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媒体实验室是高校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而搭建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平台。当前高校搭建的融媒体实验室云平台能够模拟“中央厨房”运行逻辑和流程设置,能够与融媒体平台管理机制相一致,实现融合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专业模拟。融媒体实验室应该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包括提供沉浸式实践教学、实施综合性实训课程、开展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孵化运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融媒体;实验室;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2-0089-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院校打造‘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教学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JGA296;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JGB338
一、新闻传播教育构筑新型平台:融媒体实验室
融媒体实验室是高校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而搭建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平台。一般认为,媒体融合是指各种媒体呈现一体化发展,简单来说就是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汇聚共享[1]。近年来,媒体融合全面推展,主要包括内容融合、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经营融合和管理融合。
其一,内容融合,即内容生产的融合。内容生产是媒体的核心业务,也是媒体赖以生存的根本。内容生产的融合,就是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创新业务流程。通过新闻采编流程的重构再造优化信息服务,加强内容生产和传播的能力,从而重新建立内容优势。
其二,渠道融合,即信息传播渠道的融合。要打通“报、网、端、微、屏”多种渠道,实现全媒体传播。传统报业已由过去的一张报纸发展到拥有报纸、杂志、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手机报等多种载体,传统广电也开始向互联网电视发展,通过智能终端收看网络视频的用户增长迅速,互联网成为音视频传输的主要渠道。
其三,平台融合,即用户端平台融合。互联网思维强调用户思维,传统的受众演变成了用户,媒体与用户之间要建立有效连接以提升传播效应,因此建设可以实现线上线下信息交互的用户聚合平台具有重要意义。媒体平台化是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传统媒体在融合转型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平台化优势,媒体机构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大规模用户平台,借助内容和服务增强用户黏性,通过用户资源的多元开发应用实现平台化融合发展。
其四,经营融合,即商业模式融合。传统媒体既有的商业模式框架是“卖内容”和“卖广告”,而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将转向“卖产品”。互联网时代,用户就是消费者,就是市场。媒体机构要通过大规模用户平台建立用户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掌握用户行为特征和需求,根据用户需求实现新闻信息产品的精准推送服务,最终实现多种商品的大规模销售。基于用户数据库扩展电子商务是新媒体的主要赢利模式。
其五,管理融合,即围绕媒体融合进行组织变革。媒体机构要重构运营体系,探索建立与媒体融合环境相适应的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包括重组内部机构、建立跨部门虚拟组織、组建创新项目工作室等等,要通过新建组织与原有组织相互嵌入,创新内部生态,布局出媒体融合组织图。
围绕媒体融合大局,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2018年9月,教育部、中宣部出台了《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新闻传播专业建设,培养造就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其中重点举措包括:“主动适应信息社会深刻发展和媒体融合深度发展趋势,建设24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新闻传播专业点,打造500门国家级一流线上线下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增设20个国家级新闻传播融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50个新闻传播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加快培养会使善用‘十八般兵器’的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由此,肩负人才培养重任的新闻院校乘势而上,纷纷探索构筑新闻传播教育新型平台,借助各方力量建设融媒体实验室,着力培养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全媒管理人才。
二、融媒体实验室云平台:专业模拟业务运作
近年来,传统媒体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其中“中央厨房”模式是一个重要的探索成果。2014年开始,人民日报首先建立起统一的总编调度中心和采编联动平台,整合“报、网、端、微”的采访、编辑和技术力量,实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共享,做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2014年10月,成都传媒集团成立了数字采编中心,成为整个集团的“中央厨房”。2014年12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也宣布成立中央编辑部以统筹纸媒和新媒体的业务运作。此后,“中央厨房”运作模式成为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参考和借鉴。概括来说,“中央厨房”就是建立统一的采编中心,利用媒体技术手段实现新闻素材的流通,从而进行多元化新闻和信息产品的生产,并通过多媒体终端完成多层级多渠道发布。“中央厨房”实际上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将内容采编业务集约化和标准化,最终实现高效的信息处理,从而将内容优势发挥到最大。
