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仕蓉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中考复习是极为关键的一个部分,采取怎样的方式来促进英语复习有效性的提高,一直是教师所关心的重点问题。所以,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在初中英语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综合考量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复习方案,保证学生在快速内化知识的同时,还能从容地应对中考。鉴于此,本文即对初中英语中考复习策略展开了深入分析,以期相关人员可以借鉴。
关键词:初中英语;中考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考復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内容,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验收,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直观检验。所以,为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内化英语,教师应该加大对围绕中考展开,并结合学生的水平和特点,合理的对复习内容加以制定,保证学生的英语知识复习可以更加有针对性,从而为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一、厘清英语语法,建立健全的知识体系
通常情况下,在经过第一轮词汇以及句型的全面梳理之后,第二轮的复习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到英语的重点,能够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熟练地掌握英语语法知识,建立健全的知识体系。在实际的初中英语复习过程中,应该以专题为主,借助专项复习的方式,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英语语法。通常,对于专题的复习,在词类方面,主要涵盖形容词、动词、形容词等的用法。在语态方面,包括主动语态以及被动语态。其中,对于被动语态来说,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同时也是中考考试的重点,所以教要着重对这一方面加以复习,保证学生不会出现错误,提升学生的英语复习效率。在句型的复习上,包括复合句、感叹句以及简单句等。通过对中考英语的整体分析可知,宾语从句是英语考试的重点以及难点。故而,教师一定要重点梳理该方面额知识。通过第二轮语法知识的梳理,学生能够将语法的脉络理清楚,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语法。需要注意到是:在进行语法复习的过程中,坚决不能与语境相脱离,结合具体内容,科学地对语境进行设置,依托于语篇对语法展开复习,增强复习的趣味性,保证学生能更加愿意复习英语语法知识,进而促进语法复习效率和质量的增强,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英语成绩[1]。
二、合理应用英语复习方式,促进学生复习效率的提高
现如今,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深入推进,在教学模式以及方法上都得到了很大创新。所以在实际的初中英语中考复习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强化对现代化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合理的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利用,有帮助学生高效率的复习英语知识。在复习环节,教师可以采取视频或者文字等方式,将英语复习知识呈现在多媒体设备上,保证学生在复习期间,能够加深对英语知识的印象,快速掌握。同时,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实际水平,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科学制定教学内容,提升英语复习有效性。
在初中英语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准的了解当前英语复习现状,能够将以往的复习观念以及方式进行调整。新课改下,需要不断的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将学生的复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比如:在对单词复习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26个字母中,哪些字母是元音发音的?哪些字母是辅音发音的,然后借助问题来让学生思考,并让学生举例说一说有哪些单词的是元音或者辅音发音的,然后进行造句。借助这种手段,学生对单词的印象会更加深刻,有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在此期间,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会非常高,在不断地思考以及分析过程中,学生会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成绩自然会有所提高。
三、侧重对学生英语反应能力的增强
在初中英语学习期间,英语听力至关重要,在中考中占的分值也比较高。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复习阶段,应该给予这一部分高度重视,对学生展开系统的听力训练[2]。在英语中考复习阶段,教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每天抽出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英语听力,保证学生的语言反应能力能够有所增强,以便在考试的时候,能够在短时间内进入到状态,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同时,学生每天要至少阅读两篇文章,坚持每天背20个单词,掌握单词的意思和应用方式,背诵一些较为经典的英语范文,确保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提高,让学生更好应对中考的同时,也能为今后系统学习英语打下扎实基础。
结束语:
在中考之前,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情绪都会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所以,在这一期间,必须要做好相应的复习工作,能够脚踏实地的对知识加以学习。在复习时,教师应该结合中考英语实际情况,并在依照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英语复习策略,科学地对复习方式进行运用,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保证通过系统的复习,学生可以掌握到更多知识,夯实学生的基础,让学生的中考英语复习质量整体增强,进而从容地面对中考,在中考中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丽云.初中英语中考复习的现状以及实施策略思考[J].英语广场,2018,22(05):133-134.
[2]朱晓宇.初中英语中考复习的具体实施方案研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10):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