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黎明
2020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余梦伦荣获2020年度“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奖,这一奖项是“国际宇航联合会”专门为表彰世界各国对推动空间科学技术进步和航天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设立的大奖。我国航天领域很多人获此喜讯,纷纷称:“余梦伦院士获此殊荣当之无愧。”
余梦伦院士是我国著名弹道设计专家、我国运载火箭弹道设计的开创者之一,几十年来,他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的设计、发展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尤其从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到嫦娥奔月、“天宫”太空牵手……余梦伦带领他的团队为中国进入太空的每一步都设计出了最美的飞行轨迹。他的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大奖。
学习刻苦勤奋,立志献身祖国科研事业
余梦伦祖籍浙江余姚,1936年出生。余梦伦的父亲是个有闯荡精神且很勤奋的人,他原本在老家浙江余姚务农,后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到大上海谋生,由于读过几年私塾,几经周折进入一家西药房当了学徒,刚开始既不懂药学知识也不会英语,但他知道,要在这里干下去,必须尽快学会这方面知识。于是,一边工作,一边见缝插针学习,下了班挑灯夜战更成了家常便饭,硬是凭着这样一种不怕吃苦的精神学会了英语,并考取了药剂师证。尽管如此,余梦伦父亲仍不断学习。余梦伦从记事起,就看到家中到处都是医学和英文书籍,父亲一有空便与书为伴。正是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余梦伦上学后学习很用功,从小学到高中成绩在班里始终名列前茅。1955年余梦伦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来到北京,余梦伦顾不上欣赏这座历史古城的优美风光和人文胜景,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如饥似渴地投入到学习中,每天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成了他的生活常态,尤其在图书馆里,常常是闭馆时才恋恋不舍离开的学生。3年后,余梦伦开始专攻计算数学,曾受教于周培源、丁石孙两位科学大家,在校期间他还多次聆听了钱学森的学术报告。科学大家们渊博的知识,深深影响着余梦伦,敬佩之余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加倍勤奋的学习,争取将来也成为一名有造诣的科学家,献身祖国科研事业。
1960年,余梦伦大学毕业,当时国家国防建设急需人才,成绩优异的他,被分配到组建不久、钱学森任首任院长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前身),穿上军装,开始投身到我国国防和航天领域的弹道设计中。
投身弹道设计,屡担重任攻坚克难成果丰硕
成为部队科研工作者后,余梦伦一边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一边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很快便能承担起领导分配的任务。1960年11月5日,我国东风一号导弹发射成功,这让参加工作不久的余梦伦备受鼓舞,也大大激发了他的科研热情。没多久,通过对东风一号导弹发射数据的分析,他提出了“三维弹道运动方程”。这一方程的提出,改进了弹道设计方法,保证了落点精度,为我国火箭弹道设计打下了坚实基础。一位24岁的年轻人能取得这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令研究院领导和前辈们对他刮目相看,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不久,为了更好地集中人才搞弹道设计工作,单位专门成立了“弹道组”,余梦伦成为组员之一。
1965年,根据中央统一安排,国防部五院由部队编制改为地方编制,余梦伦和战友们虽然脱下军装集体转业,但所有工作依然不变,余梦伦仍在“弹道组”从事弹道设计工作。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组织安排余梦伦参与我国卫星运载火箭的弹道设计。运载火箭的弹道设计,由于精度要求高、计算量大,被称为火箭发射设计中的灵魂,因此如何设计出既省时又能提升火箭运载能力的优化弹道至关重要。接受任务后,余梦伦废寝忘食地查资料、做计算,经过反复研究,很快制定出“小推力弹道方案”,通过推力程序优化法,使火箭运载能力提高了25%。这项突破性技术成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此后,余梦伦屡担重任。1984年,我国需要发射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当时因一些特殊原因,设计出来的弹道方案不够理想,要么安全性不高,要么不在测控范围内,于是余梦伦连轴转了数日,最终设计出一条最优弹道,成功解决了原有方案的不足
1985年,面对高空风对火箭飞行的影响这一技术难题,余梦伦设计出“高空风弹道修正方案”,为解决这一难题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余梦伦以自己的原始研制记录,有力批驳了美国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抛出的所谓“中国在卫星发射服务中从美国获取了高空风弹道修正黑路”的传言,在世界航天界以正视听,维护了祖国声誉。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接受发射外国卫星任务,刚起步时出现了火箭产生的运载能力不足问题。针对这一情况,余梦伦大胆提出“火箭总体参数和弹道一体化设计的弹道方案”,为一年半按时实现对外发射合同争取了时间。这个设计方案为我国成功发射外国卫星提供了保障,后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航天事业中,余梦伦所做的弹道设计工作是用数字征服太空的工作,每一个计算数据都容不得出现丝毫差错,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而作为一名出类拔萃的弹道设计者,他不仅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能设计出最佳方案,更能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正确判断,果断处理,化险为夷。
