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晓飞
柔道运动是体育竞技运动的一种类型,起源于国外。在世界文化的日益交融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体育发展文化互相融合,广泛地存在于各个国家。女子柔道运动作为体育柔道运动的一个有机成分,随着柔道运动的日益普及,即便我国柔道运动起步相对晚一些,可是却存在着后发制人的条件,目前我国女子柔道的能力与水平得到巨大进步,在世界领域内占据一席之地。也在体育比赛中占据有利优势为目的,应该关注运动员的从小训练,从少年时代的训练入手,不间断地增强女子柔道运动员综合能力,推动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
1 研究对象
选择某女子柔道训练队的一些运动员视作研究对象,包含部分省市的现役运动员,研究柔道运动员数量50人。同时把加入国家训练队训练的运动员技术特殊组,17名运动员属于一级运动员、14名运动员属于国家健将、4名运动员属于国际健将。普通组选取某学校集训队的柔道运动员。
2 研究结果
特殊运动员的身体特征较普通组运动员的身体特征信息明显,涉及去脂体质量、体质量、颈围、前臀围、腕围、上臂紧张围绕、小腿围等,特别是特殊运动员的体质量低于普通组运动员,其他指标高于普通运动员,特殊组运动员去脂体质量(57.81±18.49)、颈围(35.09±2.41)、前臀围(27.16±2.01)、腕围(17.81±1.09)、上臂紧张围(32.15±3.10)、小腿围(36.89±3.41),如表1。
表1对比两组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数
与此同时,运动员的多种运动素质指标,两个小组运动员存在着显著差别,如反应跑、lllinois、俯卧仰体、15秒投入、30秒投接寝技,只有1500米和坐位体前屈两项运动指标相近。整体而言特殊做运动员的运动素质高于普通做运动员,如表2。
表2对比两组运动员运动素质指标
3 女子柔道运动员的具体体能特征
对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女子柔道运动的基础特征为对抗性。各个国家给予柔道运动高度关注,柔道技术也在与时俱进的完善。目前的体育竞技过程中,我国运动员在竞技上取得成功的难度有所增加,所以运动员应增强自身的专项力量,注重专项速度训练,优化与提升自我的动作技能,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3.1 身体形态层面
结合表1的数据可以了解到,即便特殊组运动员和普通组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信息差异性比較显著,可是毋庸置疑的是柔道运动员具备的身体形态指标要高于普通人。女子柔道运动员大多数存在着身材宽厚的情况,对应的维度数值也比较大。可是在具体的对比中,特殊组运动员和普通运动员在体型对比上表现出显著的内中型体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比赛需求的平衡条件、协调条件、灵敏动作条件、柔性条件等。确切而言,女子柔道运动员身体形态表现为几点。运动员自身的颈部维度、臀部维度和小腿围等数值较高;存在的去脂体质量素质也比较高,对应体质含量相对低一些。这些身体形态特征和世界范围内的优秀运动员进行对比存在切合性,我国运动员表现出的身体形态特征更加适合柔道运动的发展。
3.2 运动素质层面
结合表2的信息数据可以了解到,特殊组运动员和普通组运动员的运动素质进行对比,不管是力量方面还是具备的灵敏性,均优于普通如运动员。即便1500米和坐位体前屈的运动素质指标相近,可是依旧存在着特殊组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更高一些。针对运动素质,女子柔道运动员表现出显著的均衡运动素质,可是在后续的锻炼中还应该注重多维度训练,以增强运动员的基础力量训练为前提,关注运动员身体柔韧性训练,把柔韧性训练和基础力量训练充分融合,进一步强化运动员的运动素质。也就是说,在女子柔道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应以专项力量训练以及身体柔韧性训练为主进行训练设计,使得运动员的力量与耐力得以提升,强化女子柔道运动员的综合水平。
3.3 身体机能层面
针对身体机能,女子柔道运动员在具体的训练中表现出片面性的特征,不管是有氧运动还是无氧运动训练,训练的内容均有待完善,实际情况的身体机能训练更为倾向无氧运动训练。换言之,身体机能的训练应关注无氧能力培养,兼顾有氧能力与无氧能力的同步训练。把特殊组柔道运动员和其他相同类型的运动员进行比较,柔道运动员存在着一定磷酸原供能相关能力,可是对于糖酵解供能能力与有氧代谢能力方面依旧需要加强。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女子柔道运动员体能特征研究课题的开展存在十分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我国的体育事业处于发展关键阶段,在具体的应用中,大多数体育项目的教育内容均存在问题,值得相关人员高度关注。立足于女子柔道竞技项目的实际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对女子运动员带来挑战,需要结合女子柔道运动员的体能特征,采取有效措施增强运动能体能与运动水平,明确柔道发展方向,确切对柔道运动进行定位,确保体育事业可更为长远的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