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类科技论文中量符号使用常见问题分析

2021-09-10 07:22齐贵亮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4期
关键词:问题分析化学

摘要:本文对化学类科技论文中量符号使用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明确量符号正确的使用规则,为提高期刊质量提供参考。以《化学分析计量》2021部分论文及作者原稿为样本,以GB 3102.8—1993《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为依据,结合编辑实践,对论文中涉及的物理量符号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包括未使用标准化的量符号,用英文名称的缩写、化学符号、化合物的中文名称代替量符号等进行归纳、分析。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明确正确的使用规则。只有作者与编辑共同努力,树立强烈的标准化意识,才能提高期刊的标准化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化学;科技论文;量符号;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4-0248-03

化学类科技期刊论文中涉及的图、表、公式及外文符号较多,正确使用法定的量符号,关系到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是学术期刊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环节。GB 3102.8—1993《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1]对化学领域中涉及的物理量的符号、定义等作了严格规定和详细说明,是基础性的国家标准,对化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业生产等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是化学学科的共同语法基础。虽然专家学者[2-5]一再呼吁,但由于长期的习惯,一些不正确的表达方式和已废弃使用的量符号仍常出现在科技论文中,不仅影响了期刊质量,而且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或误导。笔者在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化学分析计量》稿件编辑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在查阅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化学类论文中量符号表达不规范的典型事例,旨在为包括编辑同人在内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撰写论文和校对稿件时规范使用国家法定量名称和量符号提供参考,使科学研究成果能规范表达和有效传播。

一、未使用标准化的量符号

物理量的符号是科技论文中公式、图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交流,并与国际接轨,GB 3102.8—1993中列出了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中主要的量符号,它们是标准化的量符号,应优先采用。但一些作者对此不够重视,或对物理量名称理解不准确,在使用量符号时,往往根据自己多年的专业积累随意臆造一个符号作为量符号。

例如,“c——蒸馏水中的甲醛含量,mg/mL”[6]。这是公式中的符号说明,其中量名称和符号均使用错误,“含量”并非一个物理化学量,不能用于指某一特定的量,根据给出的单位mg/mL,这里应为质量浓度,而质量浓度标准化的量符号为ρ,所以该句正确的表述应为“ρ——蒸馏水中甲醛的质量浓度,mg/mL”。

又如,“湿气中气态水体积(VW)与总体积(VWG)之比等于气态水分压(PW)与气体总压强(PWG)之比”[7]。这里将“PW”作为气态水分压的量符号,将“PWG”作为气体总压强的量符号也是不规范的,按照GB 3102.3—1993《力学的量和单位》[8]规定,压力的标准化量符号应采用小写斜体字母p,而不是大写字母P。

物理化学中常用质量分数来表示物质所占混合物质量的多少,在GB 3102.8—1993中,B的质量分数的符号为wB,其单位为1,但笔者在审阅稿件时发现,不少作者仍然使用wt%来表示质量分数,如“氢氧化钠质量分数为8wt%”。这里不仅将质量分数的符号w表示为wt%,而且被错用为了单位。正确的表述方法应为“氢氧化钠质量分数为8%或w(NaOH)=8%”。

正确理解量的概念是准确使用量符号的基础,否则就容易混淆不同量之间的區别,导致使用错误的量符号。当一个量的符号与其他量的符号相同时,可考虑使用备用符号。例如,若文章中已用t作为“时间”的符号时,则“摄氏温度”的符号就不宜再用t,而应该选用θ作为其符号。

部分标准量符合和非标准量符号对照见上表。

二、用英文名称缩写代替量符号

目前部分稿件中仍然存在用英文名称的缩写词或简称表示量符号的情况。例如“根据公式MDL=t(n-1,0.99)s,计算得方法检出限为0.02μg/L”[9],这里MDL是method detection limit(方法检出限)的缩写,只能用于代表物质的量名称,不能作为量符号使用。

又如,“RSD”表示相对标准偏差,是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的缩写,同样不能作为量的符号使用,鉴于相对标准偏差没有标准化量符号,建议用标准偏差的量符号s代表主符号,以符号sr表示相对标准偏差。

另外,SNR(信噪比)、CV(变异系数)、CI(置信区间)、DW(干质量)、FW(鲜质量)、CHT(临界高温)、CLT(临界低温)等均不能作为量符号使用,只能作为量的名称缩写并以正体形式书写,其相应的标准量符号分别为RSN或γSN、Cv、Ic、md、mf、Tc,h、Tc,l。

