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一 张为 夏秋芳
摘要:新经济常态下,生产型企业招工压力大,青年人就业面临挑战,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问题亟需解决。以廊坊市近些年的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统计数据为对象,采用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生产型企业“招工难”与青年人“求职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对政府施政、企业管理和青年人求职而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青年就业;生产型企业;招工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就业形势面临着巨大压力,青年人就业面临着新挑战,就业问题已成为民生问题的焦点。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推进,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呈递减趋势,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用工荒问题。廊坊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经济发展环境相对开放,呈现出青年人“求职难”与生产型企业“招工难”并存现象,劳动力供需结构矛盾突出。
一、廊坊市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
(一)总体供给情况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廊坊市的常住人口数为546.41万人,与2015年常住人口数456.32万人相比,五年间增加90.09万人,增长19.7%,年平均增长率为3.7%,显著高于全省的年平均增长率0.38%。2020年廊坊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数为108.30万人,占比19.82%;15-64岁人口数为374.29万人,占比68.5%;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63.82万人,占比11.68%。经测算,2020年常住人口抚养比为45.99%,其中老年抚养比为17.05%,少儿抚养比为28.93%。整体来看,廊坊市的人口压力不大,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足,但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和逐年增长的抚养比对其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总体需求情况
2021年春节过后,廊坊市就业服务局共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33场,2298家企业先后发布6万余工作岗位,提供就业服务4万余人,达成就业意向1.3万个。从整个廊坊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看,虽然经济下行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但受疫情因素影响,春节过后廊坊市就业市场缺工情况严重,生产型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供需关系对比
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因素影响,廊坊市的整体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市场出现供需大幅下降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一线工人供给不足,特别是技术过硬的高级工短缺,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学毕业生数量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就业结构矛盾突出,导致了生产型企业“招工难”和青年人“求职难”的局面发生。除此之外,有些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改变,通过学习取得一定技能后,有了新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扩大了劳动力的结构性供需矛盾。
二、廊坊市生产型企业“招工难”的原因
(一)新冠肺炎疫情因素的影响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蔓延,春节返乡的大量务工人员受交通、工资待遇、经济不景气、生活成本、家庭因素、个人安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选择就近就业或自主创业,不再外出务工,致使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用工缺口。
(二)传统就业观念发生改变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80后和90后,他们对于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管理水平落后的企业具有抵触心理,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具有较强的市场流动性。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缺少规范性的政策法规,农民工与用工单位间信息沟通不顺畅,也是造成劳动力市场供需难以达到平衡的重要原因。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引领下,廊坊以高端装备、电子科技、生物医学、新能源、研发服务等领域为研究重点,逐步调整升级产业结构。但受历史因素影响,还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用工缺口严重,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
(四)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待遇低
廊坊毗邻京津两地,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工资标准远低于京津地区,不具有劳动报酬的竞争优势。廊坊市2021年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1900元,而北京和天津的最低工资标准每月分别已达到2320元、2180元。由于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也随之上升,与廊坊较高的生活成本相比,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待遇偏低。长此以往,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将逐年下降,紧缺型技术工人的缺口将会越来越大。
三、廊坊市青年人“求职难”的原因
(一)新冠肺炎疫情因素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以来,整体经济下行,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缩水,很多企业面临着生存危机,用工需求的减少导致很多青年人面临择业就业困难。随着经济形势逐步好转,企业恢复生产,用工需求缓慢增加,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青年人“求职难”的局面。
(二)人才结构缺乏合理性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情况与社会用人需求不对接。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办学成熟、实习实训室完备、师资队伍稳定的专业已经过时,但学校很难割舍这些资源,继续开办这些专业,导致整个社会专业设置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是毕业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与职业岗位需求不对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用人单位不但要求大学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水平,高校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育人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能力的培养。
三是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与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对接。受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没有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有些学生进入社会就面临失业,造成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
(三)劳动者择业就业观念发生改变
新一代青年劳动者,对工作时长、薪资待遇、劳动保障、优惠政策、职业生涯规划等有着更高的期待,很多企业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导致劳资矛盾产生,青年人求职难的同时也导致了企业用工荒问题。
四、廊坊市劳动力市场供需趋势分析
第一,就业环境进一步改善。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好转,廊坊市的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备,吸引越来越多的求职者,生产型企业招工难的局面将有所缓解。
第二,提高劳动者报酬的压力进一步增加。2021年,京津两市都不同程度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而物价上涨,生活成本提高又加剧了求职者对增加报酬的期待。随着求职者对报酬的要求提高,为维持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企业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第三,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2020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突破84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国际形势并不乐观,加之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选择留在家乡就业或自主创业,紧缺型人才供给得不到缓解。
五、改善廊坊市生产型企业“招工难”和青年人“求职难”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一是为招工和求职提供服务保障。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校企深度合作;通过组织召开专场招聘会,多渠道采集企业招聘计划和岗位信息,扩宽招聘和求职的方式;通过组织开展讲座、培训、宣讲等活动,让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者得到便捷的政策咨询、岗位信息、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改变劳动者的就业观念;通过对接阶段性用工需求量较大的企业与生产不饱和、富余员工较多的企业,开展用工余缺调剂。
二是完善机制体制建设。完善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做好举办多种形式的招聘会、校企合作对接会等工作的同时,强化对企业用工和青年人择业的指导。完善中低端人才的引入安置机制,制定保护技术技能型人才政策,解决好其落户、医疗、子女入学、住房等实际问题,减少中低端人才的流失,为企业招工提供人力保障。
三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定创业优惠政策,加强政策指导和培训,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积极性,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让创新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为千千万万创业者提供支撑,给创业活动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企业层面
一是提高劳动者报酬。受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企业应参照行业工资指导标准,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经济发展的工资分配和增长方案,提高一线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缩短职工加班时长,避免靠延长工作时长弥补人员紧缺的情况发生,提升企业招工的竞争力。
二是加快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效应,充分发挥自身地理优势和外向型经济优势,进一步优化升级现有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科技型企业,实现以科技促经济增长、以经济增长促工资收入提高。
三是健全企业管理体制,优化工作环境。健全招聘机制,规范招聘流程,完善职工薪酬体系建设的同时,完善职工职称评定制度、晋升制度、考核制度、转岗制度、评优制度等,做到人尽其职。
(三)高等学校层面
一是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学校要以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下经济社會发展需求为前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规划专业布局,实现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由供给方改变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二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培养人,要改变传统的育人模式,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避免知识老化、学用脱节的现象发生。
三是深入推进校企文化融合。将企业的人文素养、生产环境、管理模式等企业文化带入学校文化中,实现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的对接,为学生身份的转变奠定基础,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四)求职者层面
一是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受传统大学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大学毕业生和进入社会不久的青年求职者,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实际工作经验匮乏,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武装自己,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二是发扬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新生代求职者在工作中应磨炼自己踏实肯干的意志品质,增强自身主人翁的责任感,爱岗敬业,力争为企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六、结束语
“就业难”和“招工难”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对此,不能简单地把责任归咎于农民工就业技能差,也不能完全把责任转嫁到企业的就业观念上。农民工“就业难”与企业“就业难”并存,真实反映了宏观经济中个人分配不合理、泡沫严重等诸多严重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从政府方面、企业方面、求职者方面共同努力,缓解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学军.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J].经济学,2009(02):21-22.
[2]冯亚琴.新用工荒下企业人力资源应对策略[J].现代商业,2012(05):78-80.
[3]李洁.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结构性原因分析[J].教育探索,2015(04):125-127.