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从浅层走向深入的路径探究

2021-09-10 07:22刘爽
传播与版权 2021年2期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探究

刘爽

[摘要]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浅层阅读现象普遍存在,呈现博而不精、读而不思、存而不论的困境表征。而全民阅读素养发展的困境会制约民族素质的提升,因此,推动碎片化阅读从浅层走向深入势在必行,这是时代赋予的任务。读·思·达作为完整的阅读过程,为碎片化阅读从浅层走向深入提供了一个有效视角。文章基于这一视角对碎片化阅读进行路径探究,深入分析原因并探寻对策,以期有效推动碎片化阅读从浅层走向深入,提升全民阅读素养。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读·思·达;路径;探究

随着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人们随时随地便可通过阅读获取所需的信息,但在不断享受“短平快”的阅读同时,阅读本身却深陷博而不精、读而不思、存而不论的困境。基于读·思·达视角,探究其深层原因,发现存在目标迷失,注意分散;逻辑受阻,深度不足;內化匮乏,外化失范的问题。因此,阅读需要我们坚定读·思·达的立场,运用好读·思·达的多端性、递进性与交融性,不断提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从而突破碎片化阅读“浅层”的困境。

一、浅层:碎片化阅读的困境

与传统阅读相比,碎片化阅读通常指阅读时间碎片化与阅读内容碎片化[1]。浅层阅读是缺乏理解性、挖掘性和内化性的阅读学习形态,是认知水平低层次的心智活动[2]。在碎片化阅读中显现出来的阅读浅层困境主要包括在广度上博而不精、在深度上读而不思、在行为上存而不论。

(一)广度:博而不精

海量的信息资源是大数据时代的典型特征。在此背景下,人们阅读的广度不断延伸,获取的信息繁杂,而这广博的数据信息具有信息价值密度相对较低的弊端,同时,目前的人们阅读多只是掌握大概内容,却很少关注信息的精确度。虽然阅读的广度与精度这两者之间的抉择是因人而异的,但随着信息传播与更新速度的不断提升,人们的阅读在不断追求更加广博知识信息的过程中缺少对阅读内容精确度的坚持。“学识丰富,但不精深”,说的就是长期流于阅读信息的广度而不进行深入阅读,这终将深陷浅层阅读的困境。

(二)深度:读而不思

单纯地阅读信息而不思考、消化与吸收,这就相当于什么也没有学到,在碎片化阅读中这是最显著也是最普遍存在的现象。阅读是复杂、动态的思维过程,需要唤起头脑中储存的知识经验。衡量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准不是阅读知识的多少,而是对信息的理解、运用和建构的能力,即思维训练的层次性[3]。这虽不排除人们只是单纯地通过浅层阅读来达到娱乐身心的目的,但这种只读不思的方式只会逐渐弱化思考能力,人们阅读素养的提升更无从谈起。

(三)行为:存而不论

存而不论是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且不讨论。暂不讨论是将问题暂时搁置不进行讨论,而不是放弃讨论。在快节奏的阅读时代,人们遇到很多问题都倾向于“存而不论”。而完整的阅读是“摄取—消化—吸收”的过程,即在思考的基础上内化或表达,也是信息深度加工构建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才能够有效提升阅读素养。当前,碎片化阅读大多的“论”,表现在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言论,只停留在这个所谓“发表”的浅层,而并没有真正达成“论”,即解决问题。也就是说,问题常常终止于“发表”,而缺乏深入的研讨,并没有解决问题。阅读过程遇到的问题或产生的感想若搁置起来不加以讨论,那么碎片化阅读的浅层化现象只会愈加严重,阅读的真实效果就会微乎其微。

二、基于读·思·达的理论审视

余文森认为阅读、思考、表达是完整的学习过程,只有经历了完整的学习过程,才可以把知识转化为素养[4]。阅读、思考和表达是密不可分的,基于读·思·达视角进行审视碎片化阅读,有助于进一步探究碎片化阅读停留在浅层的原因。

(一)读:目标迷失,注意分散

1.阅读目标的迷失

美国自由勋章获得者诺曼·文森特·皮尔说过,“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目标,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想去哪里,不知道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事,他就不会成功”。阅读也是如此。在碎片化阅读中,若依赖于阅读平台,平台推送什么便读什么,这样就容易在浩瀚的信息阅读中被各类不断涌现的信息所湮没,迷失自己。

