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视域下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21-09-10 07:22张姝嘉
关键词:中学德育疫情防控爱国主义

张姝嘉

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抗“疫”战是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颇为难得的实践教材。然而,在具体实施中,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素材运用滞后、教育脱离情境、内容载体分散、教育方式受限等问题。要有效贯通疫情防控与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须深刻认识二者的关联性,并采用如下实施路径:把握时机,以“第一课堂”推动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发挥榜样作用,以“第二课堂”传播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走向社会实践,以“第三课堂”丰富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依托新兴媒介,以“网络课堂”引导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爱国主义;中学德育;疫情防控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始终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中学生应当坚守爱国主义信仰,将其视为自我发展的精神感召,并自觉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具体实践。培育新时代青少年爱国精神是赓续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基因与凝聚中华民族强大精神力量的历史必然,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要求,是实现青少年个人梦与中国梦的精神支柱。青年一代是中国梦“接力赛”的关键一“棒”,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出要求:“对处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应成为立身之本、成才之基”;“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抗“疫”战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势与大国担当,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姿态,其中涌现出了无数“舍身忘我,国家至上”的战“疫”英雄楷模,深刻诠释着新时代奋斗者的爱国奉献精神。这一生动典型的社会课堂,这样具体鲜活的素材资源,唤醒了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责任担当意识。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疫情防控战与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关联性,精准把握抗“疫”中后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度”“效”,将现实“危机”及时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在疫情防控大课堂背景下,守好中学生日常德育工作这一教育主阵地,用好中学思政课这一教育主渠道。

一、疫情防控视域下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疫情防控视域下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客观必要性

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須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人类道德文明的指向标,要使爱国主义从道德认知、道德意志层面进化发展为具体的行为行动,必须紧紧依靠社会生活和实践,而此次全民抗“疫”战正是一场特殊且具意义的社会实践。

作为抗“疫”战争的亲历者与践行者,中学生与祖国同频共振,并肩共战,这样赋有真实性与感染力的社会实践在个人与国家之间产生了强大的互动效应,掀起了巨大的行为浪潮,进一步缩短了中学生与国家之间的距离,大大地激活了中学生体内热爱祖国的感情细胞,有效地促使中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由表层学习的浅性动机向主动学习的深层性动机转变,由常规的知识记忆型学习向理解型、理论与实践融合型学习转变。同时,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宏伟战斗中,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引领下的时代典范,毫无疑问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载体的拓展延伸,是具体鲜活的教材资源。

由此可见,在疫情防控视域下面向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突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指向,深层次地激发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劲驱动,为中学培养热爱祖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二)疫情防控战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1.“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成果检验

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疫情发生后,党中央立即做出系列重要指示,着重讲到各级党组织与党员同志必须始终将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放置在第一位,要用抗“疫”战争的成绩来核验和延伸本次主题教育成果。在防控工作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党员同志奔赴在第一线,践行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理念。

2.“众志成城,团结奋战”民族精神的生动呈现

中华民族具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因为这样团结奋战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才得以延续。湖北省作为疫情重灾区,不仅医疗物资匮乏,生活必需品也急需保障,越是关键时刻、危难时刻就越能彰显伟大的民族团结精神。全国各地知晓灾区困境后,第一时间进行无缝衔接、对口支援,以最快的速度做到资金到位、设备到位、药品到位、专家到位,并用中国“基建狂魔”的速度建设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目标。举国上下共同抗战生动地呈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情谊。

3.“舍身忘我,国家至上”爱国精神的时代诠释

在抗“疫”战争中我们看到,84岁的钟南山、73岁的李兰娟等人义无反顾冲在前线,不辞劳苦四处奔波,他们大概从来没想过自己对于抗“疫”的角色定位。还有一批批“90后”“00后”学生也在战争中秉承“我将无我”的信念,肩负使命与责任,向全世界展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而支撑起这些大爱担当精神和行为的,正是每一位中国人民心中的满腔爱国之情。

二、当前疫情防控视域下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在此次社会重大疫情大考中,许多青年学生自发地组建或加入抗“疫”志愿者队伍,各中学也紧抓疫情防控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度”“效”,把握疫情防控素材融入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着力点,切实推动、细化爱国主义教育相关工作。然而,其在实际运用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通过审视当下疫情期间对中学生所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可以理解把握疫情防控视域下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更好地将疫情防控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融入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一)教育主体: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此次党和国家领导下的抗“疫”战体现出的共同参与性、时代价值性和重大效应性决定了其涵盖的丰厚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藏金库”。教育部也在第一时间印发文件,强调学校要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抓手,聚焦“充分展现教育系统抗击疫情的勇敢担当作为、有效彰显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大力培育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不断坚定爱国力行的责任使命”等五方面重点内容,激发广大师生的责任担当。然而,在具体实施中,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素材运用滞后、教育脱离情境、内容载体分散、教育方式受限等问题。

1.素材运用滞后

学校在将抗击疫情与爱国主义教育贯通融合中表现出滞后性,未能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和时势,将抗“疫”素材及时、主动地融入教育内容。由于疫情不同时间节点的特征与要求不同,如果不能在每个阶段准确有效地利用抗“疫”素材,则将导致原本极具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失去价值,影响教育实效。

