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2021-09-10 07:22郭阳阳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防治对策沥青路面高速公路

郭阳阳

摘 要:沥青混合料是高速公路路面建设中的常用原材料之一,具体实践中主客观多种因素会影响其施工质量,以致其在投用早期出现各种病害问题。裂缝、沉陷、坑槽等均是公路沥青路面的常见病害类型,文章在分析以上病害成因基础上,探究相应的防治处理方法。

关键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成因;防治对策

0 引言

沥青路面有表面平整、行车舒适、耐磨性优良、噪声低、施工工期相对较短、维护简单等诸多优势,站在现实角度分析,公路工程建设情况不仅关系着人们出行互动的安全性,也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当下公路路面施工阶段经常会因存在混合料配比不合理、施工操作不规范、养护不到位等情况,造成沥青路面在早期出现一些病害,不仅会降低路面质量、短缩其使用年限,甚至会引发交通事故,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故而,相关部门应不断总结沥青路面的常见病害,分析其成因,探讨相应的防治方法。

1 裂缝

1.1 成因分析

这是沥青路面经常出现的病害类型,其带来的主要危害是使雨、雪水由裂缝内持续渗入,造成基层、路基软化,削弱路面的承载力,诱导路面结构破损过程。从宏观上可以将其分为横向、纵向裂缝。

(1)横向裂缝:首先,沥青自身是一种对外界温度敏感度较高的建材,温度降低时,沥青混合料的硬、脆度增加,出现收缩变形。当收缩拉应力超出沥青砼的抗拉强度时,路面表层随即被拉裂,逐步向下发展,此时肉眼能观察到上宽下窄的横向裂缝。其次,基层成型期间,由于基层建材失水收缩而出现几何形态规则的横向裂缝[1]。最后,软土及非软土地基交界、地基处理方法改变或路段交接位置等,均可能由于地基、路基及构造物等出现不均匀沉降而造成基层开裂,逐渐反射至沥青面层,横向裂缝随即便出现。

(2)纵向裂缝:形成原因较多。一是路面、路基压实度不均;二是沥青面层分幅摊铺阶段,没有规范的处理两幅接茬,以致在大型车辆荷载作用下出现纵缝;三是水的渗透破坏作用引起的,半填半挖路基、路肩及行车道是常见位置,路基不均匀沉降是主因。

封缝、灌缝及贴缝均是当下施工方处理路面裂缝问题经常选用的工艺方法,回顾既往施工经验,笔者发现,相比之下,灌缝法在改善道路路面的使用性能表现出更大优势,贴缝多用于处理基层与横断面较好的工程内形成的裂缝,封缝在处理由沥青老化引起的裂缝问题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实用性。

1.2 防治方法

(1)横向裂缝:针对基层开裂引起的反射性裂缝及沥青砼温缩等引起的横缝,若经检测发现其宽度较小,可以不做处理;如果宽>3 mm,则可指派工人把缝隙刷扫干净、利用压缩空气吹走所有尘土后,认真清理掉缝口杂物,采用热拌沥青混合料填充裂缝,振捣密实,烙铁进行封口。若是土基沉降引起的横缝,出现错台、啃边、裂缝宽>5 mm,则需沿着裂缝两侧分别开槽50 mm~100 mm,挖掉上面层,填充、振捣、压实缝隙,而后沿裂缝走向铺设玻璃格删,再行上面层摊铺。

(2)纵向裂缝:首先,若裂缝宽<3 mm,可以不做处理,纵缝宽3 mm~5 mm时,刻在刷扫缝隙、吹净尘土以后,选用热沥青或乳化沥青,通过灌缝撒料过程封堵裂缝[2]。其次,如果纵缝不断发展,出现啃边、裂缝宽>5 mm的情况时,需要在刨除上、中面层后,依照如上方法填充压实处理后,沿着纵缝铺设玻璃格栅,再次摊铺中面层,病在该面层上每间隔5 m布置宽度达1.2 m玻璃格栅,随后摊铺上面层。最后,针对状态不稳定的纵缝,填实处理后,结合裂缝成因,配合使用排水、边坡加固等方法,改善裂缝的稳定性。

2 沉陷

2.1 成因

原因较多,比如基层部分区段强度不足,在车辆荷载与雨雪等自然因素等作用下出现。针对大范围的沉陷病害,主要是高填方地段路基不均匀沉降或部分位置形成滑移面,深究其原因是路基压实度不足。