2.阅读注意的分散

美国学者迈克尔·戈德海伯于1997年在美国著名的杂志HotWired上发表的《注意力购买者》一文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与相对过剩的信息资源相比,人们的注意力才是稀缺的资源。阅读注意力是指人们把注意力保持在阅读上的持久和专注程度,是衡量阅读是否受重视的指标[5]。

目前,碎片化的信息、引人注目的图片与视频都会分散人们阅读的注意力。在缺乏阅读目标的情况下,人们大部分阅读注意力会放在娱乐化信息上;即使明确了阅读目标,人们也会在碎片化阅读中被新颖的其他信息所吸引。

(二)思:逻辑受阻,深度不足

1.逻辑思维的受阻

与严密的逻辑思维相比,人们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呈现的多是跳跃性思维。究其原因,这一方面受制于信息的“短小精悍”,另一方面受制于不断更新的信息源。通常碎片化的信息呈现在眼前,没有多余的线索可供推演,无法与周围的其他信息相连,更无法被人们纳入已有的认知图式中。人们阅读的想象能力受阻,逻辑推演受到影响,既无法建立起知识之间的逻辑体系,也难以发展自身严密的逻辑思维。

2.思考深度的不足

思考的深度决定人们精神世界的高度。当前,推崇“拿来主义”,直接享受别人阅读的成果,这似乎成了碎片化阅读的标签。而长时间的“拿来主义”,人们不再重视深度的阅读,也忽略了阅读过程中的反省精神;随之思考能力便不断弱化,思考的深度也逐渐变浅。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人们不仅对呈现在眼前的未知信息缺乏批判、反省精神,对于自身已有的知识基础及所学习到的信息也缺乏反省与审思。反省思维在人们阅读过程中的缺失,也是导致碎片化阅读停留在浅层的重要原因。

(三)达:内化匮乏,外化失范

1.信息内化的匮乏

信息内化是深度阅读的结果,是将所阅读的内容与自身已有的知识基础相互联系,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网。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人们所阅读的内容多是零散的,信息之间很难构成联系;信息的娱乐化、浅显化倾向也使得新信息与自身已有的经验难以相连接,无法完成知识间的迁移和内化,孔子强调的“温故而知新”无法实现,最终知识无法发挥其价值。

2.信息外化的失范

表达是人们将思考的结果反映出来的一系列行为。目前,与碎片化阅读相对应的是碎片化表达,其多以“微”字著称,篇幅短小精悍。与此同时,碎片化表达也隐含了表达内容受限和表达质量下降的危机。例如,微博可发表文字的数量最多为140字,受所发表篇幅的限制,人们不断精简着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滋生了很多代替性的网络用语。而网络用语是一种口语化的语言,本身就缺乏一种严谨的语法,带有相当大的随意性,缺少标准规范,易造成信息传播的障碍[6]。同时,“网络用语”的娱乐化现象严重。因此,人们在运用其进行表达的过程就包含了很多不嚴谨、不规范的碎片化信息。这信息表达的失范则不利于人们阅读表达质量与阅读深度的提升。

三、碎片化阅读从浅层走向深入的策略

碎片化阅读作为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途径,应是完整的阅读、思考及表达的过程。读·思·达不仅是碎片化阅读必不可少的环节,更是人们阅读不可或缺的能力。掌握并运用好读·思·达的特性,不断发展阅读、思考、表达的能力,是推动碎片化阅读从浅层走向深入,进而提升全民阅读素养的重要策略。

(一)深刻把握读·思·达与碎片化信息交互过程中的特性

阅读、思考、表达作为碎片化阅读的基本环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从图1可见,读·思·达与碎片化信息在交互过程中表现出多端性、递进性与交融性。

1.多端入手,灵活应对碎片化信息

读·思·达与碎片化信息在交互过程中具有多端性。通常来说,阅读是获取信息内容的起点,进而是对阅读的信息内容加工,最后是阅读信息内化后进行表达。但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阅读并不是固定的起点,人们可以从阅读到的碎片化信息中引发思考,进而到阅读信息本身,再进行表达;也可以通过对阅读到的某些碎片化信息进行表达交流后不断思考,进而深入阅读。在这一模态下,读·思·达均可以作为碎片化阅读的起点,与碎片化信息内容进行互动。所以,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人们不必拘泥于单一的阅读程序,而是可以从多端入手,灵活应对多样的碎片化信息,并进行阅读。

