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燕
【教学目的】
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了解《资治通鉴》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及《资治通鉴》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国家有一部书历来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明太祖朱元璋每天都要研读,清圣祖康熙对它极其迷恋,我们敬爱的毛泽东主席也曾经将其反复读了17遍,直至书面残破,仍爱不释手。
【资料助读1】
“这部书写得好,……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本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毛泽东
这部书就是《资治通鉴》,编者是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孙权劝学》。
二、解题
1.齐读题目2遍。
2.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孙权,事件是劝学。劝谁学习呢?劝的结果如何?
大家能不能根据预习,将题目说得更加具体一些?(指名回答)
三、初读,读懂文意
1.正字正音,齐读课文。
2.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教师强调如下词语的理解:博士、往事、但。
四、细读,读出情味
(一)了解吕蒙
起初吕蒙是个怎样的人?
【资料助读2】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蒙年十五六,窃(私自)随当击贼(去打仗)……母恚(fèn愤怒)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他日与蒙会,又蚩(嘲笑)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
问:从这里我们看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有勇无谋、脾气火爆)
对这样的一介武夫,孙权怎么劝他学习呢?
全班齐读孙权劝的两句话。
(二)比读,体会孙权的语气
1.我们先看孙权“劝学”的第一句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资料助读3】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三国志》
试比较这两句话句式和语气上的不同。
明确:孙权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作为吴国位高权重的大将,努力学习是国家之要,职务之需。原文“不可不学”一句双重否定,语气坚决又情真意切。
齐读“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句,体会语重心长的恳切语气。
2.面对孙权的“劝学”,吕蒙以“军中多务”推托。孙权又是怎么劝的呢?看孙权“劝学”的第二句话: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预设:孙权强调了几个理由去说服吕蒙学习?你可以找其中的一处来说一说。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板书:但当涉猎)
(这里孙权是为吕蒙铺设了台阶,指出了读书的目的,让吕蒙明白这一目的是有实现的可能的)
(2)卿言多务,孰若孤?(板书:孰若孤?)
问:能否把它改成陈述句:“卿言多务,不若孤”?
(这里的“多务”与前面的“蒙辞以军中多务”相照应,孙权否定了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
(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板书: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指出了读书的好处,鼓励吕蒙求学,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明确:从劝的内容来看,孙权条分缕析,层层递进,逐一解开吕蒙的困惑与心结;从劝的语气和情感来看,孙权对这位下属可谓苦口婆心,用心良苦,寄予了殷切的期望。通过细细分析品味孙权的这番劝语,可以发现他完全没有上司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态度,相反让读者体会到的是朋友之间的开诚布公和善意提醒,更可以理解为开明贤德君主的深谋远虑!
【资料助读4】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三国志》
(三)分角色读,体会鲁肃的语气
吕蒙学习的成果如何呢?一起来看这意味深长的结局。
1.请你模拟鲁肃的语气来读读看。
(1)如果你是鲁肃,你觉得刚才这么读行吗?(不行,要读出惊讶的语气)
(2)能否把“大”字去掉?(不行,“大”表示十分吃惊)好,我们一齐把这句话读一遍。
【资料助读5】
魯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倘此言可采,瑜死不朽矣!……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三国志》
2.能得到鲁肃的认可,吕蒙心里肯定是非常开心的: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晚乎!”
反复朗读,揣摩吕蒙得意、自豪的语气和心理。
3.鲁肃与吕蒙之间的对话颇有情味,分角色朗读二人的对话。
(四)齐读课文,读出人物语言的不同情味。
五、拓展延伸,了解《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的良苦用心,孙权劝学的高超艺术,为后人留下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这也正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目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资料助读6】
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明太祖朱元璋
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清圣祖康熙
其实在《资治通鉴》中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有空多去看一看,相信你也会大有所益!
【教学反思】
在文言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还原背景的方法给文言短文的课堂教学“增容”。所谓“还原背景”,就是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时代故事、背景故事、作者的故事等等,还原背景有助于创设教学氛围,更可以把学生的思考引向纵深。
囿于教材的编写、课时安排的限制,在文本的选材上,教材中的文言短文往往不全面、不完整。如《孙权劝学》一课的教学,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有:吕蒙到底读了什么书?他是怎么读书的,让鲁肃如此器重?吕蒙和鲁肃结友而别之后,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故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仅仅停留在词语、人物分析和片面化、标签式的教学理解上肯定是不够的,应该为学生设置场景,给学生提供历史的视角,深层次理解这个经典故事。
笔者在教学此文时,补充了《三国志》中的有关资料,通过还原背景,以史补文,进行学科融合,当学生以吕蒙一生的经历来全面审视吕蒙,对孙权劝学的原因也就有了全面而系统的理解。
还原故事发生的背景,可以让学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以宏观的历史视角思考当时的问题,可以把学生的思考引向纵深。教学中,通过还原孙权劝学的历史背景,学生从国家生死存亡的角度理解孙权劝学的原因和良苦用心,引发对“劝学”的思考。这样一来,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思维得到激活,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