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菊秀
摘要:研究生是高等学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肩负着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创新发展。本文以近几年某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为例,从持续提高导师自身的科研及实践水平、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科研创新状态、因材施教、树立“重学术、重应用、重创新”理念四个方面,介绍了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和心得体会,简述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效果,为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因材施教;措施
中图分类号:G40-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6-0075-02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1-2]。因此,研究生教育作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性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是其基本目标,它的重要使命是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教育部在《面对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3],实际上,21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间竞争的焦点就是具有创新素质的高水平人才和具有原创性的高水平科学技术。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尤其是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其效果严重影响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效果。目前,在硕士研究生研究成果创新要求方面,我国已有明确规定,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根本标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影响的不仅仅是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水平,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4-6]。
有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研究生参加了约70%的重大科技研究项目,研究生教育已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7]。根据我国的教育实际情况,硕士研究生一般年龄多为23~28岁,该年龄段的研究生具有朝气蓬勃、求知欲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和勇于探索等特点,那么高校应该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为此,本文通过指导硕士研究生开展科研实践,探讨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
一、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一)持续提高导师自身的科学研究及实践水平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前提是组建高水平的导师队伍。通常,导师是硕士研究生个人研究生涯中的第一位学术引路人,深深影响着研究生的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和塑造其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导师应当以身作则,努力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推动前沿的发展,树立榜样,用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创新精神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激情。另外,导师一般在各自领域都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部分老师的知识面较窄,难有效解决综合性课题或问题,因此,在指导学生科研过程中,导师应主动学习,向有相关实践经验的人求教或寻求合作,通过求教或合作积极进行自我“短板”修补。导师在同他人求教、合作过程中,要积极进行实质性的讨论沟通、实践操作,以身作则,并将个人学习新知识、思考新知识、吸收新知识、创新发展新知识的实际过程展示给学生,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如在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优秀教师基金“不同基质条件下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与生态浮床除氮效果对比研究”与“不同排水条件下田间土壤溶质的地表径流与地下水流失迁移机理研究”中,此项目与环境专业关联较深,考虑到相关教师对环境专业方面知识掌握较少,因此,在项目之初导师就以身作则,带领硕士研究生积极进行环境专业知识的学习、讨论,并向环境专业人士多次请教,观摩测试试验,扩大了其个人和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依托近年来的课题支撑,该课题组导师及其指导的研究生不仅在《农业工程学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等杂志上发表了EI和中文核心论文多篇,还在《Journal of Hydrology》《Hydrological Processes Journal》等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创新论文3篇。
(二)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科研创新状态
4~5年的本科阶段的学习后,一般学生都基本掌握了基础理论和基础专业课知识,为转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创新奠定了基础。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导师要第一时间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掌握学生学习的兴趣方向,与学生一起商定初步的研究方向,并以实际课题为载体,让学生从解决具体问题中学习成长,觅得科研创新的成就感,激发其积极进行科研创新的热情。在学生开始学习的过程中,导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鼓励学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教会学生如何找文献、如何阅读文献、设计及操作试验求证、如何准备及开展现场调查等,让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查阅文献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达到提高学生自身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另外,导师要进一步增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科研训练,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注入新的活力,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培养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能力。如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优秀教师基金“不同排水条件下田间土壤溶质的地表径流与地下水流失迁移机理研究”课题组,导师与硕士研究生交流沟通,一起商定了每个人的研究方向,引导、鼓励学生学会了自主查阅前沿文献,其中2人根据需要设计了研究试验,并在上海青浦区香花桥试验基地开展了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研究创新成效,其中1人的论文获得“校优秀毕业论文”称号,且2人均在水文领域顶尖杂志《Journal of Hydrology》发表了科研创新论文。
(三)因材施教、发展学生自身个性,促进创新
因材施教、发展学生自身个性的核心是发现学生的兴趣、优势后正确引导,扬长避短。对硕士研究生教育来说,教师要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现和发掘学生的兴趣方向,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优势,让学生乐于科研、沉浸于科研,促进学生实现科研创新。指导和启发学生是导师的主要作用,导师应强化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另外,导师还要充分鼓励研究生的创新想法,主动协调学生自我发展和进行课题研究的关系,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和营造一个合适的学术研究载体。如前述课题组导师在指导硕士研究生时,发现有2个同学对数学较为擅长,据了解,他们自小就对数学颇感兴趣,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另外,他们也具有较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结合该课题组的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优秀教师基金“不同基质条件下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与生态浮床除氮效果对比研究”与“不同排水条件下田间土壤溶质的地表径流与地下水流失迁移机理研究”,该导师与学生充分讨论,确定了其研究方向为理论数值模型构建及相应的编程,指导他们进行了大量科研资料的阅读学习,并开展了针对性的野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截至目前,该两名同学已在水文领域顶尖杂志《Journal of Hydrology》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发表科研创新论文各1篇;另外,在试验过程中,根据研究需要,学生创新性地设计了野外田间试验装置,取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
(四)重学术、重应用、重创新
要树立“学术型”和“应用型”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既注重学术又注重应用,更注重创新。目前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是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学生基本上都连续接受了高校教育,在大学时期,很多学生立志考硕士研究生,然则,为应对考研的压力,学生对实践教学或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学生自身的实践经验缺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导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科研项目,针对性地对此进行弥补训练,使得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应用两方面均衡发展,为以后独立科研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导师一定要及时将自己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科研理念转化为适合学生开展的综合试验和科研计划项目,让学生在“学习—研究—再学习—再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实现科研创新。
二、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通过近几年指导硕士研究生开展科研创新实践的摸索,依托学校及其他课题项目的支撑,该课题组导师已培养了十多名硕士研究生,其中两名学生继续深造后,已进入高校继续从事科研创新及教学工作,多名学生毕业后继续从事着本领域的生产、研究创新工作,解决着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另外,近几年,该导师指导研究生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学生们不仅在《农业工程学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和《中国农村水利水电》等杂志上发表了EI和中文核心论文近10篇,还在《Journal of Hydrology》《Hydrological Processes Journal》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创新论文6篇,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总体取得了较好成效。
三、结论
本文积极探索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以近几年某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为例,从持续提高导师自身的科研及实践水平、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科研创新状态、因材施教、树立“重学术、重应用、重创新”理念四个方面探究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张乐天.当代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及思考[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05):90-94.
[2]刘元林,刘春生,吴卫东,董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2014(06):33-34.
[3]何德忠,方禎云,张素荷.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01):28-30.
[4]刘坤,任红革,孙义权.基于专业学位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05):182-183.
[5]常江,赖绍聪,花洪,俞明新,王震亮.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07(04):27-31.
[6]宋根萍,郑珍珍.工程实践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初步探索[J].高教研究,2013(08):45-46.
[7]刘鸿.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调查报告[J].现代大学教育,2004(04):62-66.
(责任编辑: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