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颖
基于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體育教师要重新审视当前教学工作,在保证体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上,注重挖掘教学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促进德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实现小学体育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鉴于此情况下,本文主要对当前小学体育渗透德育教育的基本现状进行了阐述,重点对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体育德育教学策略展开深入研究。
体育作为小学教育体系重要学科,通过体育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不但能够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有着德育教育的作用。体育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应当深入挖掘德育教育元素,引导学生继承体育精神,增强学生的良好的运动品质,在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进而促进终身体育教育的发展。
1 当前小学体育渗透德育教育的基本现状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从当前小学体育德育教育现状来看,虽然部分体育教师注重德育工作的开展,但由于诸多因素所限制,德育教育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开展,仍然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要做好相关方面的德育工作,以此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内容:其一,德育教育功能没有得到重视: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和家长忽略了德育教育的功能,致使体育教学存在诸多难题,不但不利于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而且对于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阻碍。尤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被教师所忽视,在实际的小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课堂教学的内容,没有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未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二,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落后:体育教师在开展相关体育活动时,由于收到很多因素所制约,造成体育教学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思想仍然没有被彻底清除,仍然占据主导位置,并且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未能够得到及时更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难以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总而言之,小学体育德育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体育教师提高重视。
2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体育德育教学策略
2.1 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德育渗透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体育学科往往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绝大部分体育内容需要在室外进行开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够学习到相关技巧,以及简单的动作,难以涉及到德育教育内容。鉴于当前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需要引起重视,为了满足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体育教师要深入挖掘德育元素,将德育素材渗透到教学中,实现德育元素与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尤其现阶段,多媒体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要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重要性,并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进行视频播放。例如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长跑时,很多学生因为缺乏耐力而中途放弃,真正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并不多。为了改善当前这一现状,体育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中国体育运动健儿在奥运会拼搏的场面,当运动健儿身负重伤时,他们仍然不辜负祖国的重托,不负全国人民的希望在驰骋在赛场,他们仍毅然决然的坚持到最后,能够支持运动健儿走到最后,除了他们自身有着超强的毅力以外,他们代表着祖国的荣耀。通过教学视频的播放,有助于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增强学生的毅力。
2.2 开展小组合作,促进德育教学
在小学体育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想实现德育教育效果最优化,则需要注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方面的技巧。通过当前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但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让学生真正意义上领悟团结精神。通过当前这种教学思想的有效渗透,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宣传,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例如在排球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排球教学质量,实现排球教学与德育教育结合。体育教师可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通过当前这种竞赛模式的推广和应用,能够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逐渐增强合作意识,使得学生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促进德育教学的全面开展。
2.3 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德育生活化
在小学体育德育教学中,为了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体育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积极开展体育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实践活动内容,实现德育教育生活化,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教学体验,促进体育领域德育的发展。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德育内容,体育教师应当注重德育内容的开展。在进行百米障碍比赛时,体育教师可将终点设置救火现场,学生现在以消防员身份进行救火,途中所设置的障碍为救火突破的重重阻碍,进而达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实现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还需要深入挖掘德育元素,确保德育元素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在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大闸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