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探析

2021-09-10 19:24雷真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

雷真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确保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等事件中能够形成本土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换而言之则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去分析与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之后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在两者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不仅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发扬,也有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与重构。可见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与底蕴,两者存在一定的文化共通。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推动了传统文化转型,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进一步升华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蕴。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发挥出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便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对其中的传统文化基础进行探讨,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5-0015-02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提出的关于人类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在该理论的引领下,俄国于20世纪初取得了“十月革命”的最终胜利,也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进入全新纪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五四运动”时期得以传入,在1938年10月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由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具体来讲便是将俄国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本土历史、文化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特色的全新理论,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在我国土壤中扎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与思想基础

我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思想文化,同时伴生了先秦百家子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不同时代的学说,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比如,“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句;“实事求是”一词出自于《汉书》,主要是东汉史学家班固对汉景帝之子刘德严谨治学态度的一种赞扬;“与时俱进”一词出自于《周易》中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形成的结论;“以和为贵”则出自《论语》,其中认为和谐是社会最理想的状态,等等[1]。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都与传统文化密切结合,以此为基础才能发挥出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从这一点也能够看出,马克思主義中国化价值能否得到体现,前提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能否找准共通之处且将之发扬壮大。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融通性特点,从历史表现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与中亚各国的文化都有过完美的融合,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都以“海纳百川”的姿态积极汲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二)共产主义理论与“大同”思想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共产主义社会有着清晰的描述,并提出了几点原则性设想,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其中初级阶段中私有制会消亡,公有制得以建立且逐步消灭阶级;而高级阶段中三大差别消失,社会分工各尽其能、按需分配,普通民众成为社会主人。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同样描绘出了“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愿景。在《礼记·礼运》当中有记载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近代掀起太平天国运动的洪秀全提出的“天国”、康有为提出的“极乐世界”以及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等思想,均反映出了前人对“大同世界”的向往[2]。其主要内容为:经济方面,民众实现共同富裕;政治方面,人人实现平等且均为国家主人;社会生产方面,按劳分配、按需生产;道德方面,人人自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形成的影响

(一)推动了传统文化转型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部分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属性。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封建社会留下的糟粕传统文化也需要被“打破”,因此在这一背景下传统文化有必要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部分,同样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也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才能站稳脚跟。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儒家文化的核心地位不可动摇,而马克思主义提倡理性与科学,而传统文化中倡导的“仁爱”“以人为本”等内容又与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精神相符,可见传统文化既有封建官本位的糟粕文化,也有一定可取之处[3]。五四运动之后,“德先生”与“赛先生”得到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扬,中国共产党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彼时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农耕文明,所以自古以来我国便崇尚“耕读传家”。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体系,极具吸引力,而中国共产党巧妙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农业文明相结合,形成了抗战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而且逐步推行以农村为起点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属于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很明显汲取了这一精华部分,摒弃了封建思想糟粕,提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受到人民的拥护[3]。

(三)升华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蕴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有机结合,诞生了新时代民族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的有力弥补,推动了物质科学研究的发展。在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引领下,广大中国民众怀揣着极大热情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进程中,逐步走进我国人民的内心,为我国带来了科学的发展观念,同时明确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辩证唯物主义,最重要的是衍生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一系列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成果,指引着我国迈向崭新时代。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一)主旋律文化与多元文化同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不仅要继续弘扬主旋律文化,同时更要保持文化的多元发展。对主旋律文化与正能量进行大力弘扬,能够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党理论研究与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重要地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有正确方向指引。同时,现代社会的发展必然需要不同的文化涵养,因此也要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发展[4]。

(二)文化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同等重视

由于受制于时代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不同时代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而我们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当中,不乏大量崇尚自然、敬重文学的思想文化,但同时也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与时代不符的糟粕文化,所以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中应以科学态度面对,对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部分大力弘扬。同时,还要确保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保持时代特性,树立开放进取的思想观念,积极汲取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融合时代发展元素,实现传统创新,平衡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特点,引领其实现可持续性的现代化发展[5]。

此外,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传统文学、艺术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形成深远影响,所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还需要对传统哲学进行辩证重构。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早已扎根于每一位中国人的内心且深刻影响着生活习惯与行为准则,其直观性与朴素性的特点也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哲學缺乏科学实证。而作为基于现代科学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有着明显的实践性、科学性特点,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让我们确定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重构的指导思想,并且获得了更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从而积极发扬传统哲学中的精华部分,摒弃糟粕部分,促进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方式方法等方面实现全新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契合,并且在发展中逐渐实现文化融合,可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研究与实践的理论导向,更是一种价值层面的文化精神。虽然从过往的文化研究理论来看,用一种全新的外来文化去改变旧的社会制度,必定要打破旧文化的禁锢。但是马克思主义还需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碰撞与磨合,才能更符合中国民众的文化接受期许,进而形成文化自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也要紧随时代变化而革新,其中的价值观也要与现代民众的思想文化建设相互融合,汲取人类文明成果而构建面向全人类、未来社会的民族文化,进而推动我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洋,王春阳.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分析[J].文化学刊,2018(12):73-76.

[2]邵逸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双向互动关系[J].汉字文化,2020(16):179-180.

[3]胡华田.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维度[J].武夷学院学报,2020,39(07):16-20.

[4]孟桢,吴纪宁,戴圣鹏.历史与现实: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道路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20(02):36-42.

[5]毛升.传统文化现代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1(04):112-118.

(荐稿人:王有信,西北政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导师组组长,副教授)(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我的女巫朋友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