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党报文学副刊散文的选稿方向

2021-09-10 07:22侯洪建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联想诗意散文

摘要: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文学副刊作为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正刊一样,坚持高品位、高格调,努力发挥好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作为文学副刊编辑,选稿用稿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好党的声音。要下功夫,努力提高文学修养和编辑水平,精心选编稿件,呈现给读者越来越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散文因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而受到很多文学创作者的喜爱,党报文学副刊散文的刊发比重也一直很高。本文从文学副刊编辑的角度出发,探讨散文的选稿方向以及有诗意的散文所具有的特质,并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党报文学副刊;编辑;散文;诗意;感情;联想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2-0194-03

党报是我们党思想舆论的宣传阵地,文学副刊作为党报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讴歌时代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要贴近时代、生活和人民。作为文学副刊编辑,要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好党的声音。用心选稿,提供给读者“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优秀作品,润物无声,滋养人心,凝聚力量。笔者在做文学副刊编辑这几年,每天会收到大量的来稿,发现稿件中散文题材居多;在参加基层文学座谈会时,也经常听到很多作者说“散文好入手,更加好写”这样的话。散文好写,是因为它无处不在,大家平时说话、写信、做笔记,用的都是散文。如果再花心思把语言加工一下,使其精练一些,可能是一篇不错的散文。现在党报文学副刊刊发散文比重也一直在提高,仅以甘肃日报“百花”副刊为例,2020年全年共刊发76期版面,发表501篇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其中刊发散文264篇,占总篇数的53%。由此可见,散文作为与诗歌、小品、杂文等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因写作灵活、行文自由,成为很多作者最喜欢写的一种文体。

在面对众多语言风格和书写角度不尽相同的散文投稿时,党报文学副刊编辑怎样选编出让人读来赏心悦目的散文并呈现给读者,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笔者最近读了秦牧的《长河浪花集》和《杨朔散文选》,发现优秀的散文往往写得很有诗意。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说过,散文中所描绘的生活,如果没有一点诗意,那就是死气沉沉、粗糙不堪的自然主义。杨朔也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诗意,并不是虚无缥缈、水上浮萍、主观捏造的东西,而是真实存在于人们生活当中的,生活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方面。能否感受到诗意,并且提炼出来呈现给大家,这跟作者的政治思想水平、文学修养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程度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作者不热爱生活,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与群众打成一片,没有细致观察的能力,那就感受不到人民生活中美的、本质的方面,也就感受不到诗意,更写不出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这就要求作者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提高文学修养,俯下身子,以真诚的态度扎根人民,在人民的生活海洋中去寻找诗意,去感受平凡或者不平凡的人物身上所散发出的崇高精神和闪光品质,才能找到诗意,才能把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物写出来。笔者认为,散文中的诗意往往体现在这几个方面:深邃的思想和深刻的哲理,浓厚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凝练的语言。

一、深邃的思想和深刻的哲理

党报文学副刊作品要始终坚持高品位、正能量,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有艺术性。经典的散文作品往往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深刻的哲理,作者一定要坚持扎根人民,深入群众,把自己的命运紧紧地与人民群众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为他们书写,为他们鼓与呼,要反映出生活中最本质的方面。鲁迅的《野草》是一部当时处在内忧外患环境下写成的散文诗集,所收录的散文无不表达着他对理想的坚持和追求,深刻观照现实,关心人民疾苦,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其中收集的《秋夜》,文章开篇便用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1]来象征不屈不挠的战士,昂首挺立在坚实的大地上,顽强对抗那象征黑暗的奇怪而高的天空。尽管被寒冷的夜气打掉最后一片叶子,枣树的小粉红花终究会在春风中绽放,花瓣单薄但是已经觉醒,后面千千万万朵小粉红花也终将开放。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黑暗势力的愤怒和对反抗者的赞颂。在《雪》中,作者提到南方的雪“滋润美艳”“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北方的雪“如粉、如沙,他们绝不粘连”“旋转而且升腾”,通过两地雪景对比,来抒发他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尤其是在描写顽童取雪做罗汉这儿创造出一种悠远的意境,抒发了一种深刻的思想:要把自己放到广阔的天地中去锻炼和塑造,才能强大起来。最后“在无边的旷野下,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2],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他善于借用大量的景物描写注入对社会、对人民的热情和真诚,善于从平凡事物中看到本质现象,立意高远,情感深邃,思想深刻。

