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研究

2021-09-10 07:22昝瑛瑛刘轶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育路径劳动教育新时代

昝瑛瑛 刘轶

摘要:奋斗精神的培养始于劳动教育,面对高速发展、瞬息万变的社会,新时代大学生只有具备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艰苦奋斗的劳动能力,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因此,高校应紧抓大学生劳动教育,培育具有创新性劳动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本文着眼于大学生劳动教育,从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出发,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和价值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短板,提出了几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7-0027-02

奋斗精神的培养始于持之以恒的劳动教育。劳动是一切存在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劳动。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热爱劳动习惯的教育。新时代下,社会主义学习的劳动教育是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是劳动与教育的有机融合,而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本文以大学生工作教育为切入点,分析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指出了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

(一)培养劳动精神,传承优良传统

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讲到,商品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就是劳动。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提高社会生产实现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唯一办法。因此,在高校大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能让大学生认识到劳动的创造意义,真正认识到劳动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唯一方式。

(二)培养劳动精神,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劳动精神是新时代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是现代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至关重要,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健康的三观对培养劳动价值观养成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以劳养德,让大学生掌握劳动的真谛,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培养劳动精神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需要人才更有理想、有担当、有恒心。创新源于实践,只有勇于实践才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创新。在不同的劳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现劳动成果创造性转化,通过劳动创造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短板

(一)高校劳动教育体系不完善

一方面,目前有些高校虽然已经展开劳动教育,但是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可能有失偏颇。有些高校将强加给学生的活动称为劳动教育,殊不知这种强制性的行为与劳动的真实意义相差甚远,体现出了对劳动教育内容理解的片面化。另一方面,虽然有些高校已经展开了劳动教育课程,但是完整的课程体系尚未建立,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构建以劳动教育课为主,相关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对劳动教育以及达到预期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劳动教育形式化

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高校通过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体力劳动就认为达到了劳动教育的目的,缺乏其他的校外实践环节,与劳动教育本身所想达到的目标发生背离。另外,有些高校仅仅通过课程讲授的方式来进行劳动教育,浮于表面,缺乏实践,忽视了劳动教育最本质的要求———劳动,有育无劳,纸上谈兵。

(三)劳动教育趋向功利化

有些高校甚至不会开展劳动教育课,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考察才会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所谓的劳动教育课,或者举办一些劳动教育的专题讲座,倾向功利化。把劳动教育功利化之后,劳动教育本身就变得不合理。劳动本身具有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如果劳动教育都趋向功利化,就难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三、加强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明确劳动目的和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认知,引导学生积极劳动

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最主要阵地,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认知发挥着重要作用[1]。一方面,高校应该坚持“高定位,新形式”的原则,向大学生积极宣传普及劳动的价值及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微视频、知识竞赛、讲座交流、师生互动等形式,把劳动理论与大学生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劳动的目的和意义,学生只有对劳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内化于心,才会外化于行。另一方面,理论培训必须与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相结合。高校应从生产技术、劳动知识、工作基本技能等方面把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发展结合起来,锻炼学生发现、思考、解决的能力,端正大学生的劳动态度,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落实教学计划

高校要明确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落实教学计划[2],找到正确的指导方针,引导大学生认识劳动的时代价值,丰富劳动教育内容的层次性、选择性和多样性,增强学生的劳动和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得学生劳动意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高校要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经费在劳动和实践教育上,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通过建立与社会紧密合作的机构,充分利用校办企业、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推动实践活动。

高校还应实现多元评价,健全评价体系劳动,完善劳动教育的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评价方式多样性,强化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效果,要实施过程性评价,建立分层评价体系。

高校还要加强劳动纪律管理,要完善劳动教育的监督和考核评价机制,把劳动成绩与综合测评挂钩,加强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学习及实践教育的长期觀察与监督,制定统一的监督评价机制,在监督和考评中,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意识。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劳动精神和劳动模范精神,激发劳动情感,塑造劳动意志

历史中体现优秀劳动精神的典范不计其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并不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学习古人运用智慧与劳动勇于开拓创造崭新未来的伟大精神。高校应当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劳动精神的积极影响,多途径、多方式、多角度组织大学生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劳动精神,激发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劳动情感。学校各部门应当与时俱进,除传统的宣传手段以外,还应当通过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等途径进行宣传教育,激励学生向劳动模范学习,以源源不断的劳模精神锻造大学生的劳动意志。

(四)多方通力合作,营造良好氛围,加深劳动教育认同

新时代社会环境复杂多变,高校要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必须重视劳动环境和劳动氛围的营造。因此,高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在硬件设施上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给予支持,丰富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形式。在家庭方面,家长应当及时与学校沟通,积极配合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培育孩子的劳动习惯,锻炼其劳动能力,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各级教育部门可以运用媒体等舆论手段,树立劳动典范,利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大学生通过劳动实现人生价值,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合作,才能织密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网,创造一个具有积极劳动性的教育大环境,才能提高大学生劳动精神的渗透力和作用力,使劳动精神自然而然地成为大学生的行为自觉和行动追求。

(五)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拓宽劳动教育渠道

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劳动实践活动的规划与实施[3-4]。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拓宽劳动教育渠道,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交流学习,激发大学生积极主动投身劳动的兴趣和意识,让大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5]。另一方面,高校应进一步拓宽实践活动领域的覆盖范围,丰富实践活动的类型,加大普及面,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积极分享经验与收获,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其中真正获得幸福感。

四、结语

总之,面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高校应明确劳动目的和价值,树立正确劳动认知;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劳动精神和劳动模范精神,激发劳动情感;创新劳动教育方式,多方通力合作。同时应避免高校劳动教育的形式化,避免趋向功利化,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劳动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岳海洋.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03):100-104.

[2]汪欢.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四条新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04):130-133.

[3]房金秋.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9(07):117-121.

[4]张庆亮.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06):35-40.

[5]张燕平,朱志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内涵及实施路径探究[J].教育评论,2019(03):93-96.

(荐稿人:赵华伟,齐鲁工业大学金融学院互联網金融系主任,教授)(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教育路径劳动教育新时代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民族文化传承的家庭教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