2.2 防治方法

首先,在面对不均匀沉陷时,若能够确认基层和土基的稳定性、密实度均处于较高水平时,可以直接修补面层即可,具体实践中可以采用沥青砂进行填补、整平、压实处理。如果路面的沉陷面积相对较大时,则要在落实以上处理操作后铺设面层。其次,对于局部沉陷处的路基上有坑洞、沟槽等形成时,建议施工方应用碎(砾)石,干砌等进行二次回填、密实,整体解除土基、基层缺陷后,规范的铺设面层[3]。最后,针对含水量及孔隙比相对较大的软土地基,或者有机物质含量较高的粘性土层,如果其出现沉陷情况时,建议采用换填土方法处理,参照软土层厚度确定换填土层厚,可供选择的填料较多,比如碎石土、卵砾土、中粗砂,并且要求级配科学、合理。

3 坑槽

3.1 成因

这是沥青路面运营阶段的常见病害类型,并且其危害性也是很大的。针对其形成原因,可以从如下三方面阐释:一是水因素。当下多数沥青路面建设阶段会应用密集配,但可能在多种施工因素的作用下造成路面空隙偏大,雨水容易渗入并储留在混合料中,排出难度较高。在车辆荷载形成的压应力作用下,导致沥青路面出现剥离,伴随时间推移出现松散、掉粒等情况,最后发展层坑槽。二是沥青自身因素。部分沥青材料质量不过关,对骨料的粘附性明显不足,外加车辆重力作用,发生掉粒、松散等情况,以上均是形成坑槽的前兆。三是温度因素。施工阶段沥青混合料的搅拌温度过高,造成其过早老化,变硬变脆,粘结能力明显跌落;施工过程中气候温度过低,混合料温度在极短暂的时间内降低,压实不到位,以致路面密实度不够,路面投用阶段出现坑槽问题的风险相应增加。

3.2 防治方法

首先,为了减少或规避坑槽,将其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在具体施工阶段,首先要求施工方选用粘结性、抗老化性优良的沥青材料,合理应用集料,参照施工环境条件、技术设备配置等,科学设计混合料的级配。其次,加强混合料的出厂、摊铺、碾压温度等的控制,确保其压实度能符合相关规范要求,沥青面层的厚度适宜、平整度良好。再者,要保证路面排水过程顺畅,将预防性理念融合其中,盡早修整裂缝、小规模松散、沉陷等问题,规避其伴随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成坑槽。最后,掌握路面坑槽的修补方法,当下经常采用修补设备的不同,将其细分成冷补法和热补法[4]。在应用冷补法处理过程中,工人要先用器具检测坑横的实际深度,合理规划出切槽修补的范畴,用液压风镐做切槽处理,在高压风枪的协助下,彻底清除槽底、槽壁废料及粉尘,随后用喷灯将槽底、槽壁构造烘烤干燥,将一薄层粘层油均匀喷洒在其上,最后一个步骤是把前期准备好的热料填补到坑槽内,如果检测到坑槽厚度>6 mm,建议用分层填筑方法,由周边朝向中间进行碾压,确保其密实度达到相关规范要求。而热补法应用过程中,会参照坑槽修补范畴,合理设定热辐射加热板区,把加热板安置在适宜部位,持续加热3 min~5 min,借此方式软化被修补区域路面,随后把前期准备好的热料安置在被修补位置,充分搅拌、摊平,并且按照由周围向中间的顺序进行碾压处理。

4 结束语

路面破损是引起交通事故、增加公路工程运维成本的主要原因之一,故而相关部门应主动承担其自身的职责,综合多方面因素分析引起路面病害的原因,探究其形成机制,树立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处理方案,在设计、施工、养护及运维管理等多方面着手,减少路面病害隐患,将其形成的危害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宋培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及防治探讨[J].中华建设,2021(3):138-139.

[2]刘雄,唐斌峰.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检测与评定研究[J].公路与汽运,2021(1):79-82.

[3]李柏殿,徐志祥.江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病害成因分析及处治方案[J].交通世界,2020(31):30-32.

[4]苏静.国省道公路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分析及处治对策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20,16(9):152-154.

猜你喜欢
防治对策沥青路面高速公路
雾封层技术在沥青路面养护中的应用
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研究
透水沥青路面淤塞问题分析
为什么高速公路上不用路灯照明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荷载图式探讨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轱辘心儿,高速公路上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