孙犁的很多散文同样散发出浓浓的诗意。孙犁善于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他强烈的共情能力让他笔下的语言倾注了对人民真诚的感情,让白洋淀的人们爽朗的笑声、保卫美好家园的决心传遍到全國各地,让大家感受到了希望和力量。且看他的《采蒲台的苇》,白洋淀周围长满随处可见的苇草,被人们做成炕席、用来铺房,还可以编织篮,当柴烧。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作者同样采用象征手法,用苇草坚韧不拔的品格象征荷花淀的人们勇敢勤劳的精神。然后由苇草转到白洋淀的抗日队伍,他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顽强抵抗,宁死不屈。尤其是那位中年人在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逼迫他说出八路军的位置的时候所迸发出来的“没有!没有”,这种精神升华了主题,思想深刻,震撼人心。最后作者写道“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3]。通过具体的苇草描写巧妙地想到世代生活在白洋淀的人们,他们的精神力量、英雄事迹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并且深深印刻在读者心中。

一篇散文,如果没有深邃的思想贯穿其中,仅仅依靠华丽辞藻的堆砌,哪怕题材再感人、情节再生动,写出来的散文读来也会味同嚼蜡,食之无味。

我们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来观察这个世界,只有正确掌握了观察世界的思想和方法,才能透过生活中的表面现象看到事物本质的方面,才能找到生活中的诗意并发掘出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写出散发着思想光辉的散文。

二、深厚的感情

作家的文学根脉来自故乡,最早的文学素材也是从这块丰沃土地上的人事风物中得到的,很多作家穷尽一生也写不完这块邮票大的地方。在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中,导演跟随作家莫言、贾平凹、阿来、迟子建、刘震云和毕飞宇回到各自的家乡,寻找童年记忆和文学最初的起点,我们可以看到故乡滋养了作家的身体和精神,作家对故乡充满了感情。感情是点燃诗意的必要因素,感情越深越浓厚,就越能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从而获得巨大的抒情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就指出,文艺创作者“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4]。这就告诉文艺工作者,要真正能够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向人民学习。热爱生活和身边的一草一木,感受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民正在创造的新变化,倾注笔端,与人民共情。老舍的很多散文名篇,都是感情真挚,直抒胸臆,如《济南的冬天》,作者开篇就写到“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5]。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济南这座古城的样貌在读者脑海渐渐清晰,周围一圈小山把济南围在中间,就像摇篮一般。小雪落下来,就像一幅水墨画。看到这里,想必读者都会有一种想要马上去济南的冲动。老舍在山东生活了7年,对那里充满了感情,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老舍对那里的喜爱溢于言表。对生活的地方有感情,才有了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想北平》写于1936年,当时正处在战乱的岁月中,作者身处异地,一开始便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6]。还有比这句更能表达作者对北平的喜爱吗?没有。只此一句,语言朴实,却因为灌注了感情而产生了浓厚的诗意。饱含感情的书写,让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读后回味悠长,别有一番气韵。

杨朔的散文也充满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在《茶花赋》里,他从火红热烈的山茶花想到了园艺师:“整年整月,劳心劳力,拿出全部精力培植着花木,美化我们的生活。美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7]进而想到这片开得热烈的茶花象征着新中国可爱的孩子们茁壮成长。在《雪里浪》一文中,作者在海边看到潮起潮落,浪花不分昼夜拍打着礁石,想到正是这无数朵浪花组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建设起这美好的新中国。杨朔对生活、对人民、对祖国的热爱,都充溢在他的文章中。不论是记叙还是抒情,都因为饱含浓郁的感情而让文章获得了巨大的感人力量。

作家要对身边的社会生活广泛关注,倾注感情,才会有深刻、独到的感受,才会使文章产生诗的意境。法国作家法朗士《塞纳河岸的早晨》:“我喜欢从窗口眺望熟悉的塞纳河和它的两岸”“巴黎的天空更加活跃、更加亲切、更加蕴蓄”[8]。文中写塞纳河两岸熟悉的港口的装卸工人和搬运工,梧桐树下的出租马车和马匹,凯旋门、夏约岗、巴黎塔楼,一切景象激荡起童年时代曾经感受到过无数次的美好情景。笔端饱含感情,真挚热烈。

三、丰富的想象

诗歌需要丰富的想象,诗人在抒发感情的时候,往往借助大胆的想象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俯拾皆是。诗歌如此,散文亦如此。散文大家秦牧的作品中就有很多大胆而巧妙的想象。他在《仙人掌》一文中看到在烈日下生长、生命力顽强的仙人掌,想到迎着海风守卫在海岛的英雄战士们;在《榕树的美髯》中看到一株株古老的拥有高达树冠的榕树,想到智慧、慈祥而又饱经沧桑的老人;在《社稷坛抒情》中,从坛上的五色土想到祖国大地和世世代代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可爱的劳动人民。秦牧散文现在读来依然很有感染力,就是在于他采用了大量潇洒恣肆的联想,将身边如诗如画的景致赋予了深邃的意境,让人读后意犹未尽。