1996年我国准备用长征3号火箭发射香港亚太通信公司向美国休斯公司购买的一颗“亚太一号A卫星”。当一切准备就绪,谁知临近发射时,美方突然在安全飞行方面提出一些问题,叫停了发射。当时我国进入国际商业航天市场不久,此次发射如不能如期实施,势必对我国造成不良影响。面对这种情况,余梦伦想:设计方案是经过双方认可的,既然美方临时提出问题,我们就要通过自己的实力解决这些问题,用我们的智慧征服美国人。于是他立即着手对飞行弹道安全方案进行全面分析、深入计算,很快提出了一套新的安全飞行方案。设计完成,余梦伦立即带着方案赶赴美国,在新方案讨论中,以充分的理论根据、精确的数据和大量图表,解答了美方以前提出的问题,方案最终得到美国专家的一致认可,同意亚太一号A卫星发射任务继续执行。
发射前,为了确保安全,有关领导决定,弹道设计人员必须与卫星发射基地安全控制指挥协同工作,并指定余梦伦担此重任。受命后,余梦伦与安全控制指挥精心研究,制定出发射后一旦火箭出现故障,需要炸毁的判断决策、下达命令的操作程序,决定如果意外发生,由余梦伦举手示意,安全控制指挥见到手势即下令炸毁火箭。
随着一声发射号令,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点火起飞,拔地而起,冲向云端。余梦伦的眼睛紧紧盯着监控屏幕。5秒过去,一切正常;10秒过去,一切正常……然而没想到20秒过后,火箭安全控制系统突然显示“飞行异常”。一时间指挥部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呼吸变得急促起来。在这以秒计算的关键时刻,承受着巨大压力的余梦伦,一面目不转睛看着地面接收到的实时测量数据,一面在脑海中急速缜密分析着,几秒钟,仅仅几秒钟,他果断做出火箭飞行正常的判断,没有发出和安全控制指挥事先约定的手势信号,火箭按预定程序继续飞行。最后,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准确无误地将美国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不仅使国家免受巨大经济损失,更为祖国航天事业争了光。
事后,领导和同事们都对余梦伦伸出大拇指表示敬佩。毋庸置疑,余梦伦之所以能在关键时刻做出精准判断、果断抉择,源于他多年对弹道设计理论的刻苦钻研,源于他在浩如烟海的数字海洋中长久遨游的知识积累,源于他在一次次智慧与难题较量中的经验总结,尤为重要的是源于他危急时刻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精神。正因如此,1999年余梦伦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长为我国航天飞行力学和火箭弹道设计专家。
努力培养新人,弹道设计人才辈出贡献卓越
在我国航天系统中,弹道组是最小的科研攻关单位,由我国第一代火炮弹道专家方俊奎创立。方俊奎是余梦伦参加工作后的恩师,在专业知识上给了余梦伦最无私的帮助和教诲,尤其作为弹道设计方面的元老,他那种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甘愿在一线兢兢业业奉献的精神,让余梦伦敬佩不已并铭记在心。自当了弹道组当家人后,余梦伦一直以恩师为榜样,为人师表,努力培养新人。每次遇到技术难题,他都带领年轻人一起攻关,并在一次次攻关中毫无保留地传帮带。为了更好地培养走进弹道设计大门的新人,他还创造了一套培养新员工方法,并借用专业术语将其称为《三段助推法》——第一阶段为“准备起飞”。刚进组新员工就像等待发射的火箭,最需要的是燃料,班组老同志会为他们准备一系列与弹道设计相关的专业知识小贴士,供他们有针对性的学习,为他们加添燃料、助推他们早日起飞;完成“准备起飞”的新员工,随即进入“导引领航、带领绕飞”的第二阶段。这时,新员工入组之际便指定好的“老师”开始发挥以老带新的培养作用。与此同时,班组还定期组织新员工学习老专家们的科研精神、实战经验,促进他们尽快進入工作角色。前两个阶段顺利完成后,进入“承担重任、鼓励领飞”的第三阶段,让新员工开始由简到繁地承担各种任务,使其像火箭通过加速最终挣脱地球引力一样,逐步成长为本专业的专家、技术带头人。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套紧贴实际的培养方法,几十年来,在余梦伦率领下,这个博士、硕士云集的班组不仅人才辈出,而且成就卓越——中国探月工程举世瞩目。在这项伟大工程中,世人发现,嫦娥一号“奔月”用了12天,而2010年10月发射的嫦娥二号只用了不到5天,“奔月”时间在短短3年内成倍缩。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关键在于嫦娥二号的“奔月”路线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一改嫦娥一号由火箭将卫星发射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再利用卫星上的推进器经过几次变轨,最终进入奔月轨道的方案,采用了直接由火箭将卫星送入“奔月”轨道的方案。这一方案的设计者,便是2004年硕士毕业进入弹道组才6年的年轻人周天帅,此方案被认为开启了中国航天走向深空的重要一步;年轻组员宋强,进组刚两年多,便被委以重任,牵头完成了“星箭分离远场要素分析”国际标准立项工作,项目得到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支持,成功立项……
鉴于余梦伦率领弹道组在我国卫星发射中一次次圆满完成了火箭推送卫星入轨任务,2009年,全国总工会将弹道组命名为“余梦伦班组”,成为我国首个以院士名字命名的科技创新型班组,这无疑是对余梦伦几十年杰出工作的充分肯定。近年来,“余梦伦班组”又先后荣获“航天金牌班组”、中央企业“红旗班组标杆”等多个荣誉称号,余梦伦则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如今,余梦伦仍在弹道设计领域辛勤耕耘着,“余梦伦班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个条幅,其中有8个大字:弹道有痕、进取无疆。可以说,这正是余梦伦“弹道人生”的真实写照。
(编辑:徐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