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娜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改背景中学生的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高考的改革,传统的作文课教学策略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语文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作文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让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成为老师实施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的一个观点,才可能真正在具体实施作文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寻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动创新思维去带动学生写作文。以“建构式生态课堂”为教学理念,优化常规教学模式,提倡教师为主的同批同改批改模式,让学生敢写作文,让学生能写作文,让学生能评作文。
关键词:新课改;作文;教学;对策;“建构式生态课堂”;同批同改
传统的作文课,我们一般采用“指导——作文——批改——评讲”的刻板被动的四部曲训练模式,很少考虑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学生没有写作的欲望,只是应付了事,根本达不到教师所期望的效果。而《课程标准》在写作这一项中是这样要求的:“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有意识地考察写作的目的和對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要做到这样,就得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1、平时缺少练笔。高中生由于课业繁重,休息时间也少,几乎腾不出时间出来写作。很少学生有写日记的习惯,这不利于学生语言思维的形成和叙事能力的培养,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没法及时记录下来。就连老师布置的几则摘抄,也只是为了单纯完成任务胡乱抄写几句,从字迹就可以看出。
2、缺少必要的知识素材储备。学生很少有时间看课外书,自然就很少从中获得必要的写作素材。没有素材,自然很难在文章中体现出经典的具有说服力的事例。而且很少做读书笔记,自然就不能让自己看过的东西被及时记录下来,看过的东西更多只是转瞬即逝,不利于典型事例和优美语言文字的再现,自然就学不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优美文字和精妙构思,不利于学生写作基本功的积累。古人道“厚积方能薄发”,俗话亦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只有储备了大量的知识素材,才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
3、缺少必要的作文方法指导和基本功训练。学生在作文的写作方法上还很欠缺,很多同学在如何写作文上还比较迷茫,无所适从。好多老师认为,作文方法指导和基本功训练过于繁琐,耗时伤神,且见效不快,对于这些方面的教学,有的老师浅尝辄止,有的老师甚至根本不训练,而真正写作文时,学生缺少必要的语言积累。缺少方法指导,也是学生怕写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
4、态度不正,抄袭严重。作文课上,教师要求一般比较松懈,学生应付心理较强,他们很少自觉的完成写作任务,写作态度极不端正。一有写作任务时,他们第一时间不是去构思,而是去寻找所谓的捷径,翻阅作文选、去网络上搜索相关的文章,然后要么复制网上的作文,要么抄袭作文选中的桥段,东拼西凑,敷衍了事,这些都是目前作文教学和学生写作中的诟病。
5、高中语文作文缺少感情,表述苍白无力。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并且能将作者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样的文章堪称好文章。而好的文章能够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共鸣,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渗透自身的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抒发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能力,从生活中有所感悟,但纵观目前高中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无力、表述苍白无力。这说明学生在写作时缺乏感情的渗入,这与教师平常的教学有关。所以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时,必须教会学生如何感悟、如何融入思想感情,而不是简单语言组织。
二、努力优化作文教学的对策
(一)更新教学理念,让学生敢写作文。
“建构式生态课堂”是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学起点符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切,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运用恰当,学习活动设计合理,学生在师生共同营造的适宜的课堂生态环境中,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
“建构式生态课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当前的作文课堂上,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写出个性,抒发真情,力求做到情感开放,减少约束。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不妨也可以这样说:只有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情趣,享受到作文快乐,才是真正的作文,才能让写作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至于“真”,达于“善”,臻于“美”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体验”,作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习作中享受到体验的愉悦,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从而达到个性的张扬。
(二)优化常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写作文。
1、激发兴趣。
(1)教师个人的语言感染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魅力,尽可能用优美的语言、妙语连珠的词语吸引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感悟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好的语言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
