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以志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目标、教育方向逐渐发生变化,所有教学工作,都要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在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下,高校教育不光是要重视培养学术人才,还需要其他类型的优秀人才,如美术、音乐、体育等,都是对社会发展、建设有所帮助的重要人才类型,必须要引起相应重视。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与体育人才培养策略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今后开展的相关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蕴含了较多思政教育元素,同时也兼具了思政教育的功能,为提升教育全面性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原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已经能够较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应从多个角度出发,予以针对性调整,加大体育人才培养力度。因此,联系实际分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与体育人才培养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1 体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响应《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各个地区的教育学校纷纷开始进行变革,在学习相关精神以后,高校开始尝试创新。体育专业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专门培养体育人才,然而在以往教育中,重心往往是放在学生体育技能上,缺少对体育专业学生文化课、思想道德等方面的重视,尤其是思政教育工作,展开有效性不高,会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带来诸多阻碍。体育人才培养改革,符合现下时代发展现状,再加上高等院校扩张,为大学生自身就业,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教育部培养目标也有所改变,这些都使原本的体育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方法无法发挥作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体育人才培养改革进程,对于提高体育人才培养有效性有着重要作用。
2 思政教育与体育人才培养融合的必要性
体育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不同时也是针对各个阶段学校开展的公共必修基础课程,高校教育中也同样设置有体育专业课程,致力于体育优秀人才培养。然而,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当下高校教育中,体育人才培养,并没有结合思政教育进行,致使部分学生在思想上缺少规范,难以承担起社会建设的重要责任,甚至难以达到当前社会对优秀人才的基本需求。尤其是思政教育中所包含的竞技合作、爱国、奉献等,都是现下多数学生普遍缺少的,影响人才培养进展,同时也肯定了思政教育的必要性。这也就使得新时期下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相互融合成为一种自然趋势,对于高校教育工作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是十分必要的。思政教育与体育人才培养的相互融合,符合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意见,高等教育事业必须要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教育应该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作为首要目标,这是教育的根本,因此高校教育必须要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各个环节,体育作为重要的专业课程,也应该重视思政教育,使体育人才从思想到身体上,都能够有所成长与提升。
3 高校思政教育下体育人才培养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了解到在新时期下体育人才同样需要具备较强的思想意识与素养,对于高校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与身心健康发育都有着重要作用,需要教师引起相应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体育人才培养。
3.1 基于“大思政”设计体育课程
“大思政”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变高校原本的育人观点,重视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采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人才培养理念,加快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真正将思政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落实到实际教学中,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高校需要消除以往只要求學生掌握知识的这一狭窄教学观点,要注重结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与方针,尤其是体育人才培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学生专业技能、身心素质等都有着较大考验,更是应该全面贯彻思政教育理念,将思政教育,与体育人才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入到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加快学生三观形成,使学生能够更快认识到,自身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与贡献,逐渐滋润学生心灵,使得高校体育人才培养能够更为高效,同时也让体育课程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保证思政教育实效性。
3.2 增强体育教师的政治素养
若是想要全面提高体育人才培养效率,从思想、专业教学双重方面共同进行,体育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是不可缺少的,只有提高体育教师的个人与自我意识,才能为对学生进行引导。作为体育人才培养、思政教育推进的主导者,体育教师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思想意识,以及人才培养的自信、自觉,满足当代体育人才培养需求。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若是单纯依靠体育教师自身学习来加以提升,有效性难以保证,还需要高校从宏观、整体角度出发,针对体育教师以及一系列思政建设团队,进行全面、系统且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另外,体育课程、体育训练、思政教育必须相互结合,这与教师的自我意识存在较大关联,高校可为体育教师提供实训机会,或者是安排一系列考核,从实践角度出发,提高体育教师的应急与实际教学能力,进一步掌控整个教学进度,为学生思想与心理健康发育、个人体育专业技能提升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意观察,包括学生的个人思政水平、思想觉悟、精神品质、个人习惯、心理健康等,而后在课上可行性教育方案与策略,实现思政与体育教育的高度融合。
3.3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
思政教育在体育人才培养中的融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体育人才培养不光是要求具备较强的身体素质与个人专业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三观与思维意识,这样才能在个人发展与实际工作中发挥自身作用。因此,高校需要充分考虑到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全面性,在实践中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第一,积极宣传课程思政所取得的成效,要引导思政教师与体育教师均参与其中,思政教室、体育教师必须要亲身参与到实践以及各项管理活动中,集思广益,共同制定相互融合计划,将思政教育目标,与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互结合,共同制定教学方案,保证教育有效性;第二,围绕体育教学各部门工作,进行协同创新,在校内形成良好氛围,产生协同效应,确保各个方面的工作职能都可以充分发挥,另外为了打造更为适合的育人环境,高校还需要完善育人机制、保障机制等,为人才培养与多元教育实施创造有利条件,规避体育人才培养期间可能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第三,在体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坚定目标,发掘思政教育、体育人才培养之间的共同点,尤其是在体育专项训练课程中,发掘思政教育元素,从长远角度出发,将教育目标与思政教育相互统一,统筹规划,制定较为完善且长远、有效的教育方案,为学生综合素质与体育能力的全面提升打好基础。
3.4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全面展开教育工作
在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同一个专业学生在个体上、项目上会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是受到个人体质、学习能力、意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若是按照统一标准开展教学工作,则很难起到较好效果,甚至还会为体育人才培养带来阻碍,无法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自身特点与优势。尤其是在思政意识上,也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难以为体育专业教学提供较好支撑。为此,高校教师在进行开展体育教学时,还需要注意正视学生的个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要做到相互尊重、相互联系,才能与学生共同进步。一方面,体育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教育期间,将思政教育的相关理念逐渐、缓慢的融入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可以过渡并接受,避免硬性教育为学生带来学习阻碍,另一方面,则是要将思政教育与体育专项训练相互融合,在专项训练中,可以将集体主义教育中的相关内容融入课堂,集体主义教育主要包括尊重、关心、理解他人,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团结协作精神意识,体育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训练任务,实现整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对于排球、篮球部分的训练课程,则是可以组织进行竞赛,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并相互配合,加强思政教育力度,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打好基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教育中除了理论课程教学,现下对体育课程也有了较高关注,并且已经将其作为现下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时代发展,当前社会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如何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教育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根据体育课程与教学特点,不难发现其中还包含了较多的思政教育元素,因此可通过基于“大思政”设计体育课程、增强体育教师的政治素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全面展开教育工作等方式,将思政教育与体育人才培养加以有效融合,思想对学生个人能力与思想道德的双重教育,保证人才培养实效性。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