2.教育脱离情境

目前学校的贯通融合方式,还存在教育内容空泛化、单一化的“伪融入”现象,即仅仅停留在原先的“填塞式”理论教育层面,脱离了社会重大疫情的现实情境。这反映了当下学校未能准确和深入落实教育部“将抗击疫情与爱国主义教育贯通起来”的要求。此外,在任何时刻,我们都不能抛开历史。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程,每一次对重大灾难的攻克都在诠释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性。然而,当前学校在素材选择、运用的过程中,未能将之提高到历史的高度。

3.内容载体分散

此次重大社会公共事件产生了强烈的磁场感应,蕴含着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和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但是学校未能准确分析抗疫元素的前后因果逻辑关系与背后深层次教育意义,使得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载体分散化,导致抗疫元素在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出现东一块西一块的拼凑式现象,以致减弱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

4.教育方式受限

综观当前学校运用疫情素材的现状,大部分都局限于第一课堂的传统教学中,没有注意到第二、第三课堂同样也需要此“活”素材的输入。参与是最好的学习,此次疫情防控,许多中学生都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其中,有着亲身体验的实践基础,这是第二、三课堂最好的教学内容。切实的实践经历,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更接地气,更具情感和温度。

(二)教育对象: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

1.情感停留短暂

此次疫情中涌现出许多美丽的“逆行者”,这些生动鲜活的感人事迹带给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但是这种由强烈的震撼引发的爱国情感时效并不长。习近平总书記强调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因此,如果没有后续学校层面相关教育的强化,引导学生自觉将情感认同转化为与时代进步、国家发展同向同行的实践作为,抗疫激发的爱国情感将难以持久。

2.信息捕捉片面

疫情防控从一开始就引发了青年学生的广泛关注。其渴望得到疫情相关信息,但由于信息具有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特征,往往难以提取真实有效信息。加上疫情具有突发性、复杂性、艰巨性和系统性,国家作用发挥的实际状况与“高水平”的心理预期存在差距,部分中学生因主观认识偏见,对政府运行举措产生疑惑,同时由于家庭、社会环境影响和认知水平差异,部分中学生的情绪表达可能出现浮躁跟风而易感虚无、自恃有理而批评否定、只见问题而应对不足的状况,动摇对国家的信心,甚至出现存疑的心理。

三、疫情防控视域下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选择

直面疫情防控视域下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问题,提出有力举措,亦是当下中学德育工作的紧要内容。我们要推动中学生充分领悟、认识到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其精细把准新时代赋予爱国主义的新色彩,了解、掌握奋斗的本领,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

(一)把握时机,以“第一课堂”推动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此次疫情防控战使中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坚守初心与使命的伟大。学校要顺时而为、因时而动、审时度势,把握教育时机和时势,及时将抗击疫情斗争中呈现的“活”素材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聚焦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取得教育时效与实效;学校要发挥好“第一课堂”的主要作用,创新教育模式,将传统的“灌输式”理论教学转变为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深度分析教育素材选择、运用前后的逻辑关系与背后的价值意义,使爱国主义教育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学校还要注重外部与内部双线教育,倡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情感强化,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宽度与深度,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强化爱国主义自身情感,最终实现情感向行为的转化。

(二)发挥榜样作用,以“第二课堂”传播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疫情之下,我们看到一批批“90后”“00后”青年教师与学生赶赴“战”场,将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中。也有许多青年教师与学生虽无法亲历“疫”线战场,却始终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与热,帮助所在社区承担量体温、出入登记等志愿服务工作,为医护人员子女提供学业帮扶、情感关怀陪伴等,他们都在尽最大可能地守护国家。学校应充分发挥身边的榜样人物的情感贴近作用,运用好这些榜样人物的引领激励效应,促使中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依托“第二课堂”这一新载体,开展“榜样人物表彰会”“疫情防控主题征文”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此外,学校还应打造班级团支部、学生社团组织等多渠道、全方位的线上实时互动平台,以“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等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生活性与真实性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三)走向社会实践,以“第三课堂”丰富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爱国,不单只是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外化的行为。社会实践则是增强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引导中学生将情感外化于行最为有效的形式。学校要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日常的教学内容。此次疫情为中学生提供了巨大的实践平台,学校应鼓励学生主动承担所在社区、学校的相关志愿服务工作。后疫情时代,学校可以组织中学生前往社区进行与疫情防控常态化相关的主题知识宣传等活动。

(四)依托新兴媒介,以“网络课堂”引导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将此次抗击疫情事件融入教学时,要做好核心价值观传递引导工作,引导中学生准确辨别疫情防控中的错误思潮。此次疫情下,各种错误舆论与思潮渗透,学校应当加强对校内主流媒体的把控,保证中学生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疫情防控相关信息,又要设置舆论引导机制,使中学生在舆论浪潮中不致迷失路途。学校还可以建立专门的疫情防控德育网站,重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作用,设计疫情防控背景下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专题微课,增加教育的深度,实行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中学德育疫情防控爱国主义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安徽省人畜共患病细菌性传染病综述
2013~2017年东莞市大岭山医院急诊科接种狂犬疫苗情况分析
中学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探析
中学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探析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