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
通过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对民俗体育融入学校教育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回溯与述评。研究表明:回溯研究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研究内容从理论与应用两个维度展开。建议:细化理论基础,注重理论探索;拓宽实践视角,追求应用升华。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加速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党和国家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传统体育事业一度面临极大挑战。随着“世情、国情、党情”革新变化,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先后出台了系列文件强调加强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推进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基于此,本文将回顾“民俗教育”发展历程,认真梳理、分析研究聚焦点,并深入思考、总结,以期为民俗体育的稳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考与路径。
1 民俗体育融入學校教育的历程回溯
民俗体育融入学校教育是推动民俗体育长足发展的切入点,是挖掘民俗体育育人功能的应用路径,是培养民族自信、建设强国的重要战略任务。2003-2007年随着“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提出,相关研究步入起步阶段。研究重点落于民俗体育与中小学教育体系结合的理论构想与实践尝试。2008年北京奥运会圆满落幕,成功将民俗教育推向高潮,研究重心落于民俗体育进入学校的价值意义、可行性和实现路径等。随后至今,挖掘两者耦合发展的动力、机理及实操路径等一度成为热点所在。
2 民俗体育融入学校教育的理论研究
推动民俗体育融入学校教育是丰富学校体育的客观诉求,是教育革新发展的新思路,是实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战略行动。在理论研究层面,刘鲲认为民俗体育兼具政治、文化、教育等多重角色,依据自身特征、社会需求厘清其在不同领域的角色定位,是融入学校教育的前提。邓凤莲提出加快民俗体育融入学校课堂既是民俗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刘小平强调民俗体育无论是从隐于内的价值认同还是显于外的活动开展都为其融入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在充足的理论研究支撑下,民俗体育与学校教育耦合发展对两者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
3 民俗体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关注热点集中于现实困境、发展路径、校本课程以及资源开发。学者们从文化生态、博弈论等不同视域对其进行审视,阐述了不同视角下民俗体育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张弘以山西省为例构建了两者联动发展模型。李红梅以福建高校为研究对象,探讨民俗课程化在高校中的开展情况,并提出未来发展策略。通过文献整理,民俗体育课程化开展区域集中于陕南、闽北、赣南等农村地区,项目主要包括了伞棒舞、龙舟、舞龙舞狮、毽球等。
4 民俗体育融入学校教育的未来展望
4.1 细化理论基础,注重理论探索
相关理论研究大多还停留于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的两者耦合发展的定位、价值意义等表层研究,而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抽象分析。然而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体育存在其特有的哲学体系和认知体系,民俗教育的理论研究一定要立足于民俗体育的可适性,树立理论自信,扩大研究视角,依靠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等知识成就,多维度地解析民俗体育所特有的理论体系。并将其细化、深化,追求指导实践操作的价值体现。
4.2 拓宽实践视角,追求应用升华
民俗体育融入学校教育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不同阶段的任务与重心也会存在差异。笔者认为可以从不同阶段展开思考,循序渐进地解决精确到点的问题,力求由点到面、层层衔接、环环相扣,力促民俗体育融入教育的长足发展。如:前期完善民俗体育体系,为构建民俗体育学科打下基石;中期探索落实两者耦合发展的物质保障、资源保障、制度保障等保障机制;后期总结反思,升华成果。近年来,教育部极力开展传承建设工作,竭力探索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促进资源的整合与高效利用。民俗体育融入教育如摸石头过桥般一路探索,我们可以依据实际,总结反思学科耦合发展的实践历程,给予其他学科参考的同时也望在反思中进步。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