2.层层递进,深入加工碎片化信息

读·思·达与碎片化信息在交互过程中具有递进性。表达是阅读与思考的深化及提炼,思考是阅读与表达的抽象和提升,阅读是思考与表达的方向和源泉。无论从哪一端开始进行碎片化阅读,其他两端都是递进与升华的。此时,人们可以注意利用读·思·达的递进性,开展深入的阅读,而并非仅仅将“读过”“想过”或“说过”作为阅读的终点,忽略了三者的递进关系。

3.相互交融,完整吸收碎片化信息

读·思·达与碎片化信息在交互过程中具有交融性。读·思·达不是独立的存在,三者互为动力与基础,是相互交融共同作用于读者与碎片化信息的。潘新和先生曾说,“为读而读,是一种消极的阅读;为表现而读,为说、写而读,是一种积极的阅读”。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人们要统筹把握读·思·达对碎片化知识的交融性。人们可以通过读·思·达与碎片化信息、已有知识经验的交融与构建,在螺旋式上升的阅读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阅读素养。

(二)阅读、思考、表达能力的深入发展

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作为学习者的核心能力,具有基础性和生长性[7]。作为基础的学习能力,读·思·达就像大树的根茎,在此基础上不断生长出其他“枝杈”。针对碎片化阅读停留在浅层的原因,培养人们的阅读、思考与表达能力,有助于生长出其他能力,进而提升碎片化阅读的素养,突破碎片化阅读浅层这一困境。

1.读之明与专

阅读是人们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最根本的途径,是影响一个人终身的能力[8]。培养和发展阅读能力,首要任务是“明”,即明确阅读目标,明晰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基础,是阅读的起点;阅读目标既是阅读的终点,也是今后阅读的起点。只有明确了阅读的起点和目标,才能在纷杂的碎片化信息中找到最适合自己阅读的信息。“专”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又一重任,即专攻于阅读目标,专注于阅读精神,专心于阅读内容。专攻于阅读目标才会有所得,专注于阅读精神才会有方向,专心于阅读内容才会收获知识的价值,最终实现深入的阅读。

2.思之慎与深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力量无边的人。”而“慎”与“深”是碎片化阅读时代思考能力发展至关重要的两个要素。这就是说,对阅读范围的选择要审慎思考,对思考的内容更要小心谨慎。在阅读过程中,并非所有的信息都需要思考,不同的信息思考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对无关紧要的信息过度思考,不仅浪费了时间,更会影响阅读的情绪与计划,所以,对阅读内容的思考与否以及思考的程度需要谨慎把握。“泛读十篇不如精读一篇”,讲的便是思考的“深”,要求思考能够具有批判、反思、创新精神。在阅读过程中需要秉持批判的眼光,批判地阅读与吸收。

3.达之勤与行

表达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是巩固知识的重要能力。“读过便是学会”是存在的认知误区,没有表达的参与,是不完整的阅读行为。所以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要“勤”于表达,树立表达的意识、激发表达的动力、创造适合表达的机会、锻炼表达的能力与技巧。通过阅读新知识,激发已有的知识网络,进而补充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是知识内化的要求;而将所学知识通过交流与分享、研讨与实践的形式展现出来是不可或缺的表达环节。针对在阅读之后交流与分享少,难顾及研讨与实践的现状,人们要树立将知识“内化”与“外化”的意识,勤于表达并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自身的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这是阅读最好的时代,也是阅读最差的时代。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人们都容易迷失自我,成为信息的附庸,流于表象而无法深入。笔者运用读·思·达的理念对其进行审视并找到问题,认为要坚定读·思·达的理念立场,在把握运用好读·思·达的多端性、递进性与交融性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自身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进而做碎片化阅读的主人。这样才能推动碎片化阅读从浅层走向深入,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张菁,张增田.碎片化阅读时代的教科书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5(10):20-24.

[2]石修银.语文浅层阅读的表现及矫正[J].中学语文教学,2018(05):22-25.

[3]余玲艳,代建军.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分析模型[J].教育科学研究,2017(05):49-53,59.

[4]林爱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读·思·达[J].教学与管理,2020(14):64-66.

[5]刘磊,张小冰,朱志远,等.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应如何提高公众的阅读注意力[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7(04):5-7,13.

[6]黄晓斌,余双双.网络用语对信息交流的影响[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01):23-25.

[7]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8]王余光.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05):17-19.

猜你喜欢
碎片化阅读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数字时代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民办高校大学生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道圆锥曲线试题的探究
有声读物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碎片化阅读时代广播节目的生存与创新
碎片化阅读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