(2)鼓励学生大胆写。开始时,可以强迫学生写日记,每天一篇,规定字数,可以创作,可以摘抄,可以点评;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状物;可以说明,可以议论;可以写景,可以抒情;可以写老师同学,可以写亲人朋友.可以写球星歌星;可以写家里的一只狗,可以写窗外的一棵树。
(3)教师及时表扬。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写作动向,及时发掘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表扬,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让学生不断从作文中找到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
2、有序训练。在指导作文的时候,老师要把方法教给学生。过好“审题立意、选材定体、结构层次、语言、书写”五关。学生掌握了作文的基本方法,就可以写出规范的文章。随着训练的增加,学生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自己所长,写出富有个性特点的文章,并不断提高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3、勤练基础。教师要狠抓作文基本组成部分的积累。作文的基础主要分为词语、句子、构思、表述四个方面。而为使此四个方面能力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必须认真做好一件事情——加强课外阅读,用大量的课外阅读来促进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狠抓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
(1)词汇。要求学生每天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词汇,包括注音、解释,注意其感情色彩的把握。教师加大检查力度,可采用定期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督促学生做好必要的积累。
(2)句子。句子是组成一篇文章的重要成分。一篇成功的文章就是由很多句成功的句子组成的。准确地判断优美的句子,及时地做好摘录,然后通过自己的多次诵读、记忆,最终变别人的语句、别人的文章为自己的语句、自己的文章。
(3)构思。鼓励学生多看有内涵有档次的小说,尤其是中国古典名著和世界文学名著。伟大作家的精妙构思对学生作文中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而醉心于小说中精彩构思的同时,作者的思路与写作方式已经潜移默化地深入了學生的脑海。
(三)提倡教师为主的同批同改批改模式,让学生能评作文。
以教师为主的同批同改是以教师整体把握为主,从“挑选样本”到点评示例,到集中指导讨论评改,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的评改主体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待进一步培养。这种自主评改模式适合培养高一的学生,对于写作理论还处于懵懂状态的学生是有非常有益的。
1、师生同批同改,让学生真正成了作文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的行列,并且能与教师就自己的文章进行合理地评价,评语不单纯取决于教师的偏好,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师生同批同改,让教师成了导演。即为教师创设了一个参与学生创作的机会,对教学的得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获得了更为深入的反馈。这是变“一言堂”为“多言堂”,使教师的职责由“主管”变为“协管”,充分发挥了教师适时点拨的作用。
3、师生同批同改架起了一座沟通、融合的桥梁,使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这让学生参与批改的全过程,在批改、讨论及总结中达成共识。
4、同批同改,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效率。很多同学在作文写好之后,马上进行交流、讨论,有的甚至未交就自行重写。使抄袭作文,写应付作文的现象没有了,人人都想争做下次的优秀“样本”,这便营造了一个浓烈的学习的氛围,不但作文课上争鸣,在其它课上也是讨论声不断。
5、同批同改健全了学生的人格。经过同批同改,学生爱思考了:不但敢提问题,而且善于提问题;不但创造性地提问,而且还会创造性地去做。此种方式有利于确立批改目标,有利于修改点评,理论导引;有利于选典型作文让习作者朗读,并根据写作要求准备发表批改建议,读完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并让习作者介绍自己审题立意的方法;有利于运用评改指导方法,再次修改。经过反复激烈的讨论后,大家意见逐趋统一,有利于教师前期训练指导,让学生的作文在谋篇布局、结构安排、遣词造句等方面更上新台阶。
6、让学生充分参与评讲。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一般的做法是老师交代总体情况,然后宣读几篇,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好的做法是,在学生自己批阅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推荐好的作文,在全班宣读,并谈对这篇作文的认识、值得学习借鉴的方面等,最后评出本次最优秀的作文。对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这样做,比老师一人做出的评价更全面,学生积极性会更高,印象会更深刻。
三、结语
总之,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作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关系到学生的前途。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主导者的教师,必须将作文教学放到学生整个学习阶段中去。明确其重要性,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指导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主动性,积极主动地开展作文教学。同时要认识到作文教学要想取得成功,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教师要狠抓基础,狠抓积累,狠抓课外阅读,稳中求进,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孙爱锋.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作文成功之路,2013
[3]范桂芝.高中作文教学策略简谈[J].科教创新,2013(02)
[4]王亚丽.新课改下的作文创新教学实践与反思[J].新课程学习.
(重庆市彭水县彭水第一中学 409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