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不二法门”

2021-09-10 07:22:44陈嵘
教学博览 2021年2期
关键词:领悟感情教学内容

陈嵘

“不二法门”是佛教用语,是佛教南宗禅的思想核心。“不二法门”的核心理论是非逻辑的,是不可描叙的,以不立文字为根本,排除一切差别境。“不二法门”作为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最高境界,破除分别智,超越主客二分模式,超越有无的分别。因为佛理高深,是语言不可传达的。说出来的那个理已经不是原本的那个理,已经是改变的理。如果说佛理是“一”的话,说出来的已经不是“一”,而是“二”了。禅师们回答弟子对佛理的追问时,往往用似乎豪不相干的“柏明子”或是“中庭月”一类的话来回答,不直接回答。因为说出来的那个佛理已经不是佛理了。这就相当于一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不明说,而是借一些其他的物象来表达一样。

佛学理论与语文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是什么新鲜事。佛教对文学的影响比比皆是,诸如王维被称为诗佛,苏轼身上也不乏儒释思想。一部《西游记》记叙的就是取经的故事。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及宗教”的理论。王松舟先生指出语文教师禅佛之心。禅者大也,深也。基于语文教学的特点,王松舟先生在此强调的是语文教学大的视野,深的视察。如禅佛般阔达深邃。语文教学要如探秘佛理般需要“悟境”。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中有“不二法门”。

语文教材是由单篇的文章组成,不像其他学科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潜藏在教材内容中,需要教师“悟”出来。张老师来教某篇课文是这样的,李老师教某篇课文又变成了那样。因为各个人的“悟境”的不同。那到底什么才是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呢?说得出来吗?还真说不出来。既然说不出来,是不是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就是虚无缥缈无可把握的呢?又不是的。就像佛理尽管高深,毕竟还是有佛理存在,可是又说不出来,说出来的又不是那个真正的佛理。一篇课文有没有教学内容,当然有,到底把什么作为教学内容,你是说不清楚的,说出来的那个教学内容,不见得就是真正的教学内容。何以见得呢?语文教学领域有许多的大师大家,这些大师大家是不可复制的,就是同一位老师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面对不同的人上同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不尽相同的,他说的话也不尽相同。所以这个教学内容还真是难以说清楚。那又该如何来确定教学内容呢?“不二法门”对我们有启迪,就是“无边见”。“无边界”启迪我们教学内容是一个混合体,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各种因素占比多少,谁主谁次,不确定,要由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定。具体讲,影响教学内容“悟”得的因素大致有作者的意图,编者的意图,教者的意图,文本语言的所指与能指,学生的就近发展区等。“无边见”的思想提示我们,要将这些意图,这些内容统一整合起来,形成一个适合学生就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我们不能单独的根据某一方面来确定,也不能强调某一方面来确定,而是将这些方面有机的组合起来,确定。

二、“读”中有“不二法门”。

语文学习离不开读,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注重读。读是对学习对象的观照,读是对感情的把握。读出感情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读的基本要求。问题又来了,你能告诉学生要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吗?你能告诉学生怎样才是读出感情吗?你能说得出来吗?显然说不出。读很显然得读出感情,但读出什么感情,怎样读才算读出了感情,我们又对学生说不清楚。怎么办呢?“不二法门”的思想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读出感情也需要“无边见”。需要把各种因素柔和在一起,产生一种综合的不同于其他的感情。就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一样,如盐溶于水中。盐在那存在着,但你既看不见也摸不着,要品味产能知道。如何品味出感情呢?得去揣摩作者的感情,看看文字的描绘传达出了什么感情,自己在观照这段文字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将这几种感情综合在一起,融入到自己的声音中,这就形成了朗读的感情。当然,这种感情还不是变动不居的,也许情景不同,心境不同,年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情。所以语文教学也好,英语教学也好,都會运用一种手段叫创设情景。在那种情景中学生才会产生那种感情。这样说来谋篇某章该用什么感情来读怎么能用语言说得清楚呢?就相当于不二法门中的一,一是说不出来的,说出来了一就不是一了,就变成二了。但这个一又不是虚无缥缈,无从把握的,它又确确实实的存在中,这一就是各种综合起来的存在,是其中的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的,分不出彼此,分不出哪是作者的感情,哪是我的感情,只能是“无边见”。

三、语文学习方法的运用需要不二法门。

“法理高深,唯悟当行。”对于高深的法理,只能运用“悟”的方法得到,禅师的讲解是不能代替弟子的悟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师的讲解是不能代替学生的领悟。语文课程标准中领悟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各个年段目标中,阅读教学板块都有关于领悟体会的具体要求。问题是怎样领悟体会呢?这又是个说不清楚的问题。说不清楚是不是领悟就没有规律可循呢?又不是?这就相当于南宗禅的不二法门,“无边见”。学生的领悟受着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体,无法一样从中分别出来。首先是文本的影响。语文的学习,首先我们观照到的对象是课文,课文中所描绘的事实,脱离了这个事实谈领悟是无本之木,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对文本的感受,个人之间又是有区别的存在,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次对内容的领悟还要受学生阅历,知识储备的多少,心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同样的文本,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一样的体会。对文本的体会又要受到作者的影响。作者创作这篇作品是基于什么目的,是想表达什么感情,试图引导读者也做同样的感情。我们阅读的时候产生共鸣就是这种情况。同时还要受文本“所指”与“能指”的影响。尤其是“能指”。一篇文章,作者创作之初可能没想到那么多,但无意间创作出来的作品却蕴涵着更丰富更深刻的内容,是完全有可能的,有时候甚至要等到作者都辞世多年,作品才被人们认识才被人们接受。就是因为作品的“能指”范围是广大的,只是限于当时的条件,我们还没有认识到而已。像《红楼梦》创作的意图就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所以教师课堂上应该尽量少说话,因为学生的体会理解是我们代替不了的,我们说出来的既不是作者的理解,也不是学生的理解,我们说出来的只是我们自己的理解。我们能够做的是创设多一些情景,在文本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之间搭建起桥梁来,让学生从中有所领悟。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上屋小学,广东 深圳 518108

猜你喜欢
领悟感情教学内容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多么痛的领悟
带着感情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带着感情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海峡姐妹(2016年6期)2016-02-27 15:20:56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中国卫生(2014年5期)2014-11-10 02: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