在整合原有实验室资源、对原有传媒实验室进行改建升级的基础上,当前高校搭建的融媒体实验室云平台(融媒实训平台)能够高度模拟“中央厨房”运行逻辑和流程设置,能够与融媒体平台管理机制保持一致,实现融合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专业模拟。
融媒体实验室的功能定位是能够进行全流程融合媒体实际运作,不过当下搭建的融媒体实验室云平台主要包含生产协同系统和指挥调度系统两个模块。生产协同系统支持多种格式的信息输入,支持文稿、图片、视频、音频及H5动画等多种内容的编辑加工。生产协同系统能够对报刊编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新媒体生产、新闻演播室等进行内容整合和协同生产,通过资源汇聚管理,调用资源管理系统中的新闻素材,实现平台资源的快捷引用,快速完成新闻素材挑选、剪辑和合成。同时,生产协同系统还能完成内容审核和融合发布。内容审核主要包括信息审核、内容撤回、版权管理与保护等方面的工作;融合发布功能则支持与指定新媒体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等系统对接,实现内容的多渠道签发、多元化发布。
指挥调度系统是对融合内容生产全流程进行调度指挥,实现资源调度和过程控制。比如在选题控制方面,系统支持线索汇聚和选题策划,可以实现网站、“两微一端”等多渠道线索汇聚,能够对线索进行智能筛选并基于线索直接生成选题、派发任务,同时也可以根据线索指定报道选题,并为选题配备相关生产资源;在生产控制方面,指挥调度中心能够实时查阅采编人员在业务平台上作业的具体情况,能够实时监控新闻产品的生产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挥调整;在效果控制方面,系统能够跟踪新闻产品传播效果,并支持多种业务数据信息的可视化呈现,包括实时统计记者稿件数量、稿件转载频次,统计门户网站、“两微一端”粉丝关注和回复评论情况等。
随着融媒体教学的深入开展,融媒体实验室云平台建设还可以在生产协同系统和指挥调度系统两大主体模块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比如搭建大数据分析服务模块,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实现传播分析、用户分析、舆情预测与控制等;或者搭建媒体运营实践模块,通过深化融合发布系统的信息输送,在各种移动终端发布多元化信息,最终实现政务服务、社区服务、电子商务等功能。
三、融媒体实验室的教学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都意识到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深度赋能媒体演进。基于这样的认识,各大媒体机构开始加快推进技术领域的战略布局,各大新闻院校也开始探索建立研究型媒介实验室。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封面传媒、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共同成立了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与北大方正信息产业集团合作成立了智慧媒体未来实验室等等。这些实验室致力于推动科技时代媒体新生态的发展,对这类媒介实验室的发展评价,科研孵化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市场服务是重要的评价维度。相比而言,绝大多数高校的融媒体实验室核心功能仍然是教学辅助。随着各高校花费大量资金陆续建成融媒体实验室,如何充分利用实验室平台有效地开展教学,如何创新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将是下一阶段重要的探索方向。
(一)提供沉浸式实践教学
沉浸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主要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辅助教学,强调给学习者带来沉浸体验。虽然融媒体实验室能够实现融合内容生产的专业模拟,但是实验平台本身并不能为学生提供强大的动力。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平台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应该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沉浸式因素。
基于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使用和管理网站、社交媒体基本已经没有技术门槛的现实,可以指导学生群体创建、运营网站和“两微一端”,从而使他们的新闻作品可以得到传播。提供沉浸式实践教学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与真实媒体合作,通过链接新闻传播业界,可以使学生在完全专业的背景环境下进行内容生产,使学生接近真实的新闻制作工作。此外,与真实媒体合作还能使学生获得巨大的动力,因为他们的作品有可能获得广泛的传播,他们也有机会与媒体机构建立紧密的联系。因此,新闻院校应该切实加强和媒体行业的共建合作,探索具体的、务实的业务合作模式。此外,地方政府机关、公共文化机构等社会组织也有媒体宣传的需求,学校可以与这些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独立或协助运营政务媒体。比如南京晓庄学院实验中心就分别与共青团南京市委员会、南京市栖霞区委宣传部、南京市建邺区委宣传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等機构合作,链接融媒体实验室与“青春南京”“栖霞视点”“建邺播报”等微信公众号以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官方微博,完成了一些政务媒体实践项目[2]。
(二)实施综合性实训课程
基于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经过多年探索,各新闻院校普遍建立了新闻传播实训课程体系,包括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训、新闻摄影实训、新闻摄像与节目制作实训、版面编排与设计实训、非线性编辑实训、数据新闻与信息可视化实训、短视频创作实训、融合新闻创作实训等等。这些实训课程设置体现了新闻院校积极应对传媒技术创新与媒体融合趋势,不断推动人才培养创新的意识。不过,这种实训课程设置的逻辑是将新闻生产流程分解成单门课程,对新闻生产的业务技能进行单项训练。即使是新近开设的融合新闻创作实训,也主要集中在交互H5创意作品的制作训练上。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熟悉业务,掌握技术工具,但在使学生精通媒体方面并没有提供太大帮助。