三、用化学符号代替量符号

将化学元素符号或化合物的分子式作为量符号使用在化学类稿件中比较普遍。例如,“多金属矿石标准样品中铜、铅、锌、银的含量分别为Cu=0.264%,Pb=0.42%,Zn=0.81%,Ag=17.9%”。该句存在两处错误:(1)用含量表示具体量,含义不明确,经核实,应用质量分数wB的形式表示;(2)Cu、Pb、Zn、Ag分别是铜、铅、锌、银的元素符号,不能作为量符号用于量方程式中,其作为具体物质的符号应置于与主符号w齐线的括号中,故上句应改为“多金属矿石标准样品中铜、铅、锌、银的质量分数分别为w(Cu)=0.264%,w(Pb)=0.42%,w(Ag)=17.9%”。

又如,“消解液的化学组成为HNO3∶H2O2∶HF= 4∶1∶0.5”。这里HNO3、H2O2和HF分别是硝酸、过氧化氢和氢氟酸的分子式,用其作为量的符号是不规范的,而且也看不出究竟是质量比、体积比还是物质的量比。经与作者沟通核实,应为体积比,所以上句应改为“消解液的化学组成为V(HNO3)∶V(H2O2)∶V(HF)=4∶1∶0.5”。

四、用化合物的中文名称代替量符号

在稿件编辑工作中,发现不少作者将化合物的中文名称作为量的符号使用,例如,“盐酸∶硝酸∶氢氟酸=1∶5∶1”。这里读者无法辨别这个比值究竟是质量比、体积比还是物质的质量比,即使说明了是什么的比值,但没有使用标准化的量符号,仍然是不规范的。如果是指物质的质量比,应改为“m(盐酸)∶m(硝酸)∶m(氢氟酸)=1∶5∶1”;如果是指物质的体积比,应改为“V(盐酸)∶V(硝酸)∶V(氢氟酸)=1∶5∶1”;如果是指物质的量比,则应改为“n(盐酸)∶n(硝酸)∶n(氢氟酸)=1∶5∶1”。

五、量符号书写不规范

物理量的符号一般用单个斜体的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表示,除表示酸碱度的符号pH和表示材料硬度的符号HRC等必须用正体字母表示外,其他量符号一律采用斜体字母表示。量符号书写不规范主要包括正斜体、大小写的混用。

(一)正斜体混用

GB 3101—19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10]规定:量的符号必须用斜体字母表示,符号后不附加圆点(正常语法句子结尾标点符号除外)。部分作者在书写量符号时,常用正体形式表示,例如用m表示质量、用p表示压力、用t表示时间等。GB 3102.3—1993规定:质量的量符号为m,正体的m是长度单位米的符号。如果科技论文作者用m表示质量,而编辑也未作修改,则会引起读者的疑惑,因此上述质量、压力、时间的量符号分别改为m、p、t。另外,有一些固定正斜体的量符号同样不能误用,例如pH作为量纲一的量,要采用正体书写和印刷。

(二)大小写混用

在科技论文中经常存在量符号大小写混用的情况。例如,GB 3102.3—1993规定,压力或压强用小写的“p”表示,功率用大写的“P”表示。部分作者在科技论文中使用大写“P”作为压力或压强的量符号,如果论文中同时还用“P”表示功率,则容易造成误解。另外GB 3012.3—1993中,小写的“p”还可以表示为动量,如果论文中同时出现压强和动量时,可以通过给量符号“p”添加上标或下标加以区分,而不能随意改变量符号的大小写。

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GB 3102.1-1993规定,V表示体积,v表示速度;GB 3102.4—1993《热学的量和单位》[11]规定,t表示摄氏温度,T表示热力学温度等。如果大小写混用,则会引起读者的误解,因此无论作者撰写论文,还是编辑审核稿件,均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使用规范的量符号,提高期刊编辑加工质量。

六、量符號中角标不规范

当不同的量使用同一个字母作为量符号,或使用同一个量表示不同的值时,通常会在该量的主符号上附加不同的辅助性符号作为下标加以区分。例如,质量浓度的符号为ρ,平均质量浓度可用ρav表示,最大质量浓度可用ρmax表示,其中ρ是主符号,附加的下标av、max为辅助符号,分别为average、maximum的缩写形式。又如,GB 3102.4—1993中质量定压热容、质量定容热容和质量饱和热容的量符号均为c,为了便于区分,分别使用p、V和sat作为下标,与主符号c构成组合符号,其量符号可以分别用cp、cV和csat表示。数字、数学符号、代表变动性数字的字母、量符号、单位符号、关键英文词首字母、英文词缩写、源于人名的缩写等均可作为下标。根据国家标准和国际性的有关规则,下标有正斜体、大小写之分,使用时要注意规范。

