7 m/s。根据标准要求,蒸发器表面的迎面风速大于2.5 m/s,应加设挡水板。这种状态意味蒸发器盘管表面的冷凝水会被空气流裹挟着,从而产生飞溅。水滴会被带至蒸发风机所在的区域,因重力作用落在风机底部区域从而积聚。
2.3 解决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原因,采用以下措施:
(1)在蒸发器和接水盘之间嵌入密封条,把旁通短路的封堵,防止冷凝水飞溅。(2)把空调机组通风量降低到要求范围内,且满足蒸发器表面的迎面风速小于2.5 m/s。
3 室外的雨水因空调机组送风口或回风口处密封性能不良进入客室内部
3.1 问题描述
郑州局担当的Z189次旅客列车在运行途中因下暴雨,乘务人员发现一辆硬卧车空调机组下部的内装顶板上面有水滴现象,打开附近的电气综合控制柜和顶棚检查孔盖,发现顶棚有少量积水且有水进入,立即组织进行了应急处理。
3.2 原因分析
3.2.1 空调机组安装结构
此空调机组安装结构为成熟安装平台。空调机组安装在车体钢结构平顶上,空调机组回风口与车体平顶回风口相对应,空调机组与车体钢结构之间通过内外两圈密封胶条压缩密封,内外圈密封胶条底部涂抹密封胶后安装在平顶上部U型槽内部,具有防水渗漏功能。
3.2.2 现场注水试验验证
空调机组与车体钢结构平顶处进行注水试验,从不同位置注水约15 min后,在车内回风腔内部观察空调机组防风密封条处渗漏情况,未发现回风腔内原漏水部位有漏水现象;注水试验24 h后,在回风腔内部手动挤压车顶空调机组密封胶条,发现电气综合控制柜一侧胶皮周边有水溢出现象。
起吊空调机组,发现车体钢结构平顶上部内圈(防风)密封胶条与外圈(防水)密封膠条之间区域存在积水,详细查看发现外圈(防水)密封条U型槽与车体钢结构连接部位有3个点不同程度渗漏点,U型槽底部焊接处脱焊脱胶。
3.2.3 空调机组下表面保温材
查看空调机组底部,空调机组底部下表面粘贴了厚度为10 mm闭孔式结构保温材,底部保温材非整体式,两块保温材之间拼缝为2 mm~3 mm,且空调机组底部保温材局部有破损现象,挤压防寒材时拼缝处有水溢出。
3.2.4 原因分析
1)在车辆运行过程,暴雨天气情况下使车体平顶积聚雨水不能及时流出;2)车顶外圈(防水)密封条U型槽底
部脱焊脱胶,密封不良;3)空调机组底部下表面保温材存在拼接间隙,有一定间隙。
综合以上三个原因分析,暴雨天气情况下车体平顶积聚雨水不能及时排除,由于防水U型槽与车体钢结构平顶局部密封不良,雨水从防水U型槽底部渗入到防水及防风密封区域内,空调机组正常运行时,回风腔内处在负压状态下,进入到防水及防风密封区域内的雨水通过空调机组底部下表面粘贴密封保温材拼缝间隙及保温材破损处进入到回风腔内,回风腔内的积水滴落到回风腔下部的小走廊平顶板上,并沿着平顶板进入到电气综合控制柜内。
3.3 解决措施
(1)空调机组下表面的防寒材采用整块结构,避免与车体防风防水密封条压接处有拼接缝的现象。(2)对空调机组防水防风密封胶条U型槽与车体钢结构平顶焊接及密封结构、空调机组与防水防风密封胶条安装工艺进行优化和完善,确保密封性能。
4 结语
列车空调漏水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代表性的案例查找漏水的具体原因,分析有效的解决措施,避免漏水情况的发生,既为影响车辆内部电气安全性、设备寿命及乘客安全的重要因素,为乘客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也为以后的列车空调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赵荣义,范存养,薛殿华,等.空气调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