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报姓党,时政新闻报道更是党报工作的重点内容。党报做好时政新闻能够牢牢把握舆论的话语权,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真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提升时政新闻的可读性不仅要从新闻呈现方式上创新,还要从报道内容上挖掘创新,更新报道观念,才能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关键词:时政新闻;党报;可读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2-0181-02
一、前言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媒体传播环境的变革,媒体融合进入了“快车道”,在这一背景下,党报仍然具有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渠道优势。时政新闻是受众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党报在政治引领及思想引导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提升时政新闻的可读性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党报维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新媒体时代发挥党报时政新闻的优势
(一)时政新闻信息精准
时政新闻是对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党報肩负着传递党的声音这一重要使命。时政新闻报道特别是地方党报的时政报道是报纸工作的“重头戏”,内容主要涉及日常重大会议、公务政务活动、地方重大事件、政策举措等,往往涉及经过实践、交流、研究和谋划才制定的方针政策,对国计民生影响深远。因此,时政新闻在语言运用上较为准确精练,通常采用“会议中强调”“指出”“要求”等词语。相对于新闻媒体平台上的信息来说,党报时政新闻可信度更高、公信力更强,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舆论引导性[1]。党报在报道时政新闻中往往需要对时政新闻的内容、对象、场合等进行性质划分,力求使会议类新闻报道的内容充满条理,让受众一目了然;在讨论式活动中则要捕捉活动中传神、灵动的地方进行出新;在表彰活动宣传报道中则要从细节处下功夫,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宣传、动员、引领作用。
(二)时政新闻内容权威
时政新闻在党报办报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占据着新闻报道的中心位置。党报时政新闻始终承担着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在弘扬主旋律的宣传报道中,党报时政新闻在报道内容和报道篇幅上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发挥着喉舌作用。党报时政新闻在国家重大节点如五四运动10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等报道中,一般会用大量的篇幅进行梳理总结,承担着做出重大报道的任务。
(三)既有的资源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改进宣传报道,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改变着媒体传播环境,新兴媒体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国家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加大技术和资金支持,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公司、中央厨房、新媒体中心等各种新时代传播媒介层出不穷,为党报进行时政新闻报道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党报的地位优势使其在时政报道中拥有相对充沛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手段,其长期以来的影响力也使新闻工作者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更加权威,从而使披露的信息更加真实、科学和独到。此外,党报在报道时政新闻中拥有更广阔的宣传平台,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三、提升时政新闻可读性的具体策略
(一)“大报”从小事入手,见微知著
提升时政新闻的可读性要坚持挖掘与受众之间的关联度,从重大的政策举措、党委政府工作内容中挖掘事物的新变化、新现象,寻找关系群众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关联点,沉下去,将工作做透、做实、做足、做细,才能真正打动受众,让受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党报在时政新闻报道中把大事件、大新闻、大道理从民生的角度进行亲民化的解读才能让受众看得懂、理解透,提升新闻报道的生命力,让报道内容“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中,《人民日报》在2020年2月10日头版头条位置以《大凉山盼来好光景》为题进行报道,没有从政府给大凉山提供了什么政策、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持来说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工作内容,而是从大凉山“雾气弥漫,漫山遍野的雾凇琼枝滴露”等美丽景色描绘搬迁后彝家新居的环境,从总书记“掀开锅盖”关注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入手进行描述,重点突出搬迁安置给大凉山群众带来的变化,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有故事性,有特色和内涵。
(二)做好深度报道,做透做足新闻
党报时政新闻一直秉承一事一报道的形式,独立的时政新闻报道内容没有从更深更广的角度进行挖掘和提炼,使受众普遍有了时政新闻读起来枯燥、乏味、没有新意的感觉,也降低了新闻的可看性[2]。
