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润妲
摘要:现代教育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如何利用好现代教育资源如信息技术做好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就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作了主要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道德与法治;应用
前言:
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能有效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道德与法治课堂知识以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展现,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对这种知识点的理解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学生只有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加强对自身的要求,成为守公德、有品德的优秀人才。
一、利用信息技术普及法律知识
很多教师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给主课课程,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时只是把课本上的知识大概串讲,并没有進行深入讲解,导致学生也会忽视自身素质的发展。加上教师传统的“大满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枯燥无味,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大大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但是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沉闷的知识点以图片、视频以及音频的形式为学生展示,学生感到好奇,注意力集中,对知识点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入。
例如,在为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的法律知识普及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知识点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现,比如播放一些青少年犯罪的实例,然后让学生们进过短暂思考后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感悟,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意识到了法治的威严性,教师还可以就相关案例列出涉及到的法律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印象。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普及法律知识的小视频,让学生全方面地认识法律,充分意识到法律的不可触犯性,认识到触犯法律的严重后果,从而对法律怀揣敬畏之心。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爱国精神
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各国也变成了命运共同体,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信息化,不可避免的各国文化相互渗透,贯通,越来越多的国外文化渗入,对于缺乏对社会和世界基本认知的小学生甚至年轻一代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开阔了国人眼界的同时对他们的祖国情怀造成了冲击,崇洋门外成为热门话题,人们向往着国外文化,淡化了祖国情怀,所以提升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非常重要。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同学们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首先我们要明确信息学科在人文精神熏陶中的作用,要积极探寻在教学中二者有效融合的教学方式,可应用史学教学、比较教学、探究教学、直观教学等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融爱国主义教育于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书籍中,有许多是关于革命英雄人物的成长故事、奋斗经历和英雄事迹。这些内容的全面领会,对于正处于思想、人生价值成长期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关系到孩子今后将以怎样的人生观去面对社会,能否承担起社会主义的建设重任。将信息技术引进到这一主题的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方式的多样性、内容的广博性的特点,以英雄故事、事迹、经历为资源,信息技术为载体,潜心挖掘这些名人内涵,使“英雄教育”资源数字化、形式信息化。
例如,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播放一些影片或者纪录片,通过影片的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在播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劳作的视频后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近代史的纪录片之后学生会受到当时的英雄人物不畏牺牲、用于抗战、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后,树立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让学生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每个人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关,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可以树立学生不惧强权、以大局为重、敢于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另外教师可以同学生展示一些国内文化深入国外日常生活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了解文化相互渗透的意义,从而树立正确面对外来文化的观念,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情境
引入情景进行教学是很多教师管用的教学方式,从事道德与法制教育的教师也可采用这一方式进行授课。通过信息技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加深入了解到所学内容,教师作为校园情境的创立者,可以通过多媒体体为同学们播放一些经典案例,让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如碰见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等等。通过创设情景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让学生有参与到课堂的欲望,在思考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锻炼,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进行“讲责任、奉献社会”这一章节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加直观感受到承担责任、奉献社会是实实在在的,不是空虚的,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视频案例,如感动中国人物、时代楷模的事迹,如秦玥飞的事迹就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踊跃参与讨论,最后归纳出:他是一个有奉献精神的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承担责任不计代价和回报,值得我们学习。然后教师可以把眼光拉回身边,引导学生看看我们熟悉的校园有哪些人为我们的成长承担着责任,学生开始热烈讨论,最后发现有教师、有保洁阿姨、食堂的员工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避免教师一言堂,既能实现学生的知识需求,又能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参与和体验课堂中使自己的思想品德得以升华,法治素养得以提高。
总结:
小学阶段是以德树人的重要时期,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改革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现阶段将信息技术应用与课堂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需要教师重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价值,并合理融合开展课堂教学,这样才能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高效,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出最大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钱艳.浅析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开展[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184.
[2]江妮.探索信息技术助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途径[J].华夏教师,2020,(33):57-58.
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实验小学排头校区 福建省龙岩市 邮编 3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