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阳
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史料实证素养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是《中外历史纲要》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间跨度较大,内容较多,涉及到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笔者在授课过程中拟选取中国改革开放历程,通过比较丰富的史料呈现,带领学生准确时空定位,“重回”现场,共同回顾、感悟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案例描述:
新课导入:播放视频《春天的故事》
歌曲《春天的故事》歌颂的是谁?(邓小平)邓小平为中国做出了什么贡献?中国因此发生了哪些巨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时间及地点
思考: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后,人们在思想领域还面临什么问题?“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没有解脱,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得到解放。
虽然“文革”结束了,但是人们的思想束缚并没有得到解脱,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当其冲应当解决什么问题?(解放人们的思想)
邓小平提出在思想路线上应坚持什么?
(二)重要决策
1.思想路线
除了重新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外,会议还做出了什么重大战略决策?
2.工作重点转移
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三)历史意义:重大转折、改革开放、起点
思想由束缚转为解放,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形成性检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①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②明确了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
③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先在农村打开了突破口,最先在农村展开。
我们在上节课了解到,农村通过建立人民公社,强调绝对的平均主义,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抑制,造成了农村的长期贫困落后。
1.試行:1978年,安徽、四川,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2.推广: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
3.意义:
激发积极性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确立,农村中原有的强调绝对平均的人们公社体制显然已经不再适应农村形势的发展,必须对原有乡镇体制加以变革。
4.乡镇体制的改革(撤公社,建乡、镇政府;撤生产大队,建村民委员会)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时间:1984年
企业缺乏自主权与活力。
既然企业缺乏自主权与活力,那么就要想方设法地赋予它足够的自主权,激发活力。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意义:调动积极性,增强活力,经济发展,效益提高
(三)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形成性检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在农村试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是( )
A.广东、福建 B.安徽、四川
C.四川、浙江 D.安徽、江苏
当国内改革推进十年之后,人们逐渐对改革的取向产生了争论,究竟是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小修小补,还是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一系列战略举动诏告全世界,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一)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2、历程:邓小平南方谈话视频,依据视频材料,结合书本知识,邓小平南方谈话着重论述了哪些问题?
1.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
我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学习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进而限制和否定市场的作用。在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以其快速动员、整合社会资源并集中用于关键部门的重点建设的优势,在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门类,中国经济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我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增多,计划经济体制的那种决策高度统一排斥市场作用,只靠行政命令配置资源,搞平均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对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比较早的就有了准确、科学的认识,他比较早的提出资本主义可以搞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同样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2.中共“十四大”—确立目标
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基本框架
4.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理论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92年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短短三十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道路。
(三)伟大成就(图片资料)
1.增速9%,世界最快
2.总体小康
形成性检测
中共十四大后,“下海闯市场”成为人们日常话题的重要内容,这与中共十四大什么内容直接相关?()
A.开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决定设立深圳、珠海、厦门为经济特区
案例反思: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这堂的教学中,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一些基本的史学学科素养,特别是史料实证的素养,同时试图与同学们依据史料合作重构改革开放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
(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教学思路构建清晰,教学中努力摒弃一些应试思维。
2.教学过程不做作,完全符合史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基本不给学生先有概念,而是在每一个重要知识点之前都给学生相关的史料,让学生从史料中得出结论。
3.注重科学严肃的历史态度的养成。通过史料、专题片等形式引领学生回顾在紧要的历史关头,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审时度势,毅然决然地做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大战略决策的。通过对这段恢宏历史的回顾,感受、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勇于创新的大无畏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