(一)下标符号的正斜体

要正确区分量符号下标的字体(大小写、正斜体),必须弄清楚每个下标符号的含义。通常情况下,如果下标为量符号、坐标轴符号、表示变动性数字的字母,或表示几何图形中的点、线、面、体的字母时,用斜体,其余均用正体。例如,“cp、cV分别为质量定压热容、质量定容热容”,其中下标p和V分别代表压力和体积,属于变量,应用斜体,不能用正体。又如“pmax为最大压力”,缩写词max应用正体,用“pmax”表示最大压力是不规范的。又如“μs为静摩擦因数”,static的首字母s要用正体,而不能用斜体。

要优先使用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或行业通用的下标书写方法,如国家标准中的线密度ρl、面密度ρA、质量流量qm、体积流量qv、热扩散系数DT等,下标代表的均是变量,应用斜体形式;而相对原子质量Ar,阿伏伽德罗常量NA,摩尔体积Vm等,下标只是英文名称的首字母,不代表量,应为正体形式。

对于复合型下标,通常将表示量种类的下标符号置于前,其他下标符号置于后,符号之间用逗号隔开,如Vm,B表示物质B的摩尔体积。但无论是什么组合形式的下标,要求下标尽量简单明了,避免采用下标的下标形式。

(二)下标符号的大小写

下标符号的大小写通常遵循以下规则:当采用量符号、单位符号等作为下标时,其大小写同原符号;当以人名的缩写字母作为下标时,通常用大写;其他情况用小写。例如,质量定压热容cp、质量定容热容cV,下标p和V分别为压力和体积的量符号,大小写同原符号;居里温度TC、费密温度TF,下标C和F源于人名的首字母,应用大写字母表示;而原子质量Ar、摩尔体积Vm、平均速度vav、最大速度vmax中的下标r、m、av、max分别为英文名称的首字母或缩写,应用正体小写字母表示。

(三)具体物质的符号及状态不宜作为下标

GB 3102.8—1993中规定,在书写或印刷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符号时,代表物质的符号应以右下标的形式表示,如wB、ρB、cB、VB(B代表物质B),但如果是具体物质的符号或状态应置于与主符号齐线的圆括号中,不能以下标的形式表示。据此,科技期刊中常见的不规范表示方法如mFe、ρH2SO4、VH2O、wSiO2等,应分别改为m(Fe)、ρ(H2SO4)、V(H2O)、w(SiO2)

七、结语

在科技论文中正确使用量符号非常重要,它关系到科学研究成果的准确程度以及国内外学术的交流与传播,是学术期刊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环节。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系列国家标准在我国推行已有近20年的历史,经过同行编辑的不懈努力,化学类期刊在规范化和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有许多作者对使用法定量符号不够重视,甚至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导致学术论文中有关量符号的应用仍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一是作者对正确使用量名称和量符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编校人员责任心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对标准执行尚不到位。因此,要提高期刊的质量,需要作者与编辑共同努力,充分认识到正确使用量名称和量符号的重要性,规范表达科学研究成果,扩大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范围。

参考文献:

[1] 国家技术监督局.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GB 3102.8—199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

[2] 黄鹂.使用规范的量名称及量符号,提高期刊编辑加工质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406.

[3] 张海雁.应正确执行国家标准《量和单位》[J].中国计量,2016(5):23-25.

[4] 陈浩元. 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若干差错的辨析[J].编辑学报,2016(4):369.

[5] 高继红.科技期刊中量和单位的规范化使用——以化学及其交叉学科稿件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9(2):187-192.

[6] 张艳艳,贾红丽,王萍,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壁纸中甲醛的不确定度评定[J].化学分析计量,2021,30(1):93.

[7] 熊华竞,王维康,袁华明,等.加湿气体标准物质水含量分析[J].化学分析计量,2021,30(1):8.

[8] 国家技术监督局.力学的量和单位量和单位:GB 3102.3—199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

[9] 任昀,张遥奇,李娅,等.硫酸鹽氧化-薄膜电导率法测定自来水中总有机碳[J].化学分析计量,2021,30(4):9.

[10] 国家技术监督局.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GB 3101—199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

[11] 国家技术监督局.热学的量和单位:GB 3102.4—199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齐贵亮(1969—),男,山东曹县人,本科,副编审,研究方向:期刊编辑出版。

猜你喜欢
问题分析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浅谈短波同相水平天线幕的维护调整
谈数学建模时的问题分析步骤
奇妙的化学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