英国作家爱德华·托马斯便是一位充满想象力的写作高手,仅在《夏天——苏塞克斯》一文中就借助了大量的想象,如“一座座桥一次飞跃或者三次飞跃地跨过河流,桥拱多么像奔跑的猎狗拱起的身子啊!”“麦子红得如同赤红的沙子”“近处一处草地沐浴着月光,一眼望去像是一个湖”“许多叶子和叶刃上都挂着水滴,又大又亮宛如躲在幽深处的萤火虫”[8]42-44。这是作者在冬季写的夏季的景象,通过脚下最熟悉的丘陵、天空、云雨,生动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依托。借景抒情,让人心动。

散文中的联想是形式多样的,可以像秦牧从身边再熟悉不过的景致中开展广泛而充分的想象,提炼出震撼人心的主题思想,也可以像爱德华·托马斯一样巧妙直率,让文章妙趣横生,生动自然。读他们的文章,就像漫步在原野、遨游在大海之中,暖风拂面,辽阔悠远。

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散文作品来呈现给读者,恰当的想象可以提高散文的思想境界,也会让读者看后得到极大的美感享受。联想是由看到的人或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不是胡思乱想。有些作者写的散文中也借用了大量的想象,但通篇读下来还是觉得不够味,没有意境。这是因为我们对所要描述的人或事物不熟悉,没有深入的调研。刘白羽在游览长江看到耸立在山巅的美女峰时,正是因为对美女峰的典故耳熟能详,才会在此处浓重着笔,道出了神奇、缥缈、动人的传说。如果秦牧对菱角只有两个角的童年记忆深信不疑,没有质疑精神,不再遍寻各地和查找资料,也就不会知道菱角家族还有三角、四角、五角的,甚至有无角的,更不会得出事物是复杂多样这样深刻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多积累知识,多深入细致观察,才能在散文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更多的意境,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

四、要拥有凝练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好的散文往往有赖于优美动人的语言。每个作家的散文语言风格是不尽相同的,有的雄奇壮丽,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绚丽多姿,但优秀的散文语言是具有音乐美和绘画美的,就像画家创作写意画,整幅作品虽然着墨不多,但确实是点睛之笔。這就是凝练生动语言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很多散文佳作,都是千锤百炼、一字千金的。苏轼的《赤壁赋》全文立意高远,视野开阔,潇洒恣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短短两句就道尽了人生的短暂、个人的渺小、天地的无穷和宏大。情景交融,韵味深长。陶渊明《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数十个字便把“桃花源”这一人生理想之地描绘得淋漓尽致,语言轻松快意,像音符一样拨动出动人的旋律,字里行间表达出作者在发现桃花源之后的喜悦之情。杜牧的《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短短几个字,便呈现出一种空间和时间的辽阔和长远,再不需要用更多的语言去赘述。气势雄强,内涵深刻。

现代著名作家刘白羽的代表作《日出》是一篇语言生动、铿锵华美的名作。作者在见到最激动人心的一次日出时从远处起笔,二三百字就用了大量个性生动的词语,语汇丰富,富有表现力。写白昼出现时的“抛溅”“冲”“迸射”,日出过程中的“暗红”“磁蓝色”“墨蓝色”“鲜红”“黛色”“蓝色”,日出时的“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和机舱中“宁静极了”“温柔,安静”的环境对比。运用这些词语,作者向大家展示了日出这一雄壮瑰丽的自然景象,回味无穷。散文要打动人心,就要求作者把功夫用在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注重词语积累,只有这样,才不会落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

五、结语

散文的天地是广阔的,作为党报文学副刊编辑,要保持好副刊的文化品位,守好读者的精神家园,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努力提高文学素养和编辑水平,写出更多富有诗意的散文。文学创作者也不要以为散文好写便轻视它,也不要以为散文难写惧怕它。要敢于下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脚下这片热土出发,写出更多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潮的散发浓浓诗意的散文。愿充满诗意的散文像湖泊一样碧波澄清,像花一样在春雨和风中绽放。

参考文献:

[1] 鲁迅.野草[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6.

[2] 鲁迅.野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23-24.

[3] 孙犁.孙犁散文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126.

[4]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20.

[5] 老舍.老舍散文[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5.

[6] 老舍.老舍散文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40.

[7] 杨朔.杨朔散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10.

[8]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远处的青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42-44,100.

作者简介:侯洪建(1988—),男,山东寿光人,本科,助理编辑,研究方向:文学副刊。

猜你喜欢
联想诗意散文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我与风
永恒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冬日浪漫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