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怡
在一次交流活动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朱蓉老师的课题研究《叶的悄悄话之综合课程背景下的主题式科学探究活动》,她抓住幼儿在生活中偶然注意到的一处现象,将之无限扩大,延伸到了各游戏区域,不断地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自主探究。这完全颠覆了我印象中的科学活动,它一改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让幼儿主导课程走向,自主探索和学习。
课程生活化,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在日常的集体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根据课程安排来选择适合该年龄段孩子的科学活动,然而,科学严谨、抽象,面对广泛的科学课内容,这群牙牙学语的孩子们很难不犯迷糊。如果他们只是听着教师的结论,机械地接收着一部分知识,这能完全激发他们内心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吗?显然不能。因此,我们常常说,最好的科学探究活动主题是由幼儿发起的,而幼儿所能观察到的往往就是贴近生活的。
比如朱蓉教师在课题研究《叶的悄悄话之综合课程背景下的主题式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到,“孩子们多次亲临桂花树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花落了,桂花树下多了很多的叶子,有的幼儿认为是桂花树的叶子,有的幼儿认为桂花树的叶子是绿色的,待在桂花树上。由此,孩子们开启了对叶的关注和探究……”在这个课题里,桂花树与秋季落叶都是离幼儿生活很近的东西和现象,既然幼儿对这些“叶子”感兴趣,那我们不如就提供各种支持去鼓励幼儿自主探索。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科学探究活动的主题也源于生活,比如由一颗蛋引发的“蛋生”的故事,由拖把上长蘑菇延伸出的“菌临天下”的故事等,这些都是简简单单源于生活的例子,只要教师善于发现,把握时机,一定能和幼儿一起推开未知世界的大门。
课程经验化,以幼儿的问题为导向。追寻幼儿的兴趣与兼顾发展目标之间的平衡,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遵循幼儿的心理逻辑,以幼儿的问题为导向,促进幼儿经验的连续生长。
某学期我们班的科学探究活动主题是“牙齿”。关于牙齿,人们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呢?我们班的幼儿最先想到的是蛀牙,因为他们大多都有蛀牙的经历。那为什么会蛀牙呢?我将幼儿的回答大致总结为两种,一种是不刷牙,另一种是爱吃甜食。这时作为教师的我趁热打铁地给幼儿上了一堂爱护牙齿的健康活动。不过活动还没结束,幼儿的一个问题让我又有了新的想法,他们问:“老师,小动物会不会长蛀牙?”我让幼儿积极地讨论,并在調查表上做好记录,回家后询问自己的爸爸妈妈。接着,我们又一起去学校的阅览室翻阅相关的科学读物,最后了解到原来小动物们也是会蛀牙的,只不过它们相比我们人类更不容易长蛀牙。之后,我们还特意学习了解了小动物们如何清洁牙齿。
这一系列的活动,撇开我先前进行的一些预设,大部分时间都是幼儿在主导,他们的奇思妙想和有趣提问,让我们的主题式科学探究更加生动有趣和独一无二!
课程整体化,注重幼儿的感受与体验。课程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围绕主题目标,采取多样化的实施路径。在主题式科学探究中,教师要有整体观,充分发挥日常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共育和其他活动的作用,重视幼儿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体验和探究。
比如“叶的悄悄话”活动里,主题是叶子,那在集体教学中可以多选取相关方面的课程内容,并将它延伸至各区域,在生活区可以开展分树叶和擦树叶的活动;在美工区可以开展树叶拼贴画和树叶画像活动;在科学区,可以了解树叶是如何掉下来的;在益智区,可以让给这些叶子按大小和种类“排排队”等。这些活动都给幼儿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感和成功感。由此可见,教师在制定主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各领域与各区域的整合,这样幼儿体验的情感和收获的知识也就全面多了。
课程延续性,培养幼儿的耐心与不断探究的能力。幼儿引发的主题是他们所想要知道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它是以幼儿问题为导向的,故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如果教师在幼儿兴致最浓厚的时候,突然将课程打断,那么既没有满足幼儿对知识渴求的欲望,也不利于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再者,延续的时间让幼儿更具有时间观念。比如,在我们班“牙齿”主题活动中,我记录了两位小朋友掉牙的时间,和直至现在牙齿已经长出来但还没有完全长好的时间,这之间时隔两个月,幼儿对换牙需要多久也逐渐有了时间概念。除了牙齿长成需要时间,我们的牙齿也需要一朝一夕的保护,每天要刷牙漱口,多喝水,少吃甜食。这些都不会因为课程结束而停止。课程对幼儿的影响或许在当下不显著,但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幼儿。
总而言之,综合课程背景下的主题式科学探究活动让幼儿的课程更加生动有趣,让幼儿更主动地去探索,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每一次活动都要围绕幼儿的兴趣,一直追随着幼儿的问题展开,活动不能独立进行,有时可以穿插着进行,让所有的课程、所有的活动都相辅相成、一气呵成。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需要正确把握来自幼儿的信息,在幼儿探索过程中学会放手,做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相信每个幼儿都有无限的发展潜能。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