而融媒体实验室提供了强大的专业模拟场景,使学生群体可以在一个空间内学习并体验新闻和信息产品的全流程融合生产,综合性是其重要特点。因此,融媒体实验环境下,应该整合实训课程体系,探索实施综合性实训课程,让学生在融媒体工作坊中切实掌握媒体业务[3]。比如在开展新闻综合实训时可以将整个学生群体分为4个小组,分别分配到4个工作领域:报业集团、广播公司、电视台、互联网公司,每个领域的实训时间为2~3个月,由学生在各自领域进行融合生产实践,在每个周期结束后进行轮换。这种综合实训模式需要更多的协调,也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训指导老师必须精通媒体运作,全程以新闻和信息产品为导向培养学生,学生也必须掌握不同媒体、不同渠道的表达方式,实训作品要得到行业的认可和采纳。
(三)开展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根据“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战略部署,近两年来,国内实力较强的新闻院校开始积极建设、申报国家级新闻传播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目前获批的项目包括重庆大学的“灾难事件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暨南大学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新闻采访虚拟仿真教学”、同济大学的“城市风险突发事件新闻全景报道虚拟仿真实验”、上海交通大学的“科技强国融合新闻报道虚拟仿真实验”等等。
新闻传播虚拟仿真实验是综合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建模、动画模拟、计算机网络、人机交互等技术手段,通过构建新闻事件的虚拟仿真场景让学生完成记者外采、融合新闻生产等任务。虚拟仿真实验能够拓展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4]。当前,一些国家级新闻传播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已面向社会和高校共享开放,各新闻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的融媒体实验室可以引进采用这些实验项目。各新闻传播院校还可以基于各自的专业特色,依托区位优势、教学科研资源和融媒体实验室的技术条件,自主建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比如经过地方政府的精心打造,广西“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已经成为较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消费品牌,对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展现壮美广西新风貌具有重要意义。广西高校融媒体实验室就可以探索建设“民族节庆全景报道”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四)孵化运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各高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科技创新资源要向学生开放。因此,各新闻院校应将融媒体实验室的平台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依托新型平台,紧密结合专业教育,孵化运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比如四川传媒学院充分利用融媒体实验室完成了四川省大创项目“广元三国文化旅游推介活动”,项目内容包括筹划大型网络直播推介旅游景点、拍摄制作文化旅游专题片、多渠道发布推文等等[5]。
在技术驱动和媒介演进的当下,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更需要强化创新素养,对接传媒业界变革和社会发展需求。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可以探索媒介新技术新应用,积极利用新技术,发展新应用新业态;可以探索創新内容生产,优化信息服务,比如为视障群体制作无障碍电影,为老年人群体普及智能手机等等。近两年,新媒体在商业模式、经营创收方面多有突破,也为学生创新创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融媒体实验室要主动提供平台资源,通过孵化、运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充分发挥实验室平台的作用。
四、结语
媒体融合发展大局下,新闻院校陆续建成融媒体实验室,融媒体实验室的教学效果测评和实践教学创新是下一阶段新闻院校重要的探索方向。通过梳理借鉴国内外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成功做法,研究认为融媒体实验室有效的教学模式包括提供沉浸式实践教学、实施综合性实训课程、开展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孵化运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参考文献:
[1] 杨驰原.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发展态势[J].新媒体与社会, 2015(01):64-67.
[2] 瞿文燕.高校融媒体实验室建设路径研究——以南京晓庄学院教育信息技术与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0(6):120-123.
[3] 董华.融媒体实验与实践工作坊[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189-202.
[4] 王娜,张应辉.高水平本科教育背景下新文科实验室建设路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1):32-35.
[5] 马东丽.高校融媒体实验云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以四川传媒学院融媒体实验室为例[J].电视技术,2020,44(9):1-6.
作者简介:李琳(1979—),女,广西桂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与数字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