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模云
摘要: 在现有的走读式课堂教育过程当中,我们现在遇到的一个较大且难以得到妥善处理的问题就是在正常的课堂教育当中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同样参与课堂的残障儿童。残障兒童在学校当中本就是一个弱势群体的存在,而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因为各种原因的制约下,无法去往相关专业的特殊学校接受教育,被迫在普通的正常走读式学校或是寄宿学校接受随班教育的走读方式。
关键词:残障儿童;对待;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首先在教学教育当中,我们要先确保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教育方针,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本着对于所有的学生以关怀、尊重、了解的态度进行师生互动,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帮助每一名学生做到全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广大人民教师群体义不容辞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担当。但对于一些极其需要帮助和陪伴的残障儿童来讲,如何能够得到平等、尊重、正常的教育是他们最为恐惧、担心的问题。而我们的教师群体就要去着重思考如何实现,以帮助这些学生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和人生的梦想,帮助他们感受到来自师长到同学之间的关怀和尊重,成功接受到这种源于爱的教育。
1.对待随班就读的智障儿童措施
1.1学校的人性化管理
首先对于残障儿童与普通学生的平等尊重,如何落实他们接受学习教育的权利?首先,要通过校方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并制定全面周详的教学规划并实行,满足了残障学生与普通学生共同接受教育的工作落实。并建立相关的校方领导小组,随时对于实时的教学情况进行跟进,发现问题及时的处理和解决,并要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正视问题并树立以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同时对于学校的相关设施也要增设需要的、必需的。比如方便残障儿童进行日常生活或运动的设施,增设心理咨询室等等。一个妥善有效的管理下对于学生整体的随班就读教育工作提供了完备的有效保障。
1.2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对于一线课堂教师的配备,随着当前课堂的变化和时代进步也要不断更新对于教师要求的素质和专业性,对于筛选指派随班就读的教师时,要将有着极高思想觉悟、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的专业教师优先安排在一线。对于学生的教育课堂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性,同时也需要一定的责任心、爱心和耐心。在进行课堂教育的过程中也要进行全面的教学规划制定,可以以整体教育为主,个体教育为辅的方式进行批次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培养他们的特长和思维方式,树立他们的正确道德品质和人生理想。教学手段上也可以有所提高,对于现代科技的应用在课堂上会显得更加的便利和高效。多媒体等多种的现代化设备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教师的一定压力,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会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大的激发,促进他们对于知识的主动接受性,最终使学生们的得到一个全面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对于特别的残障学生教育手段,学校在教学规划中也要提到定期将年轻教师送往特殊教育中心进行培训和学习,更好的帮助到残障学生的课堂学习。
1.3树立课堂的良好氛围
随读的残障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当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残障学生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尊重和关怀,对于班级的班风整治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一线人民教师要注重整体班级班风的建设,增强班级的团结和向心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品德,有一个正确的三观,为班级创造出一个友善温馨的互助氛围,这样对于走读残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对于普通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了更多的经历和空间,避免欺凌暴力事件的发生,最终导致班级中呈现一种团结友爱的氛围。
1.4残障学生的心理疏导
残障学生不仅是受到了身体和智力的伤害和障碍,个人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阴影和灰暗。经过长时间的自我封闭会导致残障学生的自卑或是抑郁,这样对于学生的心理成长和正常的教育接收是极大影响的,严重程度会影响到残障学生的一生发展方向,对他们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对此我们广大的人民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疏导就要起到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份充满爱和自信的港湾,为他们重拾信心和光芒,激发他们得重新进步。同时对于学生的家长也要时刻保持联系,掌握孩子的实际情况并家校联合,完成残障学生的心理重塑。
2.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当今走读课堂的残障儿童对待我们需要做到最大的就是平等和尊重,让学生们对于社会以及家校的爱意成功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和温暖,让他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和帮助下拥有一个光明的属于自己的未来,让我们的关怀为学生们的生命绽放出最绚烂华美的光芒。最终他们会与普通学生一样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展翅翱翔。
参考文献
[1] 杨学虎. 如何提高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J]. 科普童话, 2019, 000(024):P.64-64.
[2] 邓燕超. 浅谈自闭症小学生随班就读班级班主任的德育工作[C]// 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教科研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论文集(六). 2019.
[3] 贺赛兰. 刍议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J]. 幸福生活指南, 2019, 000(021):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