党报新闻工作者要增强时政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权威性,吸引受众对某个政治事件或政治活动的持续关注,就要做好深度报道,从事情的影响范围,涉及的方方面面、事件发展的根本原因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从而为受众提供一定的指引,让人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从而增强党报时政新闻的新闻传播力[3]。例如,笔者曾在《平凉家庭农场现场调查》系列报道中,分上、下两篇以“谁来种地”和“在期待中前行”为题进行深度报道,稿件分别从多个角度展开详细报道,从“把地交给种地的人”说明种养大户扩大经营规模的愿望,传达出越来越多的农民进行企业化生产的趋势;从技术支持及用工政策、涉农保险等配套服务方面指出土地经营方式改变后存在的美中不足之处;报道还从“资金短缺”“亟须政策技术‘扶一把’”等角度指出农民发展家庭农场存在的问题,并从“配套资金筹措难”上分析原因,最后提出“最为渴望的是地方政府的具体落实办法”的建议,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建言献策。
(三)转变新闻视角,抓住主要矛盾
写出一篇出彩的时政新闻,需要党报新闻工作者运用自己敏锐的新闻洞察力,从常规的会议类新闻、领导活动类新闻、年终工作总结类新闻等各种素材中去粗取细、删繁就简,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梳理和提炼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运用好图片和细节,发挥“脑力”“笔力”的作用,做一个有情怀的记者,讲出有温度的好故事[4]。
新闻与时代的发展相生相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需要顺应主要矛盾的变化将新闻视角转向“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突出表现在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等在医疗条件的高低、教育资源充分还是稀缺、就业机会多少等方面。党报时政新闻工作者要及时因势利导,关注民生、服务民生,在工作中做到尊重民意、反映民意。提升党报时政新闻的可读性、接近性,新闻工作者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掌握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去群众需要的地方,“沉下去”走到群众中间去,才能将新闻报道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转变新闻工作者的报道方式,从时政新闻的细节上优化内容,从大局观的视角入手,从人民群众的视角出发,把党报时政新闻做好做新。
(四)转变报道思路,优化传播模式
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长期的新闻宣传报道中,时政新闻按照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进行单向的新闻传播活动居多。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这一传播模式,受众开始摆脱只是新闻接收者的角色,主动要求参与到新闻的讨论中,要求发挥自身话语权进行信息的互动与交流。这种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成为时政新闻报道的常态。因此,党报时政新闻需要转变思路,加强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的创新,增加时政新闻报道的趣味性,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的新闻信息服务功能,以平民化视角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时政新闻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受众黏性。
对此,笔者发现《海南日报》有这样的例子。为提升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对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认识,开展了全民自贸知识竞赛活动。在活动中,群众直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获得电子答题卡进行答题,并有机会获得相应的奖励,受众能用趣味化的方式参与到时政新闻报道中,从而营造了一种全民学习的舆论氛围。另外,党报在时政类新闻报道中要注意报道的互动交流,利用媒体融合优势设置多种多样的互动内容,既有文字类的内容,还有诙谐的漫画,融入短视频报道的内容,有必要的情况进行网络直播等,让受众能够随时随地发表感言,在新媒体平台上运用弹幕功能进行实时互动,发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四、结语
作为主流媒体,要在实现时政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性、改进宣传报道的方式、更新新闻报道的视角、强化新闻报道的思路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才能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抢占新闻宣传报道的制高点。在媒体融合视域下,地方党报新闻工作者依然要守正创新,立足自身的优势,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将人文关怀浸入人民群众的心里,在傳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关键时刻坚守宣传的主阵地,增强时政新闻的思想性和可读性,迎接更加复杂的媒体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 朱珈毅.浅谈时政新闻的采写[N].广元日报,2019-11-30(A04).
[2] 郭昭,苏励.时政新闻如何求新求变[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11-22(007).
[3] 王丽.提升时政新闻热度[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6-13(04).
[4] 赵胜利.探析基层电视时政新闻的求新发展[N].驻马店日报,2015-05-15(005).
作者简介:赵育娴(1987—),女,甘肃平凉人,本科,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宣传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