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外学者已就科研育人、科教融合育人展开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科研育人和科教融合育人的理念、内涵、困境、对策、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不少丰硕成果,后续研究视角有待拓展到高职教育领域,着眼高职教育的类型特色开展科教融合育人研究。
关键词:科研育人;科教融合育人;研究综述
“十四五”规划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建设科技强国,人才是关键;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科教融合育人是有效途径。科教融合育人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是指高职等院校将技术研发、产品升级等应用性科研项目、科研活动、科研成果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研道德、学术作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并最终实现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国内外学者已就科研育人、科教融合育人展开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少丰硕成果,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但尚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现综述如下。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科研育人、科教融合育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念、内涵、困境、对策等几个方面,2015年之前研究文献不多,2015年之后,科研育人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一是关于科研育人内涵、功能与意义的探讨。程立平(2019)、朱婷婷(2019)认为,科研育人内涵一是通过有效的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拓展学术视野,二是融思政教育与科研活动之中,提升学生科研品德和思想道德素质;张瑶(2020)、唐瑕苓(2020)认为,通过科研活动实现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人格品质的培育等均可归入科研育人范畴;曲霞等(2016)分别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养目标四个层面对“科教融合”概念的外延也作了定义。吴德星(2014)认为高校范围内的科教融合,在科研中实现教育的目的,即寓教于研。科研育人对于拓宽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朱婷婷,2019),吴德星(2016)认为研究型大学实施精英教育则必须走“科教融合”的道路,尹万东(2019)将高校科研育人的意义上升到新高度,认为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遵从伦理道德的应有之义、催生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
二是关于科教融合理念的研究。早在19世纪初,新人文主义者洪堡就在德国柏林大学提出将科研与教学相统一,提倡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富含科学精神、道德和修养至上的人才,开创了科教融合大学模式的先河;后来,柏林大学的科教结合模式、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美国博耶理论均在科教融合理念上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国内,科教融合理念一直深受高等教育界关注,并以周光礼和马海泉等学者为主要代表,他们认为科教融合在中国是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哲学,科教融合实质上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人道主义的高等教育精神,它基于人的“求知本性”和“自由本性”,通过自我实现最终发掘人的“创造本性”(周光礼、马海泉,2012)。在此基础上,周光礼(2018)剖析了“科教融合、学术育人”的理论框架,要点有科研是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大学组织的科研活动为教学服务、科教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是关于科教融合育人的困境及根源研究。尹万东(2019)认为,科研育人尚存在投入不足、学术不端、学生科研不乐观三大问题,程立平(2019)认为,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科研育人过程中存在理念认识不到位、机制不健全、功利化问题凸显等困境,刘彤(2020)认为高职院校也存在类似的科研育人问题。曲霞等(2016)认为过时的神圣化科研观、异化的功利化科研观、灌输式的简单化教学观是科教难以融合的观念根源,也是妨碍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周光礼等(2018)认为,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缺乏有效整合以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这种现象源自教师 “为科研而科研”的行为偏好,教师的行为偏好是管理主义绩效评价制度塑造的。
四是关于改进科教融合育人的对策研究。Karmakar(2014)认为,需要将产业需求和大学研究结合起来,企业要与大学之间进行充分的研究协商,项目研发必须要有行业参与,以确保其相关性;政府的支持对促进企业和大学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至关重要,能够显著提高合作驱动力。曲霞(2016)认为,应树立广义的科研观与教学观,坚持科研的教学性和教学的研究性,用现代科研的理性精神改进教学、通过教学培养现代公民的理性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新型管理制度。周光礼等(2018)认为,改变科教分离状况,公共政策要做战略性调整。莫付欢(2018)提出了地方高校“1+6”式科研育人模式,“1”为学生,“6”为育人维度,即科研育人以学生为主体,着力从科技讲习、课程科研、科研导师、科研平台、科技活动、科技交流等六个维度建构科研育人体系。尹万东(2019)认为,可以从制度先行提升顶层设计、融合文化厚植人文底蕴、融合教学夯实育人基礎、融合产业紧跟行业走向以及结合竞赛增强竞争意识五个方面的创新机制推动科研育人。韩慧仙(2019)、朱婷婷(2020)就高职院校科研育人提出了合理定位科研育人的方向、创新科研育人的方式、校企协同科研育人平台、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等实施路径。
二、后续研究努力方向
立足现有研究现状,笔者认为,科教融合育人研究有待大力拓展到高职教育领域,根据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开展研究、构建高职院校科教融合育人的理论框架等将是后续研究的努力方向。
一是科教融合育人的研究视角有待拓展到高职教育。目前,国内外关于高校科教融合育人的研究几乎集中在本科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上,对高职院校科教融合育人研究甚少。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并针对出类拔萃的学生群体,分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开展高职院校科教融合育人研究很有价值与意义。
二是高职院校科教融合育人研究应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现有关于高职院校科研育人、科教融合育人的研究,照搬本科院校科研育人、科教融合育人的痕迹较明显,研究欠深入。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科教融合育人在理论框架、本质特征、模式构建、实施对策上均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有别,因此,有待立足高职教育的类型特色开展科教融合育人研究。
三是高职院校科教融合育人的理论框架有待完善。现有研究多采用经验描述法,对高职院校科教融合育人的问题、路径等进行介绍与总结,而对高职院校科教融合育人的理论研究不多。因此,从耦合逻辑、内在机理、本质特征等方面构建高职院校科教融合育人的理论框架,并以此指导高职院校育人实践,这是实践对理论的期待,也是理论更好指导未来实践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程立平 等.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科研育人实践与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3).
[2]韩慧仙.高职院校科研育人实施路径的探索与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年(22).
[3]刘彤 等.高职科研育人困惑与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50).
[4]曲霞 等.科教融合:观念的障碍与突破[J].高教探索,2016(9).
[5]唐瑕苓 等. 科研育人提升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0(01).
[6]吴德星.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4(1).
[7]尹万东.高校科研育人:价值、意蕴、问题与机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8]张瑶 等.高校本科生“1+3”科研实践育人质量提升模式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9(11).
[9]张瑶 等. 浅析新时期高校本科科研育人[J].大众文艺,2020(01).
[10]周光礼 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2(8).
[11]周光礼 等.高校科研的教育性——科教融合困境与公共政策调整[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
[12]朱婷婷.高职院校开展科研育人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9(15).
[13]Karmakar N C.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A].2014 Intem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C].New York:IEEE.2014:840-843.
作者簡介:夏能权(1974.08—),女,汉族,湖南益阳人,教授,硕士,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研究。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递进分层的科教融合育人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XJK21BZJ016)的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