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与新课程改革政策的持续推进,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了现阶段教育教学领域当中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而初中阶段作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点,同样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加强初中体育教学,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体能发展,对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同样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教学价值。为此,本文将立足于实际,对当今的初中体育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探索,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在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上提供具有实质性的参考作用。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新时期下所开展的初中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体能发展,更多的还是重视与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但从目前的初中体育教学现状来看,很多初中体育教师仍会将体育教学作为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手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常常将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集中到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育动作的培养上,教学核心则是以学生的中考体测成绩为主,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通过初中体育教学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初中体育教师若想从根本上改善体育教学问题,创新初中体育教学形式,就必须重视与关注起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将教学重点从关注学生体能发展和体育成绩的提高转向到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强化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上,从而让学生通过初中体育教学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4×100m”接力跑训练时,教师就可从学生实际的体能出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4人一组的接力跑小组。首先,要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和沟通,磨合小组学生之间的感情,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其次,在学生制定好小组接力跑顺序后,教师就可从学生的整体能力出发,根据小组接力跑顺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最后,组织学生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接力跑比赛。这样一来,不但学生的体育能力能够通过接力跑训练得到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性竞争意识也能够在小组之间的沟通和竞争中得到有效培养。
2 创新初中体育教学形式,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的教育意识也愈发的强烈,新课程标准也对初中体育提出了更为明确和严格的教学要求。因此,因此,为了能够促使初中体育教学更加契合现阶段的教学要求,初中体育教师除了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外,同样还要注重对教学形式的优化,将具体的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的发展情况有机结合起来,灵活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初中体育教学形式进行创新,从而在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基本的初中体育健康知识和基础体育动作时,教师就可利用直观演示法,为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动作更加直观的感受和理解体育知识和各种体育动作的技术要领;或者,在组织学生进行障碍跑体育训练时,教师可在体育场地上画线,并在各个转折点放置障碍物,为学生创设具体化的教学情境,从而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度,从而进一步的强化学生身体素质和初中体育的教学效果。
3 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体育意识
由于体育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教学学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够将教学眼光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是要积极组织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应用到体育实践活动当中,从而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体育意识。但由于初中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期,其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年龄特征的影响和限制,并且普遍具有好奇心强、自我意识严重的特点,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问题,从而使得初中体育课外活动脱离教学。因此,为了有效的规避这种教学问题的出现,初中体育教师在组织和开展体育活动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和强化,以基础的课堂理论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对体育知识进行合理化的创新,从而在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体能发展。
例如,教师可在课程结束后,利用体育运动和体育知识为学生设置“男生女生向前冲”的趣味闯关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体育基础知识的认识和锻炼自身的体育综合素养;或者教师可在学校中组织或开展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等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团体竞技比赛中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再者,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运动比赛,利用奥林匹克精神来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育发展。
4 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下所开展的初中体育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体育教师,要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政策,全面落實与贯彻素质教育,注重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创新,从而在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遵义市第三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